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文章的主旨一、选择题。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是我国古典名著()的开篇词。
A、《红楼梦》B、《三国演义》C、《水浒传》D、《西游记》2、“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两句词描写的是()A、春天景色B、夏天景色C、秋天景色D、冬天景色3、《西游记》里面的主人公孙悟空神通广大,他在花果山的名字叫()A、孙悟空B、齐天大圣C、孙行者D、美猴王4、下面不是三国故事的是()A、赤壁大战B、草船借箭C、三顾茅庐D、负荆请罪5、“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发生在()A、春秋战国B、秦汉时期C、三国时期D、唐宋时期6、“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龙城飞将”指的是()A、汉朝名将霍去病B、汉朝名将李广C、赵国名将廉颇D、三国名将赵云7、寻下面四句诗的朗读节奏有一句划得不正确,这句是()A、篱落/疏疏/一径/深B、树头花落未成阴C、儿童/急走/追/黄蝶D、飞入/菜花/无/处寻8、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位作家的名字是()A、蒲松龄B、陆游C、曹雪芹D、苏轼9、“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说的是《水浒传》中的一位传奇英雄()A、宋江B、吴用C、鲁智深D、武松10、杜甫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留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描述的盛景出现在()A、汉武帝时B、光武帝时C、唐太宗时D、唐玄宗时概括中心思想的三点原则:【确切、完整、简要。
】确切,就是概括要准确、恰当,能概括出这篇文章所特有的思想意义。
完整,就是把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完整地概括出来。
简要,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语句来表达。
但是它必须以确切、完整为前提。
通常有两部分组成,即:通过什么内容,反映什么思想感情。
概括主要内容常用的词语有:“描述了......”“刻画了......”“通过......” 等等概括思想意义常用的词语有:“表现了......”“说明了......”“表达了......”“歌颂了......”“赞扬了......”“揭露了......”“鞭挞了......”等等1、分析题目概括法2、从文章的开头找出中心3、从过渡句、段找中心4、从文章的结尾拨出中心5、在文章主人翁的语言描写中找中心6、从抒情部分找中心7、从作者的议论部分找中心8、从课文的反复部分找中心9、从重点句、段找中心【解析】1、分析题目概括法文章题目是文章之眼目,是文章中心思想的体现,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有些作者往往把中心思想体现在题目上,使读者一见便知。
2、从文章的开头找出中心文章的开头是全篇的序幕,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的作者恰好把中心思想放在文章的开头表达,使读者一进入文章便知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詹天佑》一课就能从口头“詹天佑是我国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一句基础上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从过渡句、段找中心有些课文,特别是介绍科学常识性的课文,内容涉及事件或项目较多,这类课文中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段往往是中心句出现的地方。
例如:《太阳》这篇课文的过渡句“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又如《灰尘的旅行》中间有一句:“灰尘的旅行,对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危害性呢?”这些过渡句即文章的中心句。
4、从文章的结尾拨出中心文章的结尾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也有的作者把中心思想放在文章的最后来表达。
根据这一特点,要学会分析文章的结尾、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就能根据课文的最后一句“我们的心跟你们永远在一起”的内容概括出体现中朝两国人民深厚友谊的中心思想。
5、在文章主人翁的语言描写中找中心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主要在于描写人物形象,而人物的语言则是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要标志。
作者把中心思想放在人物的语言中表达。
因此要注意在分析人物语言中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例如:《登山》一文就能从列宁的语言描写“我们应该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一句中找出文章的中心所在。
6、从抒情部分找中心一些记人叙事的课文,记叙中的抒情句常常就是文章的中心句。
例如《一夜的工作》,作者记叙了亲眼看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后写道:“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总理,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又如《海上日出》中:“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这些抒情句就是课文的中心句了。
7、从作者的议论部分找中心有的作者时常把中心思想放在自己的议论部分来表达。
这就是要注意从作者的议论部分找中心。
例如,《白杨》一课,我们就可以从课文的“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吗?不是,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一段议论部分概括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8、从课文的反复部分找中心一些课文为了表示强调,往往使某个句子在课文中出现好几次。
例如《难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小英雄雨来》中:“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些句子在课文中均出现了三次。
这个反复部分一般就是中心句。
