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水资源概况一、自然概况1.1地理位置甘肃省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在东经92°20′~108°46′、北纬32°31′~42°50′之间。
东邻陕西省,北接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西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与青海省交界,南与四川毗连。
总面积45.4403万平方公里,处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
1.2河流及水系我省河流分外流区河流和内流区河流,外流区河流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内流区河流为河西内陆河流域,全省包括三个流域9个水系,年径流量大于1亿立方米的河流78条。
内陆河流域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的乌鞘岭以西,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从西到东分布有疏勒河(含苏干湖区的哈尔腾河等)、黑河、石羊河三个水系;黄河流域位于我省中东部地区,总面积14.6万平方公里,主要有黄河(包括支流庄浪河、大夏河、祖厉河及直接入干流的小支流)、洮河、湟水、渭河、泾河五个水系;长江流域主要在我省陇南地区,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除汉江水系八庙河外都属嘉陵江水系。
(甘肃省水系图见附页)。
二、水资源数量2.1降水量全省多年平均(最新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1956-2000年系列,下同)降水量为276.9毫米,降水总量为 1258.306亿立方米,其中内陆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0.4毫米,降水总量为352.147亿立方米,占全省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的28.0%;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3.0毫米,降水总量为675.495亿立方米,占全省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的53.7%;长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99.4毫米,降水总量为230.664亿立方米,占全省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的18.3%。
2.2地表水资源量2.2.1自产地表水资源量全省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为282.1392亿m3,其中内陆河流域为56.6157亿m3,占全省自产水资源量的20.1%,黄河流域为125.1586亿m3,占全省自产水资源量的44.3%,长江流域为100.3649亿m3,占全省自产水资源量的35.6%。
2.2.2入、出省境地表水资源量(1)入境水资源量在计算黄河流域和全省入境水量时,由于黄河干流两次流经我省,第一次入境在甘南州的玛曲县,入境水量和玛曲县的自产水量,全部出境流入青海省,第二次入境在临夏州的积石山县,因此入境水量计算需减去第一次出境水和玛曲县的自产水。
按照1956~2000年同步径流系列计算,全省多年平均入境水资源量287.3282亿m3,其中内陆河流域14.0983亿m3,黄河流域239.6412亿m3,长江流域33.5887亿m3。
(2)出境水资源量根据1956—2000年同步系列计算,全省多年平均出境水量482.3459亿m3,其中内陆河流域正义峡下泄水量9.9930亿m3,黄河流域341.0819亿m3,长江流域131.2711亿m3。
在计算黄河流域的出境水量时,同样不计第一次在玛曲县的出境水量。
2.3地下水资源量全省地表水与地下水不重复量7.302亿m3, 其中内陆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不重复量4.675亿m3,黄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不重复量2.627亿m3,长江流域地下水资源量全部为与地表水资源量的重复量。
2.4水资源总量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换的重复量,我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9.441亿m3。
其中,河西内陆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61.291亿m3,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21.2%;黄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27.786亿m3,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44.1%;长江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即为自产地表水资源量,为100.365亿m3,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34.7%。
三、水资源质量3.1河流泥沙全省多年平均输沙总量为54691万t,内陆河流域为1275万t,占全省的2.33%,黄河流域为49201万t,占全省的89.96%,长江流域为4215万t,占全省的7.71%。
年输沙量大于1亿t的河流有黄河干流、渭河及马莲河,5000万t至1亿t的河流有祖厉河、葫芦河和泾河干流。
全省多年平均含沙量为19.38Kg/m3,内陆河流域为2.25Kg/m3,含沙量最小,长江流域为4.2Kg/m3,含沙量次之,黄河流域为39.31Kg/m3,含沙量最大。
