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Dam甲基化酶使母链位于5’GATC序列中腺甘酸甲基化●甲基化紧随在DNA复制之后进行(几秒种后至几分钟内)●根据复制叉上DNA甲基化程度,切除尚未甲基化的子链上的错配碱基2、碱基切除修复 excision repair所有细胞中都带有不同类型、能识别受损核苷酸位点的糖苷水解酶,它能特意切除受损核苷酸上的N-β-糖苷键,在DNA链上形成去嘌呤或去嘧啶位点,统称为AP位点。
一些碱基在自发或诱变下会发生脱酰胺,然后改变配对性质,造成氨基转换突变*腺嘌呤变为次黄嘌呤与胞嘧啶配对*鸟嘌呤变为黄嘌呤与胞嘧啶配对*胞嘧啶变为尿嘧啶与腺嘌呤配对3、核苷酸切除修复1)通过特异的核酸内切酶识别损伤部位2)由酶的复合物在损伤的两边切除几个核苷酸3) DNA 聚合酶以母链为模板复制合成新子链4)DNA连接酶将切口补平4 、DNA的直接修复在DNA光解酶的作用下将环丁烷胸腺嘧啶二体和6-4光化物还原成为单体甲基转移酶使O6-甲基鸟嘌呤脱甲基生成鸟嘌呤,防止G-T配对SOS反应 (SOS response):是细胞DNA受到损伤或复制系统受到抑制的紧急情况下,细胞为求生存而产生的一种应急措施。
*包括诱导DNA损伤修复、诱变效应、细胞分裂的抑制以及溶原性细菌释放噬菌体等。
细胞癌变也与SOS反应有关。
两个作用(1)DNA的修复;(2)产生变异五、 DNA的转座DNA的转座或叫移位(transposition):由可移位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 介导的遗传物质重排现象。
转座子(transposon Tn):存在于染色体DNA上可自主复制和位移的基本单位。
已经发现“转座”这一命名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在转座过程中,可移位因子的一个拷贝常常留在原来位置上,在新位点上出现的仅仅是它的拷贝。
因此,转座有别于同源重组,它依赖于DNA复制。
原核生物转座子的类型:1、插入序列(IS)IS是最简单的转座子,不含有任何宿主基因,它们是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的正常组成部分。
2、复合转座子(composite transposon)复合转座子是一类带有某些抗药性基因(或其他宿主基因)的转座子,其两翼往往是两个相同或高度同源的IS序列3、TnA家族⏹TnA家族没有IS序列、体积庞大 (5000bp以上)、带有3个基因,其中一个编码β-内酰胺酶(AmpR),另两个则是转座作用所必须的。
(三)转座作用的机制⏹转座时发生的插入作用的普遍特征,是受体分子中有一段很短的(3~l2bp)、被称为靶序列的DNA会被复制,使插入的转座子位于两个重复的靶序列之间。
⏹对于一个特定的转座子来说,它所复制的靶序列长度是一样的,如IS1两翼总有9个碱基对的靶序列,而Tn3两端总有5bp的靶序列。
⏹靶序列的复制可能起源于特定内切酶所造成的黏性DNA末端。
(三)转座作用的遗传学效应 p63(1)转座引起插入突变(2)转座产生新的基因(3)转座产生的染色体畸变(4)转座引起的生物进化反转录转座子(retrotransposon):指通过RNA为中介,反转录成DNA后进行转座的可动元件。
第三章生物信息的传递(上)——从DNA到RNA转录(transcription) :生物体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参与转录的物质原料: NTP (ATP, UTP, GTP, CTP)模板:DNA酶: RNA聚合酶其他蛋白质因子RNA合成方向:5' 到 3'转录的不对称性:在RNA的合成中,DNA的二条链中仅有一条链可作为转录的模板,称为转录的不对称性。
与mRNA序列相同的那条DNA链称为编码链;将另一条根据碱基互补原则指导mRNA合成的DNA链称为模板链。
DNA分子上转录出RNA的区段,称为结构基因。
转录单元(transcription unit)一段从启动子开始至终止子结束的DNA序列。
二、参与转录起始的关键酶与元件(一) RNA聚合酶●原核生物RNA聚合酶(大肠杆菌为例)---全酶=核心酶+ σ因子启动子定义:指能被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并启动基因转录的一段DNA序列。
TATA区:酶的紧密结合位点(富含AT碱基,利于双链打开)TTGACA区:提供了RNA聚合酶全酶识别的信号转录起点---与新生RNA链第一个核甘酸相对应DNA链上的碱基。
真核生物启动子的结构核心启动子(core promoter)●定义:指保证RNA聚合酶Ⅱ转录正常起始所必需的、最少的DNA序列,包括转录起始位点及转录起始位点上游TATA区●作用:选择正确的转录起始位点,保证精确起始2、上游启动子元件●包括CAAT盒(CCAAT)和GC盒(GGGCGG)等●作用:控制转录起始频率。
(三)转录起始复合物---二元闭合复合物、二元开链复合物、三元复合物。
(原核)三、转录的基本过程1、起始位点的识别:RNA聚合酶与启动子DNA双链相互作用并与之相结合的过程。
RNA聚合酶全酶(2)与模板结合2、转录起始①RNA聚合酶全酶(a2s¢bb)与模板结合•DNA双链解开•在RNA聚合酶作用下发生第一次聚合反应,形成转录起始复合物5¢-pppG -OH + NTP ® 5¢-pppGpN - OH 3¢ + ppi转录起始复合物:RNApol (a2s¢bb) - DNA - pppGpN- OH 3¢3、RNA链的延伸●亚基脱落,RNA–pol聚合酶核心酶变构,与模板结合松弛,沿着DNA模板前移;●在核心酶作用下,NTP不断聚合,RNA链不断延长。
注意:9个核苷酸以前还在启动子区,容易脱落,一旦形成9个以上的核苷酸并离开启动子区,转录正式进入眼神阶段。
