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仁怀市教育信息化工作调研报告仁怀市酒都高级中学方照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党代表在服务发展中的作用,落实党代表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积极为市五届三次党代会召开做好准备工作,进一步掌握仁怀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了解学校的应用需求,为下一步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依据,12月19日,教科局组织教科系统党代表开展视察调研活动。
对仁怀市部分中学和、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具体情况如下:一、调研范围中学:大坝中学,仁怀三中,小湾中学;小学:火石岗小学,三合一小,茅坝一小,龙井小学;幼儿园:九仓幼儿园。
二、调研方式通过听取乡镇府和学校主管领导汇报、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实地查看等形式开展调研工作。
三、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近年来,仁怀市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我市教育信息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这走在了部分县市的前面。
1、计算机数量:仁怀市直中小学、乡镇中心学校教师办公电脑基本上保证人手一台,计算机教室一至二间,基本上可以满足办公和教学之需,但生机比还远远不够。
目前,部分学校计算机教室由于配置时间较早,配置低,不能适应教育发展之需。
2、教室多媒体设备:自2010年以来,我市投入资金千万元,新增学生用机几百台,教师用机近千台,多媒体设备1000多套,班班通700多套,标准化的录播教室11间。
为提高应用管理能力,教科局还对中心机房进行了升级改造,购买了防火墙,服务器和网上阅卷系统等设备。
3、网络建设:我市中小学“校校通工程”达标率100%。
市教育信息网今年正在建设拥有较完善的学科素材、课件和教育教学视频等内容的区域综合性资源库,可为本市各校提供图文、语言、视频和课件等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的下载和上传,为各校的教学提供支撑和共享,将促进我市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和发展。
我市部分中小学建有校园网站,教学辅助系统和教育管理系统,每校有6项应用以上,并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各校注重校本教育资源库(课件库、教案库、试卷库)的建设,质量良好,并已初具规模。
多年来也积累了一大批教育资源。
一般是通过自购或统一采购,内容多样。
主要是大量电教教材,如幻灯投影片、录像带、录音带、电子图书、VCD、DVD、CAI课件等多种媒体教材。
近年来,通过全市中小学现代教学媒体技能大赛活动,各校研制开发了许多实用的教学软件,弥补了教学软件的不足,在资源建设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4、信息技术课开设情况:全市中小学开课率为100%,开课的情况基本上能按照省厅的要求使用规定的教材。
初中教材使用的是清华大学2005年出版发行的“大、中、小学一条龙教学研究”信息技术系列实验教材;高中教材使用的是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2004年编写的信息技术系列教材;教材与软件的发展不相适应,不适应我市学生认知水平。
另外,存在信息技术课被占用严重,课时不足,计算机教室使用率较低的情况。
5、师资队伍建设: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有100多人,但专业教师不到授课教师人数的三分之一,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职称普遍较低。
目前,全市信息技术学科高级教师仅有一人,属我市紧缺学科和薄弱学科。
近年来,我市通过开展各种扎实有效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讨活动和有针对性的应用技术培训活动,使得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更新,教学行为得到了改善,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加快了我市信息技术教师的队伍建设步伐。
但由于专职计算机教师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较少,一些从其他学科转行的计算机教师专业素质、业务能力达不到要求,很多软件不会用,硬件不熟悉,设备闲置和损坏的情况严重。
况且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队伍变动相对频繁,尚有相当一部分学科教师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水平,还满足不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本次调研和近两年在工作中了解掌握的情况,在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中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一)学校重视不够,信息化工作分管不明确,教育信息化工作效能低下。
部分学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工作不重视,工作分管不明,责任不清,管理制度不完善,无教育信息化工作激励机制,教师培训计划落实不到位,各项工作效能低下。
应付式的工作态度已在不同层面造成负面影响,严重制约着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常规工作不规范,特色彰显不足。
从问卷调查与师生座谈统计可见,各校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使用电教媒体开展教学的频率较高,有计算机、投影和录音机等设备,学生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信息技术课兴趣浓厚。
但部分学校在电教资源管理应用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还存在资源闲置现象。
各校多媒体配备严重不足,与多媒体教室占班级总数(比例)1:4—1:8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
在现代教育技术特色建设上,如网站管理、资源建设,多媒体辅助教学与网络教学应用特色等方面水平参差不齐,另外,有一些学校热情不高,行动大大滞后于建设与应用需求的步伐。
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工作主动性差,缺乏上进心。
(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1、教科局网络应用平台尚不完善。
几年来,在城域网建设的基础上,经过数次软硬件投入和更新,教科局网络应用平台不断进步升级,在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核心设备在功能和技术上已难以满足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制约了信息化应用工作的深入开展。
2、乡镇学校信息化设施比较落后。
乡镇学校的网络设备普遍存在陈旧、老化问题,而且没有冗余,一旦出现故障,将导致全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网络瘫痪,严重影响教育教学工作。
一些学校的计算机设备也是多年前购买,配置较低、运行速度很慢,不能适应工作需要。
