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河边的中国

黄河边的中国

读《黄河边的中国》之浅谈当代中国内地乡村发展现况李龙总序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诸多的国家。

由于地域广大、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历经沧桑,又不断前进着。

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阶段,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也引发了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由上或发生在统治阶级之中,由下或发生在百姓大众之中。

现今,作为一个正在转型的国家,一个正朝着现代化迈进的国家,在其庞大的乡村社会中,由此却涉及到了农民各个方面的现状、变化、问题与矛盾······作为一个当代中国社会进程中的观察者、研究者,曹锦清先生在1996年左右只身来到河南省,漫游中州大地。

通过自己访谈式的田野调查,以自己的所看、所听、所谈、所思、所虑箸成了这本著作——《黄河边的中国》,其调查之全面、观察之细腻、思考之深入、语言之精炼,无一不体现了一个学者的求实精神。

尽管这本著作只是介绍了河南省的部分乡村社会,但就我个人而言,这本书足以说明在转型期间的中国所有内地乡村社会的普遍现象。

经验若不为实践所检验,就很难上升为理论,尤其为科学理论。

然而对于理论之实在性与普遍意义,我这个初生牛犊却很难说个究竟,毕竟一切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以空、以假论之。

读了这本书,我似乎从中找到了一种回答与解脱,却又让我困惑:不知道中国内地乡村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多久才能解决?一、当代中国内地乡村社会的本态乡村在我国发展已有上白万年的历史了。

而就“乡村”的概念定义,有人说乡村的形成首先是基于人类聚居的本性和需求,因为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在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人们发现共同生活在一起,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开展互助合作,更好的实现防御、繁衍、获取资源等方面的目的,由此形成聚居;也有人说相对城市来说,乡村是以从事农业为主要生活来源人口1分散的地方。

但不管是什么,人类聚居的发展是和人类生存进化分不开的,是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并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结果。

从穴居野外到筑室成居,人类经历了百万年的漫长过程。

所以对于“乡村”究是什么,我不想做更多的介绍。

总觉得这是个抽象又宏观的东西,因为在这么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乡村发生了太多的变化,真的很难对其作出一个准确和具体的解释。

因为我来自农村,所以在此我只想以自己这18年来在农村的体会与感受谈谈中国内地乡村社会的现状。

记得小时候,常会听到比自己年长很多的兄长说:“城市里的孩子没有童年,农村的孩子有童年。

”只是当时的自己还不能理解这其中的韵味。

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求学之需,自己也进入到了城市,渐渐的也就明白了:城市里到处都是由水泥和钢筋建造而成的混合体,什么都是,千篇一律。

连个小山丘、小河流都少之又少,那些孩子用什么来玩呢?或许有人说城市里有游乐场、动物园啊!但总觉得基于这些之上的并非真正的童年。

而在农村,到处都有可以玩的东西:河流、树木、土丘、大山······这里的孩子通过各种方式寻求刺激与快乐,只要有光的地方,就会有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那么纯朴、开心和甜美。

然而就因为地理的差别,导致当代中国内地乡村社会在很大的变化中又保持了一种永恒的不变,那就是贫穷落后:依旧是小农经济、依旧是土坯房屋、思想依旧那么传统。

农民每天日起而耕、日落而息,为了自己和家庭,在一亩三分地上苦了又苦,却还是吃不饱,穿不暖。

他们很难想过到外面的世界走走、看看、闯闯,以至于只有自己所熟悉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并且对自己所不熟知的东西就会产生怀疑和排斥的心理。

在古代,农民处于社会的最低层,被压迫且永远翻不了身。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站了起来,有了自己的土地,视土地为自己的一切,觉得有土地才有活着的意义。

却因此而缺少了向外发展的动力。

传统思想在其脑海里控制了一切,“家族观念”、“血缘亲情”关系不断盛行,农民以此作为他们处理各种事情的准则。

其法律意识淡薄,可以说法律在此起不了一点作用。

一方面,可能觉得农民愚昧、落后、分散,因为封建小农意识将他们武装的很难接受其他非此范围的任何东西;另一方面,可能觉得农民是那么善良、勤劳、热情,因为他们早已将世人与自己等同,永怀普世之情怀。

这应是我所感受的当代中国内地乡村社会的本态了。

二、当代中国内地乡村本土与市场经济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都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体。

直到57年前——1956年,才发生了改变。

因为这一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而真正有实质性的变化,我觉得应该在改革开放以后。

1978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邓小平为主体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产生,同时邓小平总设计师一声令下,开始了改革开放。

这似乎预示了一个崭新时代即将要到来,也似乎注定了中国将要“翻天覆地”。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看到了外国的长足发展,相较与外国,我国各方面发展出现了严重短板。

“文革”十年,让中国落后了几十年,却给了国人向前的经验与教训。

从此,我国的现代化有了借鉴、有了模仿、有了发展。

沿海各地区,无一不争先恐后的追赶现代化与信息化的脚步,无一不把握国际与国内的变化态势。

生产力显著提高,一座座的现代化城市不断出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创造了世界一个又一个新奇迹。

