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歪头山铁矿简介

歪头山铁矿简介

马耳岭:单一汽车运输 2、采场工作参数表、边坡构成要素表 2、表 3
主采区:
采 区项
目 单位 参数
歪头山
采区 阶段高 工作阶段 m 12
非工作阶段 上盘 m 12 或 24
下盘 m 12
采掘带宽度 4m3 电铲 m ≥16
采区长度 汽车生产 m ≥350
铁路生产 m ≥500
段沟沟底宽度 m ≥35
清扫平盘 m 20
运输平盘 m 12.5
下盘平盘 m 12.8
马耳岭:
矿层分布于 3~6 线、20 线、8 线及 9~12 线间。走向沿长,最长为 17~6 线间,长 720m, 沿倾斜最长为 500m,最短为 8m。矿层一般厚度 3~10m,最厚为 20m,平均 13m。厚度变 化系数 49.39%,属不均匀的。3~6 线矿层分布于 100m 水平标高以上,12 线矿层最低标高 至-100m。矿层走向近 SE,向 W 倾,接近地表倾角 40°,向下变缓为 20~30°。矿层平均 品位 TFe31.41%,SFe27.43。 Fe2 是铁矿床的主矿层,分布于含铁岩系的中部,Fe1 铁矿层的上部,下盘为斜长角闪岩, 上盘为斜长角闪岩及混合片麻岩。该矿层是由多条薄层矿体(层)组成,也可称为中部铁 矿带。铁矿带上部较宽,且开阔,矿层较多,往深部逐渐变窄,矿层减少,最后复合为一 层矿,以至尖灭。铁矿带长 2400m。矿带最宽 15 线达 190m,最窄 9 线仅 25m。矿带由北 向南侧伏,3~5 线侧伏角为 40°,5~20 线较平缓 0°~8°,20 线~9 线稍有波状起伏,9 线~ 11 线侧伏角为 40°。 铁矿带走向近 SN,倾向 W,倾角 15°~30°。层间褶曲较发育,在北端区外Ⅱ线有一明显的 层间褶曲构造。现已被采掉。矿层尖灭点由北向南逐渐加深。3 线 40m 水平标高尖灭,到 9 线~12 线-165m,而 11 线达-250m 以下。 矿带的核部为阳起石英岩及混合片麻岩。核部呈上宽下窄,逐渐尖灭。尖灭标高由北向南 而逐渐加深。5 线尖灭标高在 70m,6 线为 30m,14 线为 20m,而 10 线到-130m 水平标高 尖灭。地表为多层矿,到深部复合为一层矿。现在上部二期勘探报告中的 Fe3、Fe4 已经采 掉,到深部 100m 水平标高以下,基本为二层矿,二层矿间有阳起石英岩或阳起片岩的楔形 体夹层,一般宽 25~30m,最宽可达 50 多 m,一般在 0m~-50m 水平标高尖灭。二层矿复 合为一层矿。矿层最小厚度为 5m,最大厚度为 125m,平均 46.70m。厚度平均变化系数为 45.17%。 Fe2 矿体品位变化很均匀,纵向品位变化最大变化系数为 37.05%,最小为 9.34%,小于 40.0%,属均匀型。矿体平均品位 TFe31.38%,SFe25.81%。 2、 矿体围岩及夹石 矿体(层)顶板岩石为斜长角闪岩及混合片麻岩,底板为斜长角闪岩,矿层中的夹层及夹 石混合片麻岩、煌斑岩及安山斑岩、辉绿岩等脉岩。在第二层铁矿层中部有较厚的夹层, 上宽下窄,一般尖灭在 0m 水平标高。其岩石主要是阳起石英岩、阳起片岩为主,其次有阳 起岩、混合片麻岩及少量脉岩。另外夹有少量的黑云片岩及磁铁白云岩。 ⑴ 矿石质量 矿石的工业类型主要是磁铁贫矿石。TFe 平均 31.62%,SFe 平均 29.02%。矿石硬度:f=12~ 16,岩石硬度:f=8~10。矿石体重:3.4t/m3,岩石体重:2.8t/m3,矿、岩石松散系数:k=1.5。 ⑵ 境界内矿石储量 边界品位 TFe≥20%,工业品位 TFe≥25%,最低可采厚度 2m,夹石剔除厚度 2m。 D 级矿量一半计入矿石,一半计入岩石。本次设计截止到 2010 年末矿山各级储量合计:矿 石:11849.21 万 t;岩石:29292.22 万 t;矿石+岩石:41141.43 万 t。 3、 水文地质 未来矿坑充水因素主要为大气降水和深部构造裂隙水。该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中等类 型。 暴雨频率 P=5%,排水时间 7d,允许淹没深度 12m。 采场预计排水量由地下水涌水量及地表迳流组成,预计 7 天采场总水量为 806855m3。 五、采矿工艺 1、开拓运输方式:主采场:铁路—汽车联合运输
