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学一.概念型单选题(1分×10=10分)1. 测量小范围地球表面形状时,将其当作平面看待而不考虑地球曲率的影响所进行的测绘工作,属于分支学科研究的范畴。
A. 大地测量学B. 地形测量学C. 摄影测量学D. 工程测量学2. 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
A. 相对高程B. 假定高程C. 高差D. 绝对高程3. 大地坐标的测量基准是。
A. 法线和参考椭球面B. 法线和大地水准面B. 铅垂线和参考椭球面 D. 铅垂线和大地水准面4. 从基准方向线北端起,顺时针方向量至某直线的角度是该直线的。
A. 磁偏角B. 子午线收敛角C. 象限角D. 方位角5. 某矩形分幅的地形图编号为35.25-35.50,则该图的比例尺是。
A. 1:500B. 1:1000C. 1:2000D. 1:50006. 符合水准路线的闭合差f h=。
A. Σh测B. Σh测-(H终-H始)C. Σh往+Σh返D. Σh往-Σh返7. 水准测量中由仪器下沉或上升引起的误差可以通过方法来减弱其影响。
A. 往返观测取高差均值B.“后前前后”观测顺序C. 视线高出地面一定高度D. 前后视距差加以限制8. 下面有关描述等高线特性中,的提法是错误的。
A. 表示山谷的等高线应凸向高处B. 表示山脊的等高线应凸向低处C. 等高线接近河岸处应凸向下游D. 等高线遇到陡坎或绝壁时重叠9. 下面有关高斯坐标系的提法中,是错误的。
A. 长度变形最大处位在赤道两侧边缘地带B. 它属于平面直角坐标系C. 中央子午线投影为y轴D. 除了中央子午线之外,其它子午线投影后与赤道不正交10. 地图梯形分幅编号按国际统一规定,是以比例尺地图作为基础开始进行分幅编号的。
A. 1:100万B. 1:10万C. 1:1万D. 1:1千11. 主要研究整个地球的形状、大小和重力场及其变化,通过建立区域和全球控制网等方法测定地球各种动态的理论和技术的分支学科。
A. 大地测量学B. 地形测量学C. 摄影测量学D. 工程测量学12. 大地水准面是一个处处与重力方向。
A. 平行的水平面B. 平行的连续曲面C. 垂直的水平面D. 垂直的连续曲面13. 由大地水准面所包围所的地球形体,被称为。
A. 参考椭球体B. 大地体C. 几何球体D. 地球椭球体14. 我国目前采用的参考椭球体为。
A. 1954年北京坐标系B. 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C. 1980年国家大地测量参考系D. 1985年高程基准15. 目前我国采用的高程系统为。
A. 1954年北京坐标系B. 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C. 1980年国家大地测量参考系D. 1985年高程基准16. 高斯坐标系属于。
A. 地理坐标系B. 天文坐标系C. 大地坐标系D. 平面坐标系17. 大比例尺地图分幅一般采用。
A. 梯形分幅B. 矩形分幅C. 圆形分幅D. 椭圆分幅18. 水准仪的i角检验是检验。
A. 十字丝横丝是否垂直仪器竖轴B. 水准管轴与视准轴在竖直面上是否平行C. 圆水准器轴是否平行仪器竖轴D. 水准管轴与视准轴在水平面上是否平行19. 水准测量采用“后前前后”的观测顺序可以减弱误差的影响。
A. 仪器沉降B. 水准尺沉降C. i角D. 大气折光20. 水准测量中水准尺下沉或上升引起的误差可以采用方法来减弱。
A. “后前前后”观测顺序B. 前后视距相等C. 视线高出地面一定高度D. 往返观测21. J6级经纬仪表示该仪器野外的中误差为±6″。
A. 半测回测角B. 一测回测角C. 半测回方向D. 一测回方向22. 照准方向线与水平线在同一铅垂面间的夹角是。
A. 水平角B. 竖直角C. 方位角D. 转折角二.概念型多选题(2分×10=20分)1. 当测区面积在100km2以内时,以水平面代替水准面所产生的误差在一般测量中可以忽略不计。
A.水平距离B. 高差C. 高程D. 水平角2. 测量工作中,常用的基准方向有方向。
A. 坐标横轴B. 坐标纵轴C. 真子午线D. 磁子午线3. 常见的地物有如下等。
A. 山顶B. 河流C. 房屋D. 草地4. 水准仪应满足如下几何关系。
A. 圆水准器轴∥仪器竖轴B. 十字丝横丝⊥仪器竖轴C. 水准管轴∥视准轴D. 视准轴⊥横轴5. 经纬仪必须满足等几何条件。
A. 竖轴⊥横轴B. 竖轴指标差=0C. 竖丝⊥横轴D. 视准轴⊥横轴6. 水平角观测时,取正、倒镜读数均值可以消除或减弱误差的影响。
A. 竖轴倾斜B. 视准轴C. 横轴D. 仪器对中7. 水平角观测时,目标的偏心误差。
A.与垂直角大小有关B. 与水平角大小无关C. 与偏心距成正比D. 与边长成反比8. 下列属于系统误差。
A. 经纬仪度盘偏心误差B. 钢尺尺长误差C. 水准尺读数估读误差D. 经纬仪对中误差9. 评定角度的观测精度指标有。
A. 中误差B. 平均误差C. 或然误差D. 相对误差10. 地形图测绘前的准备工作有。
A. 图的拼接B. 控制点展绘C. 绘制坐标方格网D. 裱糊图板11. 地图的分幅有。
