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理论根源:“人力资本理论”是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
解开“经济之迷”。
Y=f (L ,K ,A )社会条件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学科产生的影响结构性失业和教育国际背景政治背景二战。
美苏争霸。
带动了整个国际间的生产竞争和经济竞争。
新武器研制。
“经济竞争就是技术竞争,而技术竞争就是教育竞争。
”教育经济学的历史回顾萌芽时期——20世纪的20~50年代末代表作1924:[苏]斯特鲁米林:《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1935:[美]沃尔什:《人力的资本观》到1960著名论文增加到53篇两大特点:论文等专著增加,侧重教育的经济意义分析形成时期——20世纪60年代代表作:1966年国际经济学会出版的《教育经济学选集》1962年英国韦锥出版的《教育经济学》重大贡献者:舒尔茨和丹尼森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
基本理论和观点: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源泉。
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延长人的寿命,提高人的能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教育投资的最大特点是对人的劳动不是从量的方面去判断,而是从质的方面去衡量,教育能够提高人劳动的质量。
教育是土地,人力,物力资本之外的另一个生产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教育投资可以转化为经济收入。
具体提出并设计了教育收益率计算公式与“经济增长余数分析计算法”。
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之后范围拓展、新的课题(实际应用)、机构增加、定量模型研究、开设课程Y=eA L K αβγ1αβγ++=t t t Y=A L K 1αβγαβγ++=Y A L K Y A L Kαβγ∆∆∆∆=++中国教育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引进,吸收和借鉴时期特点:介绍、综述。
从1979年开始,出现介绍国际上教育经济学的文章。
1980年,舒尔茨访问中国,介绍西方人力资本理论。
“雇佣”(二)建立中国教育经济学倡导阶段于光远,经济研究,《关于建立和发展教育经济学的几个问题》。
(三)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筹备组成立1980年9月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经济学学术讨论座谈会,13篇论文(四)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成立1984年10月成立。
创办《教育与经济》第二章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一、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政策的贡献•经济学对于教育研究的适用性⏹二、教育学理论教育与社会再生产理论、教育与劳动力再生产理论、教育与劳动生产率⏹三、人力资本理论⏹四、教育经济新学说•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社会化理论一)机会成本定义:机会成本就是把一种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之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利益)。
存在前提:第一,资源稀缺的;第二,生产要素具有多用途性。
衡量困难。
多用途,衡量标准选择。
个人教育机会成本的定义:个人接受教育而放弃的工作收益。
教育机会成本的衡量。
有着独特的标准。
(二)显性成本也称会计成本:厂家购买生产要素而支付的货币所构成的成本。
对于教育经济学而言,是指国家花费的教育成本和个人的学习成本(住宿、交通、学习用品等)。
注意:生活成本不应全部列入。
(三)隐性成本厂商使用自有生产要素而按市场价格测算的成本。
1.教育与劳动力再生产亚当斯密:“人的能力有70%来自后天的教育和锻炼。
”(一)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它除了生产自身的价值外,还能创造新的价值。
马克思“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
“劳动能力所以是生产的,是由于他的价值和它创造的价值之间有差额。
”——由于教育和训练。
“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6天工作日—5天工作日(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
•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主要是指提高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把一个非熟练的劳动力提高成为一个熟练的劳动力。
•人的劳动能力形态,主要指劳动力所从事的劳动,是以体力形态为主,还是以脑力形态为主。
2.教育与社会再生产理论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其实是人类社会生产过程的重复。
社会生产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及消费。
这种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
教育对社会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作用,具体是通过劳动者而起作用的。
如果不合格,就无法利用生产资料进行有意义的生产,也无法改造和利用劳动工具。
3.教育与劳动生产率➢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教育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主要是反映在教育能够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提高劳动生产率有诸多因素,马克思归结为五个方面,即“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
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教育提高了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因而提高了劳动过程中产品和生产的技术含量,②教育提高了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并运用于生产劳动。
③教育不仅提高了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和改造能力,还提升了人抗抑和消除自然灾害的能力。
④教育提高了劳动者的自身修养水平,使他们能更自觉地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工作、学习过程中。
⑤教育提高了劳动者的管理水平,可以降低生产性消耗水平和节省工人的劳动时间。
第三节人力资本理论一、人力资本的基本概念教育经济学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就是人力资本理论。
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于20世纪50、60年代提出的。
舒尔茨认为:全资本应当包括人,物两方面。
