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自行调查权及其制约因素探析

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自行调查权及其制约因素探析

第28卷第10期河北法学V ol.28,No.102 0 1 0年1 0月Hebei Law Science Oct. ,2 0 1 0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自行调查权及其制约因素探析曲涛收稿日期:2010-05-10作者简介:曲涛(1969-),男,山东淄博人,海南大学法学院副研究员,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刑事法学、被害人学、司法制度。

(海南大学法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摘要: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自行调查权是国际刑法领域的体制创新,但客观上存在着权力滥用、损害法院公正与独立的可能性。

《罗马规约》建立了预审法庭授权调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情势相关国家质疑等制约机制,以期实现“永远尊重并执行国际正义”的宗旨。

我国可以采取完善刑事立法与司法制度等措施,通过管辖权抗辩、可受理性抗辩、发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影响力等方式,规避检察官的自行调查权,维护司法主权。

关键词: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自行调查权;制约因素中图分类号:DF9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33(2010)10-0099-07Study on the InternationalCrim inalCourt Prosecutor's ProprioM otu Power of Investigation and ItsRestraining FactorsQU Tao(Law Schoo,l HainanUniversity, Haikou 570228 China)Abstract:The found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CriminalCourtprosecutors' propriomotu powerof investigation is the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system of innovation, but objectively, there are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 abuse of power, as well as damages to the court's impartiality and independence.“Rome Statute”has established a set of restrainingmechanisms, such as a pre-trial court to authorizethe investigation, the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s and nations related to a situation questioning,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the Court as“lasting respect for and the enforcement ofinternational just ice”. China should take appropriate measures apart from the influence of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permanentmembers to avoid the prosecutors' propriomotu powerof investigation, so asto safeguard our judicial sovereignty.Keywords: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prosecutor; propriomotu power of investigation; restraining factors国际刑事法院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追究个人刑事责任的独立的常设国际刑事司法机构,对整个国际社会关注的最严重犯罪具有管辖权,是“国际法领域自联合国成立以来最具有创新意义和最令人—99—振奋的发展”[1]。

在法院运作机制中,检察官无疑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其核心权力是对国际刑事案件(情势)的调查权和起诉权。

而检察官自行调查权始终是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争议焦点,《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①(简称“罗马规约”)及其《程序和证据规则》②建立了相应的制约机制。

目前,国际刑事法院已经对五个情势进行调查③。

其中,刚果民主共和国情势、乌干达共和国情势和中非共和国情势是由相应缔约国提交的,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情势是由联合国安理会提交的。

但是,肯尼亚共和国情势则是由检察官在没有缔约国或安理会提交的情况下,主动对该情势行使自行调查权,国际刑事法院预审法庭于2010年3月31日同意授权调查,这成为自法院成立以来检察官自行调查权启动该法院刑事管辖的第一个情势。

因此,有必要对检察官自行调查权及其制约因素进行深入探讨。

一、检察官自行调查权概说(一)基本涵义解读所谓检察官自行调查权,是指检察官依照《罗马规约》的有关规定,在缔约国、安理会没有提交有关情势的前提下,根据“由个人或团体、国家、政府间或非政府组织提交的有关犯罪的任何资料”④,决定开始对一项情势进行初步审查和评估的权力。

“罗马规约对于涉嫌法院管辖犯罪的情势进行初步分析与正式调查之间作出了区分。

展开正式调查之前,检察官必须分析现有的资料,并确保符合规约所规定的(调查)条件。

”⑤规约第15条明确授权检察官可以根据有关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内的犯罪资料“自行(propriomotu)”开始调查,是检察官自行调查权的基本渊源。

同时,根据规约第53条第1款的规定,检察官在评估向其提供的资料后,即应开始调查,除非其本人确定没有依照规约进行调查的合理根据。

并且,规约第13条第3款将“检察官依照第15条开始调查一项犯罪”列入法院管辖权的启动机制(triggermechanisms),由此奠定了检察官自行调查权的独立的法律地位。

在行使自行调查权的过程中,检察官应分析所收到资料的严肃性(seriousness),可以要求国家、联合国机构、政府间组织或非政府组织,或其认为适当的其他可靠来源提供进一步资料,并可以在法院所在地接受书面或口头证言。

根据上述初步审查,检察官应当对下列事项作出初步判断:明显不属于法院管辖权范围的资料;有关资料与一个已经被审查、调查或符合起诉条件的情势相关,而该资料将在有关案件处理过程中予以考虑;如果尚不确定是否属于法院管辖权范围,且不涉及已经被审查、调查或符合起诉条件的情势,则需要进一步审查规约第53条第1款所规定的各项因素⑥。