铁路单线最小工作平盘宽度 m 33
铁路双线最小工作平盘宽度 m 40
上三角工作平盘宽度 m 60~70
汽车运输最小工作平盘宽度 m 37
同时工作阶段数 上盘 个 2~3
下盘 个 3~4
阶段坡面角 工作阶段 ° 70
终了阶段 上盘 ° 65
下盘 ° 60
表土 ° 45
终了平盘宽度 上盘 安全平盘 m 8
采,设计最低开采水平为+44m。
三、资源储量情况
歪头山铁矿主要包括现正在开采的主采场、马耳岭采场及正处于建设时期的花岭沟矿、棉
花矿,矿石总储量约为 3.1 亿 t,具体情况如下:
1、主采场: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四〇四队于 2009 年 3 月提交的《辽宁省本溪市歪头山
铁矿床补充地质勘探报告》,全矿床共获得(111b+331+332+333)编码储量合计 16028.61
万 t,其中最新境界内 122b 级储量为 11340.93 万 t,333 级储量 2557.09 万 t,境界外尚余
矿量 2130.59 万 t。
2、马耳岭采场:截至 2010 年底,马耳岭矿区境界内 122b 级储量为 726.2 万 t,333 级储量
为 79.1 万 t,根据鞍山地质勘探公司 405 队 1977 年提交的《马耳岭地质勘探总结报告》,马
本次设计,我矿现有的运输系统将受到破坏,正常采剥区内的矿石运输将采用汽车—破碎
—皮带运输方案,正常采剥区内的岩石运输将采用铁路—汽车联合运输方案,扩帮后采场
内部新的铁路运输系统为:铁路从上盘 164m 站绕北端帮,经下盘到 104m 站,再螺旋式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下盘 44m 站。
马耳岭采场目前按鞍山冶金设计研究院 1990 年提交的《马耳岭矿区初步修改设计》实施开
境界圈进行了调整,完成了《歪头山铁矿陡坡铁路境界修改设计》,目前按此设计生产。
2009 年本溪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矿业公司委托本钢设计院承担我矿深部开采(扩帮过渡)
工程可行性研究的任务,根据本钢设计院为我矿提供的《歪头山铁矿深部开采(扩帮过渡)
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了采用不保留 17 号线的(大圈)汽车—铁路运输方案。根据
69.76 40.02 69.76
214.22 1221.80 7099.08 72.32
254.24 1221.80 7171.04
四、矿床地质 歪头山铁矿为一大型鞍山式沉积变质铁矿床,矿体赋存于太古界鞍山群含铁岩段中,由一、 二、三层铁组成,呈单斜构造。 1、矿体特征 歪头山铁矿床矿层为单斜构造,矿体(层)呈层状及似层状,由于被后期脉岩的穿插及强 烈的混合岩化作用故使矿体的形态变得复杂,本区主要工业矿体(层)有三层,即 Fe1、 Fe2、Fe3。其中 Fe2 矿体(层)规模较大。 Fe1 铁矿体(层),分布于含铁岩系的下部,Fe2 主矿层的下盘斜长角闪岩中,呈断续分布。
取消 96 设计下盘机车环线开拓方案,从已经建成的 140m 固定站开始在上盘布置陡坡铁路,
经四次折返延深至+8m 水平,铁路纵坡 40‰,分别在 104m、68m 和原设计倒装系统连接,
目前陡坡铁路 140m~104m 段已经投入使用。
2007 年本钢设计院根据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歪头山铁矿陡坡铁路设计》对歪头山铁矿开采
耳岭设计境界外尚存 333 级矿量 1210.5 万 t,目前此部分地质储量存在情况尚不明确,需重
新勘探。
3、花岭沟矿:辽宁冶金地质勘察局地质勘察研究院于 2010 年 2 月提交的《歪头山花岭沟
地质勘察报告》,全矿床共获得(331+332+333)编码储量合计 5962.1 万 t:其中(331+332)
编码储量为 2006.08 万 t;333 编码储量为 3956 万 t。
4、棉花堡子铁矿:棉花矿 2#~6#矿体储量为 7100 万 t。各矿体详细储量(见表 1)。
表1
棉花堡子铁矿床储量表