4、转录终止终止子(terminator):位于基因的末端,在转录终止点之前有一段回文序列(反向重复序列)约6-20bp。
真核生物终止: 由一段特定序列5′-AATAAA-3′和回文序列(反向重复序列)组成。
分为两类:●强终止子-内部终止子:不依赖Rho (ρ)因子的终止。
●弱终止子-需要ρ因子(rho factor),又称为ρ依赖性终止子( Rho-dependent terminator)不依赖r因子的终止当RNA链延伸到转录终止位点时,RNA聚合酶不再形成新的磷酸二酯键,RNA-DNA杂合物分离,转录泡瓦解,DNA恢复成双链状态,而RNA聚合酶和RNA链都被从模板上释放出来,这就是转录的终止。
终止位点上游一般存在一个富含GC碱基的二重对称区,RNA形成发夹结构;在终止位点前面有一段由4-8个A组成的序列,RNA的3’端为寡聚U发夹式结构和寡聚U的共同作用使RNA从三元复合物中解离出来。
依赖r因子的终止r因子:六聚体蛋白、水解各种核甘三磷酸促使新生RNA链从三元转录复合物中解离出来,从而终止转录。
(二)、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1. 转录起始真核生物的转录起始上游区段比原核生物多样化,转录起始时,RNA-pol不直接结合模板,其起始过程比原核生物复杂。
(1). 转录起始前的上游区段•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影响自身基因表达活性的非编码DNA序列。
例:启动子、增强子、弱化子等•增强子:在启动区存在的能增强或促进转录的起始的DNA序列。
但不是启动子的一部分。
特点:1.远距离效应;2.无方向性;3.顺式调节;4.无物种和基因的特异性;5.具有组织特异性;6.有相位性;7.有的增强子可以对外部信号产生反应。
(2). 转录因子:能直接、间接辨认和结合转录上游区段DNA的蛋白质,现已发现数百种,统称为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 factors)。
反式作用因子中,直接或间接结合RNA聚合酶的,则称为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al factors, TF)。
参与RNA-polⅡ转录的TFⅡ --TFⅡD、 TFⅡA、TFⅡB、TFⅡF、TFⅡE、TFⅡH(3)转录起始前复合物(pre-initiation complex, PIC)真核生物RNA-pol不与DNA分子直接结合,而需依靠众多的转录因子。
(4)模板理论(piecing theory)一个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需要3至5个转录因子。
转录因子之间互相结合,生成有活性、有专一性的复合物,再与RNA聚合酶搭配而有针对性地结合、转录相应的基因。
2. 转录延伸真核生物转录延长过程与原核生物大致相似,但因有核膜相隔,没有转录与翻译同步的现象。
RNA-pol前移处处都遇上核小体。
转录延长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核小体移位和解聚现象。
3. 转录终止——和转录后修饰密切相关。
四、转录后加工5’端加帽、3’端加尾、RNA的剪接、RNA的编辑1、在5’端加帽5’端的一个核苷酸总是7-甲基鸟核苷三磷酸(m7Gppp)。
mRNA5’端的这种结构称为帽子(cap)。
帽子结构功能:①能被核糖体小亚基识别,促使mRNA和核糖体的结合;②m7Gppp结构能有效地封闭mRNA 5’末端,以保护mRNA免受5’核酸外切酶的降解,增强mRNA的稳定。
2、3’端加尾--多聚腺苷酸尾巴---AAUAAA:★准确切割。
★加poly(A)多聚腺苷酸尾巴功能:提高了mRNA在细胞质中的稳定性。
3、RNA的剪接生物体内内含子的主要类型:U-AG、AU-AC、Ⅰ类内含子、Ⅱ类内含子Ⅲ类内含子参与RNA剪接的物质: snRNA(核内小分子RNA)、snRNP(与snRNA结合的核蛋白)、核内RNA(U1、U2、 U4、U5、U6)4、RNA的编辑*编辑(editing)是指转录后的RNA在编码区发生碱基的突变、加入或丢失等现象。
五、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mRNA的特征比较1、原核生物mRNA的特征●半衰期短●多以多顺反子的形式存在单顺反子mRNA:只编码一个蛋白质的mRNA。
多顺反子mRNA:编码多个蛋白质的mRNA。
Z:β-半乳糖苷酶Y:透过酶A:乙酰基转移酶ZYA为结构基因● 5’端无“帽子”结构, 3’端没有或只有较短的poly(A )结构。
● SD序列:原核生物起始密码子AUG上游7-12个核苷酸处有一被称为SD序列的保守区。
mRNA中用于结合原核生物核糖体的序列。
P852、真核生物mRNA的特征“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定义: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必需的全部核甘酸序列。
● 5’端存在“帽子”结构●多数mRNA 3’端具有poly(A )尾巴(组蛋白除外)●以单顺反子的形式存在六、RNA合成与DNA合成异同点相同点:1、都以DNA链作为模板2、合成的方向均为5’→3’3、聚合反应均是通过核苷酸之间形成的3’,5’-磷酸二酯键,使核苷酸链延长。
第四章生物信息的传递(下)—从mRNA到蛋白质翻译:指将mRNA链上的核甘酸从一个特定的起始位点开始,按每三个核甘酸代表一个氨基酸的原则,依次合成一条多肽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