人力资本是与物力资本相对应的概念。
“人力资本”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沃尔什于1935年发表的《人力资本观》中提出的。
定义: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体力、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第一,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第二,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
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
•第三,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
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第四,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1.舒尔茨的主要观点•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是通过提高人们的能力而实现的。
•人类时间是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
“时间就是金钱”指的是有效地合理地使用与分配时间的能力教育是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趋于平等的因素四、教育经济新学说一、筛选假设理论第一,同意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程度与工资收入水平看作是正比例关系。
第二,与人力资本理论的不同点,这一理论认为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正比例关系,是通过教育的筛选作用形成的。
教育的作用主要不在于提高人的认知水平,而是对具有不同能力的人进行筛选。
人力资本理论:教育——生产率——工资筛选假设理论:教育——筛选——工资它为雇主提供信号来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将他们安置到不同职业岗位。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他们把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
主要观点:(1)教育的作用不在于提高个人的知识技能,而在于它是决定个人是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工作。
(2)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教育水平是比较高的,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正比例关系是成立的,但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教育水平是比较低的,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正比例关系是不成立的。
(3)两个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是很少的。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次要市场劳动者会养成懒散、无时间观念、不易合作、不尊重人等行为特征,而这与主要市场要求格格不入。
因此在次要市场就业的人,即使想办法提高受教育程度,还是很难进入主要市场。
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生就业流向⏹第一,受我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分割,表现在就业部门、职业以及工作起薪等方面。
⏹第二,高校毕业生能否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毕业生的学历、家庭背景等因素。
⏹第三,未能及时就业的待就业毕业生并不打算降低求职期望,他们宁愿暂时失业也要积极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
三、社会化理论⏹核心观点:教育的作用首选不在于提高劳动知识技能或认知能力,而在于它的社会化作用。
所谓社会化功能,即着重培养和训练社会生产中需要的各种劳动力的个性特征。
教育的社会化功能是个性“差异性”的社会化过程。
是通过教育系统地培养的。
第三章教育成本⏹教育成本的概念教育成本的概念:培养一名学生所耗费的年度资源总和。
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总和。
(广义的概念)⏹与教育经费不同。
•国家所支付的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是教育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
五种主要的分类方式:⏹ 1. 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或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 2. 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 3. 资本成本和经常性成本⏹ 4. 总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 5. 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教育直接成本:直接以货币形式支付和物质资源投入的所有费用总和。
(跟教育直接相关的费用)•国家的教育拨款•学校对教育的投入•社会的资助、捐赠•受教育者个人的投入等。
教育的间接成本:除直接成本以外的所有费用之和。
• 包括个人的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社会的间接成本。
• 个人的机会成本:已满劳动年龄的学生因为接受教育而放弃的工作收入。
• 社会的间接成本:国家对教育的税收减免、银行对教育贷款的利息优惠、土地和建筑物的潜在租金、社会可能获得的税收。
教育的社会成本:整个社会为教育投入的总费用以及额外的间接成本之和。
• 直接成本:社会投入的货币总额和可用货币直接衡量的物资总量。
• 间接成本:国家对教育的税收减免、银行对教育贷款的利息优惠、土地和建筑物的潜在租金、社会损失的收入教育的个人成本:学生因受教育而由学生个人或家庭支付的总费用,加上所发生的个人的机会成本。
个人成本⏹ 直接成本包括:➢ 学杂费➢ 一切与学习有关的用品费、学习工具费等。
➢ 住宿费➢ 交通费和通讯费。
➢ 因上学而必须付出的费用,如,文体活动费。
⏹ 通过大量的调查获得,计算平均数。
⏹ 还包括个人的机会成本教育的资本成本和经常性成本⏹ 资本成本:一次性购置,可以长时期使用的物资费用。
• 建筑、教学科研设施、体育设施等等。
一次购置,使用多年⏹ 经常性成本:一定时期内(一年)就需要更换或添置的资产费用。
• 日常教学和科研用品、行政办公用品、水电煤、职工工资、福利待遇等第二节 直接成本的计算方法⏹ 一、社会直接成本(生均)• 每位学生每年所占教育资源的平均值。
••• S :某学年社会直接教育成本(生均)• P :所有教育费用总支出(不包括个人和家庭成本)• (靳希斌263页)包括教育事业费、教育基本建社经费、学校预算外收益、其他捐赠 (国家、学校、社会)。
• G :与教育无关的所有费用总和(非教育成本)• N :该学年所有在校学生的总数 P-G S=N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由两大部分构成,即教育事业经费和教育基本建设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