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七律长征》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七律长征》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语文《2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了解七律诗歌体裁特点,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并会当堂背诵。

2、理解“逶迤”、“磅礴”、“暖”、“寒”词语的意思,理解诗意(难点)。

3、了解写作背景,感受毛主席及其工农红军的革命斗争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
二、教学方法:情境朗读、自主学习、以读促悟
三、教学准备:PPT
四、教学设计:
(一)诵读《声律》,激趣导入:
师:大家喜欢读诗吗我们先来看这首小诗歌,咱们大家一起来读一下!
我们可以采用边拍掌边诵读的方式。

师生一起有节奏的诵读。

师:诵读完之后,我们发现这一小段诗歌,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总结出诗歌的两个特点——对仗、押韵。

(此环节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兴趣,并总结诗歌特点,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二)学习体裁,感知特点:
师:那我们再来看这一首,请你先大声读一读,读完之后数一数,这首诗有几行,每行有几个字,开始读吧。

读完后指生回答。

师: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共有八行,每一行七个字,所以我们把这样的诗歌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为七律。

相机板书——七律。

师:那么,七律是诗歌的体裁,而长征——(相机板书)是我们今天所学诗歌的题目,中间用间隔号隔开,所以朗读题目时也要注意停顿,谁能来读一读题目。

学生朗读题目。

师:读完题目,我们再来读诗,这次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注意诗中的生字词,把诗读准确。

学生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一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指生朗读。

师:再读之后,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引导学生发现《长征》一韵到底的特点。

齐读诗歌。

(此环节让学生整体感知《长征》的诗歌特点,并能做到将诗歌读准确。


(三)了解诗人,读出节奏。

师:我们知道这首诗的诗人是——(毛泽东),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诗人
学生介绍。

师:没错,同学们,毛主席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领袖,还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今天我们就跟随毛主席一起走近第25课,齐读课题。

师:读诗歌啊,不仅读得流利,更要读得有韵律,请你再次朗读诗歌,争取读出它的节奏美。

学生自由朗读。

师:谁来为我们读一读
学生朗读,并找同学进行点评。

教师课件出示节奏停顿,并范读
再指生诵读,然后齐读。

(此环节让学生了解作者,并且将诗读得有韵律,再次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美。


(四)深入学习,理解诗意。

1、了解长征背景。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把诗读正确,读流利了,但要想真正读好一首诗,还得读明白。

读明白我们就要了解长征。

谁能来当小老师,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长征的背景呢
出示PPT。

师:你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学生根据搜集自由补充。

师:这就是长征路线图,工农红军历时两年,走过两万五千里,穿过11个省,翻过12座大山,跨过24条长河,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难(相机板书)
2、学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那么哪里体现出了“难”呢我们先跟随诗人的步伐去五岭山和乌蒙山去看看。

出示图片。

师:诗人是怎么形容五岭的又是怎么形容乌蒙山的
生:逶迤、乌蒙。

师:那你是怎么理解这两个词呢老师温馨提示一下,可以结合图片来理解。

学生理解一下“逶迤”——连绵起伏,高低不平
师:相比之下“磅礴”就变得——
生:“高耸入云,惊险万分了”
师:难不难啊
师:长征途中可是翻过了11座大山,更是难上加难啊。

但是面对11座大山,我们的红军战士有没有退缩
也就是诗中所说的哪一个词——不怕(相机板书)
师:面对24条长河,我们——
生:不怕
师:面对重重艰难险阻,我们还是——
生:不怕
师:因为在红军的眼里,五岭逶迤——
生:腾细浪
师:乌蒙磅礴——
生:走泥丸。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理解体会对于这句诗的感受。

教师相机总结并板书——革命的斗争主义精神。

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师:诗人把那么大的困难险阻看成小细浪,小泥丸,就是我们诗中所写的万水千山——只等闲(相机板书)
3、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面对高山,红军不怕,那么面对大河,我们依然还是不怕。

谁来读一读面对大河的场景
学生朗读。

师:读完之后你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找出反义词。

师:我们该怎样去理解呢这里涉及到长征途中的两个故事。

我们的预习单上也给大家做了相关提示,有谁能来为我们先来讲一讲过金沙江的故事
学生分享故事。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为什么诗人觉得过金沙江是暖的
学生畅谈感悟,教师适时指导总结。

理解后指导学生朗读。

师:巧渡金沙江是高兴温暖的,那为什么到了大渡河,诗人却用了一个“寒”字呢老师为大家带来一段视频,请大家认真看,用心感受。

师生观看视频。

师:我看到大家在观看时面色凝重,你看完之后有什么感受吗
师生配合读。

师:是啊,22名突击战士用身躯抢夺了泸定桥的胜利,那场面的惊险,铁索的寒冷,毛主席每每回望,怎能不感到寒冷于是才有了——
这是融入了战士鲜血的一句话,你来读——
这是缅怀战友的一句话,——
这更是体现红军长征精神的一句话,一起读——
一暖一寒,强烈的反差,女生来读巧渡金沙江的喜悦,男生来读飞夺泸定桥的惊险。

4、学习“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终于,爬千山过万水,来到了岷山脚下,翻过了岷山,我们就可以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了。

一起读。

师:哪个词给你感受最深
引导学生感受“更喜”、“尽开颜”。

师:远征难的斗争下,我们依然看作是只等闲,胜利会师时的更喜和尽开颜,更是展现了红军革命乐观(相机板书)主义精神。

这也就是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

(五)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师:(配乐朗读)同学们,1935年9月,毛主席领导中央红军翻越了12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与敌人大小激战500余次,马上胜利会师了,毛主席心潮澎湃,满怀豪情的的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起
师:红军长征虽成为历史,但伟大的长征精神却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一笔财富,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更要牢记并传承这种精神,同学们,让我们全体起立,饱含深情的一起将这首诗背诵下来。

七律长征,起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不怕难只等闲
斗争乐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