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名词解释
犯罪预备:是指直接故意犯罪的行为人为了实施某种能够引起预定危害结果的犯罪实行行为,在准备犯罪工具,制造犯罪条件活动中,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进入实行阶段的状态
犯罪未遂: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为能达到既遂状态的未完成形态。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中止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未完成形态。
罪刑法定: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国家在对犯罪人定罪量刑时只能根据已经生效的刑事法律的明文规定,不能法外定罪、法外用刑;无罪的公民不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并科处刑罚;犯罪人只接受法律规定的制裁。
犯罪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
犯罪过失: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
转化犯:指实施一个较轻之罪,由于连带的行为又触犯了另一较重之罪,法律规定较重的罪论处的情形。
缓刑指对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罪犯,在一定期限内附条件地不执行所判刑罚的制度。
如果在该期限内遵守了一定的条件,所判刑罚就不在执行,否则,仍然要执行所判刑罚。
数罪并罚指对于一人在一定期限内犯有数罪的,在分别定罪量刑的基础上,依照一定的并罚原则和刑期计算方法,决定最终执行的刑罚的制度。
假释指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一段时间后,因其有悔改表现,认为其不致再危害社会时,将其附条件地提前释放的制度。
假释是为了纠正长期自由刑的弊端。
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想象竞合是指行为人实施一个犯罪行为,其犯罪结果侵害两个或两个以上权益,触犯两个或两个以上罪名。
自首:指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以及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一般自首,指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
1.自动投案。
指犯罪分子犯罪后,在未被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之前,出于本人的意志而向有关机关或个人交代了自己的犯罪行为,并且将自己置之于有关机关的管束、控制之下的行为。
(1)投案时间。
(2)投案对象。
(3)投案方式。
(4)投案动机。
(5)投案后必须将自己置之于司法机关或有关部门的管束、控制之下。
2.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犯罪人在自动投案后,应当如实供述自己的主要罪行。
主要罪行是相对于次要罪行而言的,指影响定罪量刑的重要犯罪事实和情节。
(1)在共同犯罪中,一般共同犯罪人除了应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外,还应当交代所知道的共同犯罪人。
主犯除了要交代自己实施的犯罪行为外,还应当如实交代其他共犯的犯罪事实。
(2)一人犯有数罪时,如果只交代了其中的一部分犯罪事实,只就已经交代的部分成立自首,未交代的不能成立自首。
特殊自首,又称准自首,指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1.主体必须是已经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
2.必须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
犯罪对象:指犯罪行为直接指向的人或物。
犯罪客体: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区别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在于: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物是作为犯罪客体的具体社会关系的物质表现;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人是作为犯罪客体的具体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通常来说,犯罪客体总是通过一定的犯罪对象表现它的存在,也即犯罪分子的行为就是通过犯罪对象即具体物或者具体人来侵害一定的社会关系的。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则未必。
第二,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犯罪对象则不是任何犯罪都不可缺少的,它仅仅是某些犯罪的必要要件。
第三,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危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
第四,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象则不是。
由于犯罪客体是每一犯罪的必要要件,它的性质和范围是确定的,所以它可以成为犯罪分类的基础。
第五,犯罪对象是具体的人或物,因此可以凭借人的感觉器官来感知;犯罪客体则是生命权、财产权、公共安全等凭借人的思维才能认识的观念上的东西,二者具有具体与抽象的差别。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1. 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结果的发生符合行为人的意志;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结果的发生违背行为人的意志。
2. 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为了实现其他意图而实施行为,主观上根本不考虑是否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客观上也没有采取避免危害结果的措施;过于自信过失的行为人之所以实施其行为,是因为考虑到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3. 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为了实现其他意图而实施行为,主观上根本不考虑是否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客观上也没有采取避免危害结果的措施;过于自信过失的行为人之所以实施其行为,是因为考虑到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正当防卫成立要件
1.必须有不法侵害的发生
2.不法侵害必须正在进行
3.防卫行为必须给不法侵害人造成了损害
4.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 5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教唆犯
教唆犯指故意引起他人进行犯罪的决意的犯罪分子。
特征:1客观上实施了教唆行为,或者其教唆行为引起被教唆人实施所教唆的犯罪。
2主观上必须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
处罚原则:1教唆他人犯罪,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2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对教唆犯从重处罚3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唆之罪的,对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不作为是危害行为的一种基本形式,指刑法要求行为人必须履行实施某种特定积极行为的义务,行为人能够履行而没有履行该义务的行为。
不作为的特征(1)从主体看,行为人负有实施特定积极行为的法律义务。
(2)从行为状态看,不作为是一种消极的身体活动。
行为人对于自己所负有的特定作为义务,没有作出法律要求的一定的积极动作或举动,是消极地不实施某种积极行为。
(3)从性质上看,不作为是刑法意义上的不作为。
牵连犯
以实施某种犯罪为目的,但其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了其他罪名的情况,此时方法行为和目的行为之间、原因行为和结果行为之间就存在着牵连关系。
特征:1.牵连犯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
2.须有两个以上的行为,目的行为和方法行为,或者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
3.两个以上的行为均触犯了两个以上的罪名。
4.两个以上的行为之间须有牵连关系。
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1为了追求一个合法的目的而放任一个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2为了追求一个非法的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3在突发性案件中不计后果,动辄捅刀子的。
影响自然人形式责任的因素:行为人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作用和后果,并能自觉控制其行为、对其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
1年龄的大小与刑事责任能力的大小成正比。
2精神与刑事责任能力(无刑事责任能力,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3健康与刑事责任能力——聋哑人、盲人4醉酒与刑事责任能力。
结果加重犯:故意实施了基本的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发生了基本的犯罪构成结果以外的重结果,刑法对重结果规定了加重的法定刑的犯罪。
条件:1.须有基本的犯罪构成。
2.须有加重的结果。
行为人对于加重结果必须要有罪过。
这种罪过,既可以是过失,也可以是故意,以过失较为常见。
3.刑法规定了比基本犯罪较重的法定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