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从诸多成功人士的经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并不是由于他们生来所具有的天赋所致,而是他们在幼年时期创造的兴趣和热情的幼芽没有被抹杀和踩掉,并得到了顺利成长的结果。
本文试就借鉴国外家庭教育的一些成功经验,结合国内家庭教育的一些不足,取长补短,浅显的谈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英国:“给孩子失败的机会” 孩子做某件事失败了,英国人的观念不是索性不让孩子去做或家长干脆包办了,而是再提供一次机会。
比如让孩子洗碗将衣服浸湿了,就指导孩子再来一次,教会他避免失败的方法。
而国内的家长从小不让自己的孩子处理自己的事务(笔者也是这样长大的),只让孩子读书读书再读书,如此培养了一些读死书的机器,也让我们的社会制造了“大学生不懂如何洗衣,竟主动申请退学”以及“大学生将衣服寄回家让父母清洗”诸如此类的新闻。
美国:“给孩子制定一个家务劳动计划” 美国父母教孩子做家务,每周一次贴出要干的家务劳动内容。
将某一特定任务指定某一孩子去干,确定完成任务的期限;轮流干某些活儿,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去做没有兴趣或最容易干的工作;检查孩子的完成情况,使孩子因自己的劳动而产生一种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当然,在国内, 现在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小孩,但也要让独生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不是做父母的偷懒,重要在是培养下一代的“劳动光荣”的思想。
现在国内城市的小孩大多是在网吧长大,动不动说别人“农民”、“垃圾”,而那双手除了会高强度、长时间的点鼠标和敲键盘外,什么也不会做也不得去做。
加拿大:“让孩子学会玩” 在家里孩子们很少有家庭作业,没有父母关于学习的喋喋不休,他们注重的是让孩子能整天轻轻松松,做游戏、玩玩具,在玩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这一点和国内家庭教育格格不入,也就是说这在我国大多数家庭中是万万行不通。
前几年还有父母为了学习成绩竟活活棒打亲生儿子致死,当然这是特例。
笔者也有一小孩才5岁,他妈妈也经常和笔者在家庭教育上争执不休,老是埋怨我不管教小孩,他才5岁,现在的任务就是玩啊!可他妈妈给他买了很多的幼儿英语,让他看、听;放假了,去学绘画、音乐、幼儿舞蹈,恨不能明天就让他成才,这样能行吗?德国:“让孩子与大人争辩” 德国人以为“两代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 因此,他们鼓励孩子就某件事与父母争辩,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通过争辩使孩子觉得父母讲正义、讲道理,他会打心眼里更加爱你、依赖你、尊重你。
你要孩子做的事,他通过争辩弄明白了,会心悦诚服地去做。
你有难题,孩子参与争辩,也能启发你。
现在大多数家长是把子女当作朋友来交流,父母的绝对权威相对缩小了。
笔者要让小孩做什么(有意识地让他做点小事,如关门,倒茶)时,会蹲下来细声细语和他说,他做到了,就教他在我对他说“谢谢”时,要说“不用谢”。
有时他会说“这是爸爸做的事”而不愿做时,我就会试着说服他去做。
日本:“让孩子独立自主” 为了增强儿童的生活自理观念,家长有意识地让儿童学会判断是非,做出选择,如去商店购买玩具,家长事先会定出一个金额,让小孩子有自行决定买什么;家里准备外出旅游,也会征求一下孩子的看法。
日本孩子到了初中后,大部分衣服他们自己能够独立地上街购买,而且会货比三家,精打细算。
大多数国内家长会说我们自己还做不好家庭理财这点,更怕商家骗了小孩,所以我们第一次自己自由支配钱财是自己拿到第一个月工资时,这时再开始国外从小就进行了的锻炼,经历他们小时候就体验过的经历。
从以上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和国外在家庭教育中的差距,一个人的成就大小或孩子学习成绩的优劣,主要依赖两个方面因素:一是聪明才智和学习能力的强弱,即我们称之的智力因素;二是实践中是否具备了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饱满的情绪、坚强的毅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即我们称之的非智力因素。
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家长们都很重视,但对于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兴趣与自信的培养,则很容易被忽视每个人的家庭,不是独立地存在的,它既有普遍性,又具社会性。
家庭是多个亲情关系的组合,家庭教育也不单独存在于哪一个人的身上,因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如今,我们已经步入了独生子女时代,这一时代是以“长辈包围晚辈”为特征的。
在这一社会现象背景上,长辈间的教育冲突时有发生,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已成为一个家庭生活和谐幸福的关键问题。
孩子的内心世界很丰富。
要了解孩子,只能用心换心,用信任赢得信任。
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培养自信。
要通过细心的观察,倾心的交谈,悉心的照顾,耐心的帮助,了解孩子成长的烦恼、心灵的需求。
要多跟孩子说说悄悄话,做孩子的心理医生,坚信孩子上进的愿望。
我们面对新世纪孩子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形势,不定期的举办了家长学习班, 注重从实际出发,从时代出发,从个体出发,让家长学习家庭教育这一方面的国内外最新知识,以最短的时间缩小家长与孩子在观念、情感和行为层次的发展上的差异, 了解今天孩子心理的变化,努力提高家长知识素养,更新家教观念,引导家长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重视家长的榜样作用,和孩子一起成长;二、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孩子以学为乐;三、尊重信任孩子,促进孩子主动发展;四、注意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引导孩子和谐成长;五、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孩子潜能;让家长和我们一起关注孩子的健康顺利成长,这对提高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正面影响,注重从小培养孩子,正确引导、鼓励,培养孩子做人、做事、成材、成长,引导青少年顺利、健康成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留守儿童的产生及其社会危害性内容摘要:中国社会步入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发展,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青壮年人涌向祖国沿海发达地区打工,特别是一些年轻父母均外出打工,导致“留守儿童”现象。
