民俗旅游一二事儿——《民俗旅游学》旅游业在当今世界蓬勃发展,得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深层次的旅游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民俗旅游就是其中之一。
我国悠久的历史,辽阔的疆域,众多的民族,使我国拥有了丰富的民俗。
我国民俗旅游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已成为旅游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既是一种文化生活,也是一种生活文化。
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风情、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审美情趣,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
一.民俗旅游商品民俗旅游商品是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旅游吸引物,在招徕旅游者、增加目的地居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但民俗旅游商品的开发在旅游产品体系中一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特别是再现代旅游发展过程中,民俗旅游商品的创新型开发滞后。
各地兜售相同或相似的旅游商品,使得旅游者的购买兴致大大减弱,相同的旅游商品使景区景点的独特性被隐藏,减弱旅游者对当地的印象。
因此,民俗旅游商品的创新性开发是十分必要的。
各地根据自己承载的文化内涵开发与之相适应的旅游商品,而不是一味迎合顾客的喜好而兜售。
全国各地都是一样的商品,只会让游客厌恶而不愿购买。
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有民俗文化存在。
不同的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内涵是旅游开发的重要步骤,也是旅游发展的关键。
民俗旅游文化开发需要注意:一是抓住宗教旅游。
宗教活动是民俗活动,牵动着信徒的心,佛教、道教、基督教对我国各民族有深刻的影响,宗教活动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中国的佛山道观以及各种庙会,吸引着游客的心,形成“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格局。
二是田园式旅游。
将各地传统民俗结合现代人的审美开发出来,进行文化创新吸引旅游者。
让身处城市的人们体验到乡村质朴的气息和传统的热闹。
三.民俗旅游管理民俗旅游研究者认为民俗旅游史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人们的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的享受,人们开始追寻自己民族曾经的辉煌。
据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旅游者对名胜古迹感兴趣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感兴趣的却达到56.7%。
如此看来,民俗旅游可作为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满足西方人想象,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
民俗旅游是作为一种有原生态性的文化旅游,在开发过程中遇到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况,民俗保存完好的地方大多是偏远的山区或是一些独立的少数民族聚落,受现代工业的影响少。
随着民俗旅游的开发,大量的人流、资金以及外界价值观的输入,使得民俗风情旅游越来越远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已经彻底仪式化。
各地建起民族村、民俗博物馆,截取最吸引人的部分加以改造迎合游客的品味,经过市场逻辑筛选的民俗文化旅游事项,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对原有文化的粉饰、包装,满足旅游者对异文化想象的心理,只是一种无深度的后现代文化现象。
民俗旅游发展现状如此,继续下去只会让民俗文化内涵流逝的越多,在强势文化的入侵下,许多民俗文化渐渐淡出历史舞台,文化的趋同是可怕的。
保护民俗,从民俗文化的内涵保护做起刻不容缓。
凝固的思想,壮美的史诗——《中国建筑史》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她是实实在在的,透过她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性格,了解一方土地养育的人们,了解一个时代的兴衰荣辱。
她承载的太多太多,用心去感悟她的风采,用心去聆听时代的步伐,用心去感受不同民族的心灵场所。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建筑也是一脉相承。
中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自然就产生了不同的建筑,不同的地理状况也决定了不同形式的建筑。
北方严寒,墙体厚实,屋矮顶平;南方雨水充沛,屋顶尖耸,飞檐翘角。
热带地区湿热以干栏式建筑为主,防蚊虫野兽又适合人们居住;青海、西藏等风大地区又以碉楼为主,防风沙保暖。
除去地理环境的差异,民族的差异,还有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奇特建筑,福建的土楼,江南的马头墙,还有各式各样的屋顶,亭台楼阁,轩榭廊桥等等。
每一个建筑都承载着这个民族的一种期盼,不仅仅有遮风避雨的作用,不仅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更多的是这个民族文化的传承。
中国是一个热爱自然的民族,亲近自然,提倡“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不论是巍峨的宫殿庙宇,还是私家庭院,建造之初衷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因此,在选择建筑材料时,中国的建筑工匠们偏爱木材,中国建筑的一大特色便是木结构,区别于西方的石料垒砌之法。
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提到“(中国工匠)在结构方面之努力,则尽木材应用之能事,以臻实际之需要,而同时完成其本身完美之形体。
匠师既重视传统经验,又忠于材料之应用,故中国木构因历代之演变,乃形成遵古之艺术。
唐宋少数遗物在结构上造诣之精,实积千余年之工程经验,所产生之最高美术风格也。
”中国历经千年,建筑艺术一脉相承,朝代更迭,建筑风格大同小异,中原大地,幅员辽阔,各种建材均不缺乏,为何独爱木材?建筑体现民族的思想,反应民族的性格。
我国建筑木构特征形成有以下因素:首先,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两岸森林茂密,高大的树木繁多,为建筑高大的宫殿提供良好的建筑材料。
树木繁多,取材便利,让帝王的私欲更加膨胀。