似乎在外人看来,中国已经崛起了。

然而在中国内地乡村社会,这一切的显现,所引起的变化却显得小之又小。

以致于当时曹锦清先生所调查的农民大都认为毛泽东时代要优于邓小平时代,这可能不外乎以下几个缘由:其一,改革开放后,土地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建立。

农民拥有了土地,其生产力不断提高。

农民吃饭由集体化公社时的吃不饱到能吃饱,并且可以吃上白面食物;农民穿衣由以前的穿不上到有衣服穿,并且可以穿的有模有样。

其生活水平有了提高,这是改革给农民带来的红利。

但从大样子来看,人们好像又回到了古时的小农时代,因为依旧是“二牛抬杠”和精耕细作。

农民们可以吃饱穿暖,以他们的的角度,大都是通过自己的劳作而得,所以他们就很难想到:如果没有邓小平,他们就吃不饱饭。

其二,传统思想在农民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只要有不符合传统的东西,就会被其所排斥。

改革开放后,外国的新鲜事物重新传入中国,不管好的坏的。

而当这些东西进入到内地乡村后,农民们都甚是稀奇,大多都会对这些不曾见到过的避之远趋,唯恐它们伤害了自己。

随着这些事物的不断扩散,其影响力也随之增加。

而当这些与农民心里所固守的本原东西发生碰撞时,农民们就不知所措了,他们不知道是排斥还是接受?存在即是合理,这句话虽然过于笼统,但介于这些外来事物,却也有用武之地。

所以,农民中的有些人就尝试着学习和接受,若当他们完全的接受了这些东西后,在内地乡村就会出现一些新情况:这些人总比其他人先富裕,且他们以更快的速度改变了自己;同时社会治安开始混乱,社会风气也逐渐变坏;人性中的恶性不断显现······这似乎是每一个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都不可避免要发生的。

而此确是邓小平时代不及毛泽东时代的,毕竟毛泽东将群众运动运用到了治理国家的各个方面。

其三,在传统经济制度受到现代经济制度的冲击,即市场经济制度在我国建立后,其促进了内地农民生产力的提高,但农民的生产方式却没有发生多大变化,这似乎又出现了矛盾。

黑格尔在其《法哲学》一书中提到:市场经济社会具有一种惊人的力量,把个人从他们各自所属的集体或群体中揪出来,使原集体成员相互之间变得生疏,并承认他们都是独立自主的人。

一方面,这与土地承包制后农民又成为独立的个体或家庭相符合,就会给农民提供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农民独立后,在面对群体性(水利建设、道路建设等)的活动时,由于资金、责任等方面的问题,又显的那么迟缓,几乎看不到任何的积极性,这却成为农民发展的阻力。

所以,只待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后,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或才能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

正如曹锦清先生的那句话:要将变化之中的复杂而庞大的社会运动概括在简明清晰的理论之中,或非思维所能企及。

其四,改革开放后,共产党提出要“依法治国”。

因为要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不仅在物质建设层面要符合发展要求,也要在制度建设方面符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民主与法制建设是当前党和政府重中之重的任务。

但在当代内地乡村,自上而下强行输入乡村的官方意识形态并没有深刻地触及农民的头脑,更没有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一旦政治控制随着公社体制的解体而大为削弱时,有着源远流长的民间信仰便重新复活。

这不仅在农民内部存在,在党政机关内部也存在。

三、当代中国内地乡村民主政治的发展现状何谓民主?有关资料对其解释是:1、通过选举的方式,由平等基础上的多数决定。

2、多数决定保护少数,既而对国家与社会进行的管理活动。

而就现在我国的实际而言,我觉得民主最直接的表现应是人民当家做主了,尽管还未真正的实现。

新中国成立至今已有64年的历程了。

在理论上,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也应大致如此的。

但事实上,现在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如何?尤其当代内地乡村的民主政治的发展状况如何?的确不好把握。

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还受很多条件限制,发展还很不成熟。

所以在此,我只想从两个方面来谈谈当代中国内地乡村民主政治:一方面是农民的自身问题;另一方面是当地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问题,主要是县、乡两级。

环境不同,价值观就不同,意识形态也就不同。

就中国乡村来说,内地乡村与沿海乡村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沿海乡村近年来经济水平快速提高,现代化进程也不断加快,而内地乡村却落后很多。

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内地村民的“宗族共同体”观念对土地承包后的各独立家庭的行为方式和生产方式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

而此对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多少影响?是促进还是阻碍?确实值得人们深思。

曹锦清先生提到:一个时代普遍的社会心理与观念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中国内地乡村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村落内,靠土地为生,在那个极小的圈子中,很难受到现代先进思想的有力影响,因而使得长期积淀的封建观念在其思想内统治了一切。

也正是由于这些封建观念,严重的阻碍了农村各方面的发展:经济、文化、政治······在涉及民主与法律的问题上,农民们总是潜意识的以自己的各种社会关系来为自己疏通,比如说:有个人触犯了法律,那么其家人及其亲属就会通过血缘连带关系找到其所熟悉的所谓“朝里人”解决此事,从而公事私了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往往很难想到依法办事。

我想这不仅反映了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还说明了有关部门的宣传工作做的实在不到位。

好像一切只是形式上的表现,而无一点本质实在。

这似乎正印证了马克思的那句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