由于路途遥远,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父母只能一年回家一次,有的两三年回不了一次家,使留守儿童很难感受到父母的爱抚和温暧,更难面对面地聆听父母的教育。
缺失父母关爱和教育的留守儿童心理危害表现为:一是儿童情绪低落、愁眉苦脸、烦燥不安、无进取心;二是有不安全感,自尊心不强,情绪不稳定,不易与别人友好相处;三是易形成不良习惯。
因缺失父母的监督教育,爷爷奶奶年迈力弱,只管吃喝,难施教育监管,会使孩子自由散漫,缺乏文明礼貌,养成很多不良行为习惯,个别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充当新型劳动大军。
与此相伴,农民工背后的留守儿童问题应运而生,并成为日益凸现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现阶段主要指由于农民工进城务工后,广大留守在农村得不到正常结构家庭抚养的农民工未成年子女。
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民工在进城落脚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等诸多现实问题,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
留守儿童由于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成长环境里,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与子女接触少、沟通少,根本没有体会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和疏导,致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日益凸显,有的甚至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经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主要存在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及同辈监护四种监护类型。
农村留守儿童年龄一般是在7-18 岁之间也即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因此也相关的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他们需要有大人给予引导。
而面对学习生活中的烦恼,留守儿童们需要倾诉的渠道,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这些问题。
如果有父母在家里,他们在这方面能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能够告诉自己的孩子如何集体并进行价值取舍及或多或少解决一些学习上的问题。
但是,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或父亲或母亲因农忙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
使他们有了烦恼也没地方去倾诉。
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而且,当这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看到自己身边的同龄孩子能够充分享受母爱或者父爱时,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暂时失去了在父母羽翼下幸福成长的快乐感。
由于父母角色的暂时缺失,留守儿童们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
我们知道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的下一代。
在从婴幼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 其中特别是社会化 ) 过程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
这种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
因为父母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挥向网吧的大砍刀”一个真实的记录片看完后很震惊,说的是几个少年为了很少的钱去网吧抢劫,并拿砍刀把人砍死的事,而且一个晚上竟然抢劫6起,好惊人,在逮捕之后才知道他们大部分都是留守的儿童,当然也有因为家庭不和离家出走的,最大的不过21岁,正是最好的年龄,应该有着美好的未来,就因为他们从家里没有受到好的教育,没有享受到亲情,就来到了大的都市,他们走在宽阔的大街上,但是这里却无法容纳他们使迷恋上了游戏,并把游戏变成了现实。
看后真的很难受,父母们为了你的孩子,千万千万不要让他们成为留守儿童,或让他们生活在家庭的战斗中吧。
陕西扶风县杏林镇5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相约到一古庙里喝农药自杀,幸被过路村民发现后及时送往医院。
2名学生经抢救后脱离危险。
其他3人检查无恙后回家。
记者了解到,5个孩子中4个是农村留守儿童。
目前,公安机关已介入调查。
虽然孩子们相约自杀的原因尚不明确,但是,孩子的“留守儿童”身份,再次警示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是中国教育的一个比较特殊现象,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的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超过两千万。
农民工进城打工,但无法把孩子同时带到打工的城市求学,或者由于打工城市的中考政策、高考政策不允许孩子在父母打工的城市就地升学,因此有大量的儿童会留在农村当地求学,但父母却不在身边。
留守儿童往往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让爷爷、奶奶进行教育。
在这种情况下,有不少父母认为,把孩子交给长辈就放心了,自己一心一意在城市里面打工挣钱。
这种心态往往会使得留守儿童得不到母爱、父爱,产生一系列问题,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少年的比例比其他孩子要高。
也正是由于如此,近年来,不少学者一直在呼吁,国家要重视两千万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教育,给他们一个健康成长的学校环境,比如,让更多孩子能随父母求学,同时在当地升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探索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求学和升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