9、从重点句、段找中心一般课文中,总有表现文章中心的重点句、段,这些重点句就是文章的中心句。
例如《落花生》中:“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又如《大森林的主人》一课中猎人的话:“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
只要肯动脑筋,一切东西都可以拿来用。
”能找出这样的重点句,中心句也就找出来了。
※写作背景法※归纳段意,理清文章逻辑结构法※从“文眼”上寻找中心※从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出发去归纳中心【答题套路】:具体来说,写人的文章,一般是反映这个人或他所代表的一类人的品德、品质、特点、思想、精神等。
写事的文章,一般是说明某个道理(或问题);状物的文章,一般是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记叙文的文字表达的写法是“本文记叙了……表现了(赞扬了)……特点、品质、精神等”。
童话、寓言、故事的文字表达格式是:“本文通过……故事……告诉(说明)……道理。
”说明文的表达格式是“本文通过……说明(揭露、批评)……”散文的文字表达格式是“本文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例题解析】例1 牵牛花有人喜爱娇艳的牡丹,有人喜爱芬芳的茉莉,我则喜爱那平凡的牵牛花。
乐于向高处攀登是牵牛花的本色。
开始,她那纤细的茎蔓围着篱笆杆向上缠。
慢慢地,篱笆被牵牛花占满了。
只要从屋檐下搭几根绳子连到篱笆上,牵牛花的茎又会沿着绳子向上爬去。
那翠绿绿的叶片,红的、白的、紫的花,组成了条条花索,像是在屋前挂上了条条彩带。
牵牛花是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向上攀登的。
她把自己的身体全都缠绕在篱笆上,一点也不游离。
正因为她缠得牢,攀得紧,风吹雨打也不会掉下来。
偶尔被大风吹下来,她也不灰心,一有机会就借助风的力量再次攀上去。
牵牛花一生都在攀登。
一天、二天,一月、二月,直到霜打叶落,生命到了最后一刻才罢休。
到了深秋,她虽然枯萎了,却留下了一粒粒饱满的种子。
明年,篱笆上,屋顶上,又将爬满奋力向上攀登的牵牛花。
我爱牵牛花。
点拨摘句法找中心。
有的文章在开头、中间或结尾点明中心思想。
如《詹天佑》开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最后一句“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有的句子在文章中反复几次出现。
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中“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句反复出现,就是文章的中心。
有的记叙文的中心又往往在文章的抒情或议论部分。
如《少年闰土》一课,“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高墙上的四角天空。
”这段议论的句子含蓄地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牵牛花》第二、三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是段的中心句,表现出牵牛花的精神。
文中还有许多句子可以表现出牵牛花的精神,如“被大风吹下来,她也不灰心,一有机会就会借助风的力量再次攀上去”“直到霜打叶落,生命到了最后一刻才罢休”等。
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本文的中心是赞扬牵牛花乐于向高处攀登,坚韧不拔的精神。
例2 难忘真情“真倒霉,在这时候腿上起了两个包,今天,连体育课都上不了啦!”我一边一拐一拐地背着书包往家走,一边小声叨唠着。
“金青,金青等我会儿……”,我无意中看见了我们班的金青,真想飞快地跑过去。
“呦,你的脚扭了?”“何止是‘扭了’,都瘸了!”“到底是怎么回事?”“昨天我腿上起了两个大包,硬硬的,已经磨肿了。
”“走,我陪你上医院!”我站着不动,“都这样了,还不去,等磨破了你连上学都困难!”我听她这么一说,只好随她去了。
她把我的书包抢过去挎在肩上,两个大书包“叽里咕噜”地直打架,我不好意思地笑了。
进了医院,金青又是挂号,又是找诊室,忙个不停。
等医生给我上好药,贴上胶布,我从诊室里走出来时,她赶紧走过来,一把扶住我,关心地问:“疼吗?”我忍着眼泪点点头。
“我背你走!”“别,那怎么行?”她犹豫了一下,“那我扶你走!”“不用……”不等我说完,她已经搀起我,两个大书包又“叽里咕噜”地直打架。
我们一路走,一路说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脚上两个大包已经不那么疼了。
她一直扶着我,把我送到家门口。
我推开门说:“进屋坐会儿吧!”“不用了。
”她递给我书包转身要走。
我急了,拉住她说:“来吧,我给你倒杯‘可乐’!”她冲我一笑,说:“干嘛那么客气,明天见!”她摆摆手,走了。
“谢谢啊!”我冲着她的背影喊,她回过头又冲我笑了笑,走远了。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暖融融的……点拨有些记叙文的题目就十分明确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我们可以考虑用扩句的方法,在题目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词语,扩展成意思完整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种方法叫审题概括法,用这种方法概括中心思想,还要先认真阅读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仔细考虑题目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
短文《难忘真情》实际上题目就已经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当我们读完文章不难发现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赞扬同学间的真挚情感。
例3 孔雀与鹤一天,孔雀邀请鹤做客。
它们一起吃饭,并滔滔不绝地交谈着。
后来却为究竟谁的天赋更多而争论起来了。
孔雀说:“你看看我这五彩缤纷的羽毛,闪烁着多么艳丽的光彩。
你看看我的尾巴!”孔雀开起屏来,将它们俩都遮住了。
它说:“现在,你总该看到我的艳丽多姿了吧!要是你瞧瞧自己那灰白而单调的外衣,你就不得不承认,我远远地超过了你。
”鹤回答说:“我不想为我们的羽毛是否美丽而争论。
确实,你的羽毛是比我的漂亮多了。
但是,这美丽的羽毛并不能使你高飞;你只能老挨着地面,那美丽又有什么用呢!尽管我的羽毛是灰白色的,它却能载着我高高飞翔,直到九天云霄。
从那儿,我将心旷神怡地俯视大地,看着你在地面上如何趾高气昂,神气活现。
”点拨童话寓言当中所蕴含的道理即是文章的中心。
如这篇寓言,孔雀炫耀的是外在的美丽,而鹤则注重内在的才能,其中包含的道理就是:看一个人的本领,不能只看外表是否美丽,而要看真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