检察官进行初步审查后,在决定是否请求预审分庭授权正式调查时,则应考虑下列因素:检察官掌握的资料是否提供了合理根据,可据以认为有人已经实施或正在实施本法院管辖权内的犯罪;根据规约第17条,该案件是否为可予受理或将可予受理的;考虑到犯罪的严重程度和被害人的利益,是否仍有实质理由认为调查无助于实现公正⑦。

如果认为所提供的资料不构成进行调查的合理根据,即应通知提供资料的人。

但是,这并不排除检察官对根据新的事实或证据,就同一情势提交的进一步资料进行审查。

并且,检察官可以随时根据新的事实或资料,复议就是否开始调查或进行起诉所作的决定。

(二)不同立场剖析检察官自行调查权可以使其能够根据所掌握的有关情势资料,主动追诉法院管辖的最严重犯罪,确保涉嫌残暴罪行的人不能因缔约国庇护或不作为而逃脱国际正义的审判,促使罪犯承担相应的个人刑事责任。

正如美国学者罗伯特·克莱尔先生所指出的,“检察官办公室的创建,并且具有无需缔约国授权就可以启动自行调查的权力,不仅是国际刑法实施方面的巨大发展,而且是国际刑法实施综合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由罗马规约所建立的法院体制中,这确实是相当强的因素,它使得罗马体制名副其实。

”[2]但是,另一方面,检察官自行调查权受到了有关国家的质疑,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美国和俄罗斯拒绝《罗马规约》的重要原因。

中国政府对检察官自行调查权持严重保留态度,认为自行调查权“使检察官或法院因权力过大而可能成为干涉国家内政的工具,不仅会—100—使法院面临来自于个人或非政府组织过多的指控,无法使其集中人力或物力来对付国际上最严重的犯罪,同时也会使检察官面对大量指控而需不断做出是否调查与起诉的政治决策,不得不置身于政治的漩涡,从而根本无法做到真正的独立与公正。

”[3]并且,规约对检察官自行调查权缺乏必要的制衡,容易造成不负责任的滥诉[4]。

同时,美国政府对此也持否定立场。

在1998年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听证会上,时任罗马外交大会美国代表团团长的戴维·谢弗先生明确指出:“美国反对设立一个享有自行启动调查的独立权力的检察官,他不应当在没有缔约国或安理会提交的情况下自行对情势开展调查。

”[5]美国政府认为,只有安理会才有权提交或同意相关方提交法院管辖的犯罪予以审查[6],而检察官自行调查权“篡夺了安理会建立在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架构上的既定地位。

”[7]俄罗斯政府也持类似观点[8]。

虽然《罗马规约》缔约国总数已达111个⑧,但是三大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长期缺位难免让国际刑事法院的前景蒙上阴影。

值得一提的是,就检察官自行调查权而言,“无论是独立检察官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担心法院存在被政治化的风险。

双方都认为,这将损害法院的公正性与独立性。

”[9]特别是,如果将启动法院管辖权的“过度权力”(excessive powers)赋予检察官,则可能导致该权力的滥用。

这种关注促使《罗马规约》的起草者寻求平衡的解决方法,并通过规约第15条实现了“预期效果”,即在程序的较早阶段,也就是在检察官可能开始对一项情势进行调查之前,将检察官开始自行调查的根据与判断提交预审法庭进行审查⑨。

同时,规约还建立了安理会相关决议、牵涉国家质疑法院管辖可受理性等其他制约机制。

二、预审法庭授权调查的制约因素(一)罗马规约依据为了实现“永远尊重并执行国际正义”⑩的宗旨,并体现缔约国政治协商与妥协的成果,《罗马规约》确立了国际刑事法院预审法庭授权调查制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检察官自行调查权。

龙宗智教授曾指出:“在国际刑事法院,不仅检察官需要的传票和拘捕令应由预审法庭在审查检察官的请求与相关材料后发出,而且根据规约第15条的规定,检察官自行调查,即使属于…任意侦查‟(非强制性侦查),其发动也需要接受刑事预审法庭的审查,只有当预审法庭审查检察官的请求和有关的辅助材料后授权进行调查,检察官的调查才有法律的依据。

这种规定,是在确认检察官的自行调查权的前提下为防止调查追诉权滥用而设置的一个机制。

”[10]也就是说,在获得预审法庭授权前,检察官只能进行“初步审查”(preliminary examination),以判断是否存在开始调查程序的根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