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系列导学案透镜及其应用(最新整理)

4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系列导学案透镜及其应用(最新整理)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系列导学案 4 透镜及其应用班级姓名座号学习目标:1.简单了解生活中的透镜,正确理解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3.能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与解决简单的问题.4.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课前预习(考点知识梳理):考点1:透镜1. 透镜有两种,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它对光线有作用(即折射光线比入射光线靠近主光轴);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它对光线有作用.2 . 每个透镜主轴上都有一个特殊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3.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它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

4.凸透镜有三条特殊光线:(1)平行入焦点出:即跟主光轴的光,通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2)焦点入平行出:即从焦点射入的光,通过凸透镜折射后跟主光轴.(3)过光心不变向: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考点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5.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应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和,并调节它们的高度,使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光屏中心在和上,目的是.6.由实际光线会聚所成的像叫_ _像,成实像时物体和实像位于凸透镜的_(填“同”或“异”)侧;放大镜所成的像是_ _ _像,成虚像时物体和像位于凸透镜的(填“同”或“异”)侧.7.像距,像也;【温馨提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总结:“物近像远像变大,焦点以内反变化”.一定要理解、熟记,应用这一规律可以解答凸透镜成像变化类题目.。

考点3:眼睛和光学仪器8.睛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视网膜相当于,物体经晶状体后在视网膜上成、的像.9.远处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前方时叫近视眼,需戴镜来矫正;远处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后方时叫眼,需戴镜来矫正.10.(1)望远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立、的像,像落在目镜的以内;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立、的像.(2) 显微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立、的像,像落在目镜的焦距以内,目镜再一次成正立、的像.预习检测(中考典例)1.下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凸透镜是()A. aB. b、dC. cD. a、b、c、d2.如图所示,请画出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使光路完整。

3.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在距凸透镜20 cm 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40 cm 处,则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C.倒立、等大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实验应该在(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1- 5-6 甲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2)将凸透镜、蜡烛和光屏放在如图1-5-6 乙所示的光具座上进行实验.若图中C 位置上放置光屏,则B 位置上应放置;李安在安装实验装置时出现如图1-5-6 丙所示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3)如图1-5-6 丁是赵强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明显还需要调整的是;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要使烛焰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该将光屏向移动,或者将蜡烛向移动.(4)如图1-5-6 丁中调整实验装置后,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填“倒立”或“正立”)、(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生活中常用的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5)若在光屏上已成清晰的像,此时用遮光布遮住凸透镜的下小半部分,则所成的烛焰的像为(填“不完整的像”“亮度相同的完整像”或“亮度稍暗的完整的像”).若将一个不透明的小圆纸片贴在凸透镜中央,则在另一侧的光屏上还能得到完整的像吗?(填“能”或“不能”).(6)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按图1-5-6 丁所示位置放置时,当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后,为使光屏上再次呈清晰像,应将光屏向(填“左”或“右”)移动.(7)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按图1-5-6 丁所示位置放置时,实验中怎样操作,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最清晰的像?;若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则光屏上的成像性质是、、,这是因为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填“投影仪”“放大镜”或“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8)把点燃的蜡烛M 放在距离凸透镜2 倍焦距以外,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像的情况是图1-5-7 所示中的图(填选项字母);再将蜡烛移到2 倍焦距和1 倍焦距之间,此时要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9)把蜡烛固定在离凸透镜35 cm 的位置B 时(如图1-5-8),凸透镜的焦距是15 cm,光屏应在(填“Ⅰ”“Ⅱ”或“Ⅲ”)区域内左右移动,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填写像的性质)的实像;(填“投影仪”“放大镜”或“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如果将蜡烛在图1-5-8 的基础上远离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若不移动光屏,则可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再放上一个焦距合适的(填“凸透镜”或“凹透镜”).(10)如图1-5-8 所示,若把蜡烛从A 点向C 点移动,像距逐渐,烛焰所成像的大小将.(两空均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蜡烛移到D 点,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找不到像,原因是.应该怎么做才能观察到像?5.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请在图中作出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

我的疑问:课堂巩固基础练习1.下列光学仪器中,成放大实像的是()A.放大镜B.照相机c.幻灯机D.平面镜2.在凸透镜成像的观察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5cm 处,则在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是()A、倒立缩小的实像。

B、正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3.教室里安装的电子白板投影仪,其镜头的焦距为15 cm,为了在白板上得到清晰的像,投影仪镜头到白板的距离应( )A.大于30 cm B.小于15 cm C.等于30 cm D.大于15 cm 小于30 cm4.简易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6 cm,则该相机中胶片离镜头的距离应为()A. 小于6 cmB. 大于6 cm,小于12 cmC. 大于12 cm,小于24 cmD. 大于24 cm 5.现代生活,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下列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原理图正确的是( )A. 甲、乙B. 甲、丙C. 丙、乙D. 丙、丁能力提升6.小飞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她先将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透镜后20 cm 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该物体等大的像;若将物体移至透镜前5 cm 处时,在光屏上将出现( )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D.光屏上接收不到像7.用水彩笔在磨砂电灯泡的侧面画一个你所喜欢的图案,然后接通电源,拿一个凸透镜在灯泡和白墙之间移动,下列情况不可能发生的是( ) A.能在墙上看到倒立、缩小的所画图案的像B.能在墙上看到倒立、放大的所画图案的像C.能在墙上看到正立、放大的所画图案的像D.不能在墙上看到所画图案的像8 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凸透镜另一侧15 cm 处的纸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20 cm 处,则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会出到一个( )A. 倒立、放大的实像B. 倒立、缩小的实像C. 正立、放大的实像D. 正立、放大的虚像综合提高9.小李站在游泳池外,用已经调好的照相机将无水游泳池底部的一个美丽图案拍摄下来。

当游泳池装满水后,她仍然想用此照相机在原来的位置拍到这个图案清晰的像,则她应将镜头(填“往前伸”或者“往后缩”)10.如图1-4-14 所示,小李用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凸透镜的焦距为12 cm.(1)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要使光屏承接到一个倒立、的清晰实像,具体的操作是:首先将光屏向右移动, ,直到找到最清晰的像,日常生活中(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2)当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会变短,烛焰的像会往偏离光屏中心.(3)请你指出用烛焰作为发光物体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存在的两点不足之处:①;②.课后作业(中考体验)1.如图1-5-15 所示,请画出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使光路完整.2.如图1-5-20 所示,请你根据近视眼的矫正方法,完成光路图.3.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 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 之间的图象,如图K1-5-6 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4 cmB.当u=3.5 cm 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C.当u=5 cm 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 cm 处移动到8 cm 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如图1-4-12 甲所示,让平行光正对着凸透镜照射,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f= cm.(2)如图1-4-12 乙所示,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左右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否得到清晰的蜡烛像?为什么?答:.(3)如图1-4-12 丙所示,蜡烛能在光屏上形成清晰的像,此像是、的实像. 如果此时撤去光屏,人眼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填“能”或“不能”)直接看到蜡烛的实像.(4)在图1-4-12 丙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蜡烛向左移动5 cm,为了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光屏应该向(填“左”或“右”)移动.“”“”At the end, Xiao Bian gives you a passage. Minand once said, "people who learn to learn are very happy people.". In every wonderful life, learning is an eternal theme. As a professional clerical and teaching position, I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life is diligent, nothing can be gained", only continuous learning can achieve better self. Only by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latest relevant knowledge, can employe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This document is also edited by my studio professionals, there may be errors in the document, if there are errors, please correct, thank you!。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