3.2河流水质现状及评价应用国家《地表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全省 132个水质监测断面的水环境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全省河流I至IV类水质河长7072.7km,占评价总河长的80.5%,V类以上1712.1km,不到18%;Ⅲ类以下水质河长5898.5 km,占评价总河长的70%。
(甘肃省水污染分类图见附页)。
内陆河流域总评价河段长度3766.8 km中,水质良好、适用于生活饮用等多种用途的I、Ⅱ类水河段长度2374.9 km,占总评价河长的63%;水质较好、经过简单处理可以满足生活饮用、适用于农业、工业等生产用途的Ⅲ类水河段长度711.7 km,占18.9%;水质已经受到污染,只能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和农业用水的IV、V类水,河段长度 563.7 km,占15.0%;水质污染严重,超过国家《地表水水质标准》V类以上的河段长度116.5 km,占3.1%.。
黄河流域总评价河段长度3771.6 km中,水质良好,适用于生活饮用等多种用途的I、Ⅱ类水河段长度 1293.6 km,占总评价河长的34.3%;水质较好,经过简单处理可以满足生活饮用、适用于农业、工业等生产用途的Ⅲ类水河段长度368.6 km,占9.8%;水质已经受到污染,只能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和农业用水的IV、V类水,河段长度1214.7 km,占32.2%;水质污染严重,超过国家《地表水水质标准》V类以上的河段长度894.4 km,占23.7%。
长江流域水质相对较好,总评价河段长度1246.4 km中,水质良好,适用于生活饮用等多种用途的I、Ⅱ类水河段长度1013.9 km,占总评价河长的81.3%;水质较好,经过简单处理可以满足生活饮用、适用于农业、工业等生产用途的Ⅲ类水河段长度 135.5km,占10.9%;水质已经受到污染,只能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和农业用水的IV、V类水,河段长度 97 km,占7.8%。
一、水资源的总体概况我省河流年径流量约600亿立方米,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9个水系,黄河流域有洮河、湟河、黄河干流、渭河、泾河等5个水系;长江流域有嘉江水系;内陆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3个水系。
全省河流年总径流量603亿立方米1.地表水资源:我省境内自产水多年平均径流量299亿立方米,其中,黄河135亿立方米,长江106亿立方米,内陆河57.9亿立方米,人均自产水量1500立方米,居全国22位。
人境河川径流量304亿立方米,自产加入境的总水量为603亿立方米。
总的来看,全省地表水资源较少,分布也不平衡。
长江流域为丰水区;黄河流域为缺水区;黄土高原北部既缺地表水,又缺地下水,人畜饮水困难,是严重缺水区。
2.地上水资源:全省地下水资源149.8亿立方米/年。
在地下水资源中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资源量有10.5亿立方米/年,其中北山及走廊山脉2.06亿立方米/年,走廊平原4.94亿立方米/年,黄土高原3.51亿立方米/年。
地下水天然补给量系包括河流、渠系、田间灌溉、大气降水入渗及凝结水,全省总量为149.2亿立方米/年,其中走廊平原地下水站给量44.17亿立方米/年,黄河、长江流域山间盆地和河谷潜水17.24亿立方米/年。
3.冰川资源:省内高山冰川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区,冰川总面积1596.04平方公里,冰川储量786.87亿立方米,每年补给河西三大流域冰川融化水量约9.5亿立方米,占河西河川径流量72.6亿立方米的13.1%。
4.水能资源:我省境内黄河、白龙江等水系,水量充沛,落差集中,水力资源总蕴藏量达1309万千瓦,发展水电建设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全省现有水电站29座。
总装机容量已达301.5万千瓦,年发电量130多亿度.二、“121”雨水集流工程我省中东部地区是全国典型的干旱农业区,年降水量仅250毫米~600毫米,且地域和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因此,几乎年年有旱情发生,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村饮水十分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甘肃省委、省政府在总结90年代初期的集雨工程试验成果和农民打窖集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并不断深化、发展,形成了以集雨工程为纽带,“梯田+地膜+集雨+科技+结构调整”的旱地农业发展模式,即:每户建100平方米左右的集流场,打两眼水窖,发展1亩左右的庭院经济。
截至2002年底,全省已建成集雨水窖(池)218.3万眼(处),解决人饮困难197万人,发展补灌面积404.6万亩。
其中人饮水窖(池)66.8万眼(处)。
“121”雨水集流工程为干旱山区解决人畜饮水和旱作农业实现稳产高产创出了路子,基本解决了中部干旱山区人畜的饮水问题。
三、黑河节水黑河是我国西部地区较大的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区,总流域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6.6亿立方米.我省黑河东部水系辖张掖地区张掖、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六县(市)和酒泉地区金塔县,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7万人。
该地区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十大商品粮基地和十二个蔬菜基地之一。
区域内建成中小型水库49座,总库容2.45亿立方米,干支渠道4378公里,小型机电提灌站87处,配套机电井3092眼,发展有效灌溉面积392.6万亩,其中林草灌溉面积66万亩,全区粮食总产量10.27亿公斤,以全省5%的耕地承担了全省35%的商品粮交售任务,农业总产值28.85亿元,工业总产值27.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