单位:万 t
矿体 FeP2 FeP3 FeP4 FeP5 FeP6 合计
表内 表外 合计
5477.68 115.62 32.30 5509.98 115.62
一、歪头山矿简介 1、地理位置 歪头山铁矿是本钢主要原料基地之一,是集采、选、运为一体的大型联合企业。歪头山铁 矿位于辽宁省本溪市溪湖区歪头山镇境内。地处本溪市北端,与沈阳、抚顺、辽阳接壤, 西北距沈阳 35 公里,东南距本溪 30 公里。交通便捷,矿内有铁路公路与矿外相连接。 2、歪头山铁矿机构设置 歪头山铁矿组织机构由 3 个党群部门 17 个行政管理科室、16 个车间组成,(3 个党群部门 政工部、纪检监察办公室、工会)。现有职工约 3000 人。 17 个行政管理科,主要有生产科、计划科、机动科、地测科、安全科、技术质量科、劳资 科、财务科等。 16 个车间其中有采矿、运输车间、选矿车间、汽车车间等。 3、历史沿革 歪头山铁矿早在清朝道光年间就进行开采,距今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当时是手工露天开 采. 1912 年日本来中国取得了歪头山铁矿的开采权(日本大仓财阀与清政府、1912 年又与奉天 当局合办“本溪湖煤铁有限公司”)。 1937 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大规模发动侵华战争,对东北地区的铁矿资源进 行疯狂掠夺,歪头山铁矿也难逃一截,被日本霸占整整八年。 接着解放战争期间被国民党占领,一直处于停产中。 到 1948 年东北解放后,歪头山铁矿回到人民的手中,到 1957 年根据国务院的指示,歪头 山铁矿开始基本建设,由于历史原因时建时停。(1958 年 12 月停建。1959 年 5 月歪头山矿 再次开始建设,直到 1961 年 12 月,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国民经济执行“调整、巩固、充 实、提高”八字方针,歪头山铁矿再次停建,在这期间,基本完成了采矿场外下盘“之字”线 铁路的土石方工程量。建设了矿外铁路及公路,本溪歪头山高压输电线路,总降压变电所、 办公室、职工食堂和部分职工住宅等基建项目,停建后安排近百人留守。) 到 1970 年 4 月根据国家指示,彻底改造本钢,决定再建歪头山铁矿。(五月成立“本溪市改 造本钢歪头山铁矿会战指挥部”,本溪市有 80 多个单位和中国人民解放军 3225 部队共上万 人,参加建设矿山大会战。1970 年 9 月 29 日山上“之字”线 18 公里铁路通车,采场形成两 条生产作业线,具备采矿条件。1972 年 12 月九个选矿系列全部投入生产,并纳入国家生产 计划,1973 年全面正式投入生产,到 1983 年矿石生产已达到设计能力 500 万吨水平。) 1987 年,根据冶金部“关于本钢马耳岭铁矿前期工作的批复”文件,国家“七五”计划之一、 本钢后备矿山—马耳岭铁矿开始大规模建设, 1991 年 5 月 25 日,马耳岭运矿专用线竣工 投入生产,全长 1834 米。在本钢的版图上又增添了一座生产人参铁的矿山。 二、设计变革 根据历次矿山地质勘探成果,本钢歪头山铁矿主采场分别于 1959 年、1967 年、1970 年、 1977 年、1987 年、1991 年、1996 年由鞍山冶金设计研究院做过 7 次设计,其中 1987 设计 最为详细,此次设计境界内矿岩总量 58590.9 万 t,矿石 14156.9 万 t,岩石 44434.0 万 t, 设计矿山规模生产铁矿石 500 万 t/年,设计露天底标高北部-52m,南部-4m。 目前执行的是 96 设计,1996 年本钢歪头山铁矿委托鞍山冶金设计研究院和本钢设计院重新 编制本钢歪头山铁矿深部露天开采修改设计。 96 设计矿山规模年产铁矿石 400 万 t,根据生产地质报告及技术经济比较重新圈定了 87 设 计(沟底标高仍为-52m)露天开采境界,最终境界内矿岩总量 36215.5 万 t,矿石量 8224.1 万 t,岩石量 27991.4 万 t。 2003 年,经公司委托,马鞍山矿山研究设计院开展了歪头山铁矿陡坡铁路技术研究,决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