3、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增加,网络流量剧增、带宽严重不足。
虽然城域网总出口和电信互联链路都是千兆带宽,但由于城域网规模巨大,内部联网终端持续增多,越来越丰富的视频下载应用大量吞噬网络带宽,使网络变得拥堵不堪,上网速度缓慢。
4、目前,我市班班通投入很大,但售后服务工作跟不上,没有建立售后维修基金,导致故障较多,困难也较多。
(四)教育信息化投入、应用和管理工作不够规范1、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
教育信息化投入没有系统、长远规划,存在盲性。
不同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差异明显,这与该学校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工作力度和经费投入有很大关系。
2、各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应用管理混乱。
部分学校与一些公司签订了维修协议,但维修的主要对象是学校的计算机设备,对于网络方面涉及很少,在网络设备出现问题后,不少学校都是自行联系公司或者个人维修及购买,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无人把关,随意性很强,使设备的档次和性能难以保证。
(五)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1、建设经费匮乏。
在学校层面没有经费投入规划和计划,没有持续稳定的经费来源仍然是阻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大难题,由于资金短缺,必要的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无力购置,老化、损坏的设备无法更新,即便当初费尽周折花大价钱买来的设备也可能因维护管理麻烦、电费负担太重而被束之高阁,这种现象在乡镇学校尤其严重。
2、信息技术师资力量薄弱。
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因为没有固定的人员编制和相关政策支持,很多学校都存在信息技术教师不足、专业不对口的问题,使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和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应用、维护和管理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五、建议与意见1、加强仁怀市教研平台及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工作。
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结合仁怀市教研现状,尽快提高全市教科研水平,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急需一个这样的管理平台,以解决全市教研问题和资源建设问题。
这个平台的使用能够有效地解决仁怀市学校规模小,集体备课和教研不方面的难题,并且通过一年左右,能够初步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备课库和资源库。
2、加快仁怀市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工作,提高教育现代化管理水平。
作为经济发展较快的强县市,仁怀教育三年攻坚任务的完成和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急需一个教育管理方面的平台。
这个平台既要能够统一管理各学校的资源平台,方便同各学校现有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接,又要实现通知下发、文档管理、学校情况统计、财物管理等方面的数字化和办公无纸化,使市教科局能够随时掌握各学校的基本情况,随时了解全市某项工作的具体进展情况,及时把握全市教育的发展状况,为教育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3、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要彻底改变重硬轻软、重建设轻管理、重建设轻应用等现象,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将工作重心转到加强管理、提高应用水平上来,充分发挥信息化工程的使用效益,提高现有设备的应用和管理水平,将信息化的技术装备优势转化为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教研平台,改变的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模式和教研模式,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方法的变革改变了教育管理者的思想。
教育强市的创建,首先是教育思想要现代化;其次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平台的应用,能够潜移默化的改变落后的教育管理理念,提高全市教育现代化管理水平。
4、加强“班班通”产品售后维护工作,及时维修、更新、添置硬件设备。
不要盲目购进市场上现成产品,要求有关企业针对仁怀市教育现状进行软件改造,使之更加符合仁怀市教育教学要求。
5、建立健全适合学校教育信息化设备的使用、管理、维护和发展的激励机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更加准确地掌握全市教育信息和发展规律,为仁怀市教育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6、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提高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功与失败,关系到国家民族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存亡。
要使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
7、进一步推进电教资源的使用,认真做好电教教材资料目录和使用台帐工作,充分发挥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的功能作用,让教师能及时借阅电教资源;发挥电教处、信息中心的管理作用,从教科局的层面明确各学校电教处、信息中心主任的身份,充分调动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这批同志安心从事教育信息化工作。
8、目前,我市学校硬件设备已逐步配备到位,作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培训工作必须及时跟上。
为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在我市已经完成区域层面的第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针对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校本培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如课件制作、专题学习网页制作以及图片修饰操作等)应列入学校工作重点。
并通过一系列的竞赛与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来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能力与水平,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上迈出可喜的步伐。
9、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培训工作。
平台建设完成后,加强对全市教育系统在职教师的培训,让平台尽快发挥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