战国时期就有“高台榭”、“美宫室”的作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更是加紧宫殿的建造,“蜀山兀、阿房出”相传“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立五丈旗”可见阿房宫规模宏大。
其次,木材不像石料那样坚硬,韧度较好,构架原则为“梁柱式建筑”之“构架制”。
中国建筑之所以能自热带以至寒带,由沙漠以至两河流域及滨海之地,在极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始终适用,有赖于此构架的绝大伸缩性。
以立柱四根围绕而成的空间为“间”,主要的构造有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此种构架制的特点,使建筑物上部的一切载荷由立柱和梁枋来承重,不借助高墙厚壁的垒砌。
建筑中的所有墙壁都是“隔断墙”不负重,因此门窗不受墙壁限制,墙壁可按实际情况来设计,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开成空窗、敞厅或凉亭。
应证了中国民间的俗语“墙倒屋不塌”。
由于梁柱式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这就使它还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抗震性能强。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大部分地区受地震影响严重,这种结构的建筑帮助当地居民减少损失和人身伤害。
天津蓟县辽代独乐寺观音阁高达23米,近千年的历史,曾经经历附近发生的八级以上的大地震,又受1976年唐山地震影响,还安然无恙,充分说明抗震性能好。
这是中国古建筑的一大特色。
汉族“婚姻”的学问——《中国景观史》《中国景观史》是将中华文化作为一种区域现象加以考察,从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异角度阐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无论何种文化的发展都是其时间传承和空间扩散与区域的紧密联系有关。
本书从景观机制、景观过程、景观背景、宗教民俗语言文学等景观、景观区划等方面进行阐述中国景观的历史。
景观史涵盖的内容广泛,令人目不暇接,各种具体的景观给人以直观的印象,形象生动。
“婚姻”古时写为“昏因”,说是男子在黄昏时分迎接新娘,而女子因男子而来,所以叫做“昏因”。
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
嫁,谓女适夫家;娶,谓男往娶女。
论其男女之身谓之嫁娶,指其合好之际,谓之婚姻。
《礼记·昏义》:“婚礼者,礼之本也;”“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这种观念反映了古代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的习俗,婚姻主要作为可以祭祀祖先、延续后代的手段。
古代汉族女子出嫁曰“归”,《说文》说:“归,女嫁也。
”可见女子出嫁以男家为家。
“嫁者,家也。
”可见“嫁”字本身就意味着“有家”。
《说文》也说:“娶,娶妇也。
”“取”同“娶”,表示男子把别家女儿取到自己家里。
在嫁娶之间,男尊女卑的风俗体现的淋漓尽致。
“嫁”“娶”两字就可以证明。
嫁对女子来说是被动的,古代只说“嫁女”“嫁妹”,不说“嫁夫”,可见嫁的权力操控在父兄手里。
娶,对于男子来说是主动的,所以古代常说“娶妻”“娶妇”。
婚姻的几个原则也说明了男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中位置。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家族的绵延,娶妻生子才是一个家族中男子的首要职责。
在家族中婚姻的首要职责是繁衍后代。
“门当户对”是重要原则,一段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族,一个行业乃至两个国家的事,联姻是政治常用的手段,因此结婚的双方必须在经济、政治上互相帮助或是互相补充,这样世代相连保证家族的兴盛。
这样的婚姻下,幸福生活的可能是极其渺小的。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重要保证,自由恋爱会对门当户对产生冲击,也会使许多政治联姻破产。
在封建家长制下,为了家族利益,个人幸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成婚时按六礼来进行,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六礼虽然复杂繁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体现一种平等的。
纳采,是男方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同意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形式上是男方主动,夫权为中心的社会的体现,同时女方也有拒绝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平等的。
纳采礼物用“雁”,用雁的说法历来有多种,比较可信的有几种:取其行至有序之义,雁以转徙飞行,强壮者引导,幼弱者尾随其后,从不逾越。
长幼有序是儒家礼法的重要原则之一。
除此之外,用雁在当时还有喻其从一而终、不再醮之义。
问名,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及出生日期,俗称“合八字”。
目的是:一是防止同姓近亲婚姻;二是利用问名得来的生辰来占卜当事人的婚姻是否适宜。
纳吉,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决定缔结婚姻。
纳徵,男方家把聘礼送到女方家。
这是比较重要的环节,请期,男方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
亲迎,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
汉族的婚礼有着浓厚儒家传统思想,体现中国男尊女卑、夫权天下的理念,同时是家族联姻和亲等的政治手段。
寄畅山水,悠游天下——《中国旅游史》旅游,自古有之,从人类开始为了生存而不断迁徙,从轮子、船帆的发明,道路的统一完善,商贾的出现,交易的扩大,人们开始向往别的地方,开始寻求超越自身的局限,了解这个世界更多的东西,探索未知的领域。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着很强的包容性。
中国历来没有形成一种强势的宗教或是极端的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中国从原始文明中发展而来的道教,为历代君王所用的儒教,以及给人民以希望的佛教,三教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三者不断地斗争不断的融合,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主流。
中国文人受这三种思想影响,既有登入仕途的入世情怀,也有归隐山林的出世情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顺应时代潮流,不激进,不懦弱。
中国自古没有崇尚神灵的传统,受道教影响深远,有着强烈的现世思想,对道家的“重生恶死”思想尤为推崇,文人墨客对生命易逝,人类渺小的感触尤为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