A. 梯形分幅B. 矩形分幅C. 圆形分幅D. 椭圆分幅12. 地图矩形图幅的编号方法有编号法等。
A. 行列式B. 流水C. 6度带D. 西南角坐标数字13. 地貌特征线(地性线)有。
A. 等高线B. 山脊线C. 首曲线D. 山谷线14. 建立平面控制网的方法有。
A. GPS测量B. 水准测量C. 三角测量D. 导线测量15. 水准测量采用前后视距相等的观测要求可以减弱等误差的影响。
A. i角B. 水准尺沉降C. 大气折光影响D. 地球曲率影响16. 三角高程测量中的主要误差来源于。
A. 觇标高测定B. 仪器高测定C.竖角观测D. 图解边长17. 下列属于随机(偶然)误差。
A. 经纬仪对中误差B. 钢尺拉力误差C. 水准尺读数估读误差D. 经纬仪度盘偏心误差18. 四架法导线测量的优点是消除了误差。
A. 测角B. 量边C. 仪器对中D. 觇标对中19. 经纬仪应满足如下几何关系。
A. 视准轴⊥水平轴B. 水平轴⊥仪器竖轴C. 圆水准管轴⊥视准轴D.照准部水准管轴⊥竖轴20. 观测竖直角可以用来间接计算两点间的。
A.坐标B.高差C.方位角D.平距21. 距离测量中常用的方法有。
A. 钢尺量距B. 水准测量C. 视距测量D. EDM三.计算型单选题(2分×10=20分)1. 某直线坐标方位角为324°25′20″,则其象限角是。
A. 144°25′20″B. 234°25′20″C. 35°34′40″D. 215°34′40″2. 某直线坐标方位角为324°25′20″,则其反方位角是。
A. 144°25′20″B. 234°25′20″C. 35°34′40″D. 215°34′40″3. 水准仪在A点尺上后视读数为1.851m,在B尺后视读数为0.924m,A点高程为128.341m,则仪器视线高程为。
A. 129.268mB. 0.927mC. 129.265mD. 130.192m4. 用50m钢尺单程丈量200m距离,每尺段丈量中误差为±5mm,则全长丈量中误差是。
A. ±8.7mmB. ±10mmC. ±20mmD. ±28.2mm5. 水平角观测的方向中误差为±2″,则测角中误差为。
A. ±1.4″B. ±1″C. ±2.8″D. ±4″6. 水准测量每10站观测值的权为10,则站水准测量的高差为单位权观测值。
A. 1B. 5C. 20D. 1007. 某三角形等精度观测了二个内角,测角中误差均为±6″,由此计算出的第三个角的测角中误差为。
A. ±6″B. ±8.5″C. ±12″D. ±18″8. 在1:10000地形图上量得一线段长20mm,量测中误差为±0.5mm,则该线段实际长度的中误差为。
A. ±0.5mmB. ±20mmC. ±0.5mD. ±20m9. 某导线共观测了9个转折角(水平角),其测角中误差为±10″,则角度闭合差的限差为。
A. ±14″B. ±20″C. ±30″D. ±60″10. A站设置经纬仪,读取B站标尺读数,上丝为1863mm,下丝为1000mm,竖角为10°30′,则AB的平距为。
A. 83.434mB. 84.855mC. 86.300mD. 183.180m11. 某直线方位角是184°35′12″,则其象限角是。
A. 4°35′12″B. 184°35′12″C. 65°24′48″D. 4°24′48″12. 由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1=3562.231,Y1=895.564,X2=3284.632,Y2=1024.255,则其平距为米。
A. 205.978B. 3484.159C. 277.599D. 128.69113. 由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1=3562.231,Y1=895.564,X2=3284.632,Y2=1024.255,则其坐标方位角为。
A. 155°07′42″B. 335°07′42″C. 204°52′18″D. 354°52′18″14. 水准仪在A点尺上读数为1.851m,在B点尺上读数为0.924m,在C点尺上读数为2.192m,A点高程为128.341m,则B、C两点间高差为。
A. 129.268mB. 1.268mC. 129.265mD. 130.192m四.计算题(5分×8=40分)1. 已知:A点坐标X A=5421.225m,Y A=5257.232m,平距S AB=375.411m,坐标方位角αAB=202°49′36″,求:B点坐标。
2. 已知:某野外比长台两标志间名义长度为120m,精密方法测得实际长度为119.9648m。
现将一50m钢尺比长,量得两标志间长度为120.0255m,温度26°C,拉力15kg力。
求:该钢尺的尺长方程式。
3. 已知:量测某正方形建筑物的边长为20m,其中误差m=±4mm。
求:⑴仅丈量一条边长时周长的中误差;⑵等精度丈量四条边长时周长的中误差。
4. 已知:测得A、B两点间斜距S=189.568m,中误差m S=±40mm,竖角α=15°,测角中误差mα=±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