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 机械运动知识点精细梳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 机械运动知识点精细梳理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点1.长度的测量1. 长度单位及换算 常用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排列为km 、m 、dm 、cm 、mm 、µm、nm .记忆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时,有以下方法:按单位的大小顺序记忆:先记住长度单位大小的排列顺序;再记住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图所示);需进行单位换算时,根据上图便可算出所需换算的两单位之间换算关系:如要知道km与cm 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3113+1+151km=101010cm=10cm=10cm ⨯⨯;又如要知道nm 与dm 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3311331181nm=10101010dm=10dm=10dm ---------⨯⨯⨯.知识点2.正确选择、使用刻度尺、认识长度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前,首先要弄清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的位置。

(2)选择刻度尺时应根据测量的要求来选择。

(例如:要测量一支钢笔的长度,精确到mm ,则可选用分度值是1mm 、量程是150mm 左右的刻度尺;而在体育课上要测量跳远的长度,则可选用分度值是1cm 的皮卷尺。

)(3)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被测长度的一端要与刻度尺的零刻线对齐(若零刻线已磨损,则选择刻度尺上另一完好的刻度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且正对刻度线读数。

(4)一本书的厚度为8_mm_;课桌的高度约为80_cm_;一支粉笔的长度约为8_cm_;一位学生的身高为160_cm__;双人课桌的长度是120_cm__;圆珠笔芯塑料管的直径是3_mm__;乒乓球的直径约是40_mm__;教室门的宽度是0.95_m__。

手指的宽度约为1_cm__;自行车的高度约为1.1_m__。

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约为100_μm__。

一元钱硬币的厚度约为2_mm__;手掌的宽度约为1_dm__;一个分子的直径是20_nm__;分析:先把长度的几个单位都写出来,然后代入原题的数字,看一下是否符合常理,就可以了。

比如:一本书的厚度为8__?8cm好像太厚了,8μm又太薄了不可能,那只能是8mm了。

注意μm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眼睛能见到的最小的尺度了,用μm做单位我们尚且还能用肉眼看得到,但是如果用nm做单位,我们用肉眼就看不到了。

知识点4.测量结果的记录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的。

其中数字部分由准确值加上一位估计值组成。

例如,上图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1cm,被测物体的长度为12.7cm,其中,12cm是由刻度尺上准确测得的,为准确值;而0.7cm是估读的,为估计值。

由于在准确值的下一位已经为估计数字,是不准确的,所以再往下一位估计便无意义了,因此记录的结果只需一位估读值。

测量结果在书写的时候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知识点5.秒表的读法时间的国际单位秒,符号s 常用单位小时(h )分(min )1h=60min 1mim=60s知识点5.实验误差(1)误差与错误:首先误差不是错误。

错误,是指由于实验方法不正确或实验时违反操作造成的,错误是能够避免的。

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我们不能消除误差,只能尽量减小误差。

错误与误差的最大区别是,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能消除。

(2)误差产生的原因:3种:测量仪器不够精密、测量方法不够完善、测量的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办法: 3种:一般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有效减小误差。

公式为:nl l l l n Λ++=21。

②改进测量方法③选用更加精密的测量工具1.2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机械运动一般指的是宏观物体的运动,微观物体的运动不叫机械运动(如分子的运动)。

(2)参照物: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

平时我们认为是静止的树木、房屋,实际上也随地球一起绕太阳运动,可见,说某物体是运动的或静止的,要看是以另外的哪个物体作标准而言。

所以,在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总是事先选择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在选取了参照物后,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就是看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无位置的变化,有位置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否则物体就是静止的。

被选作参照物的物体,我们就可以默认它是静止的了。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3运动的快慢知识点1. 速度、速度单位及换算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速度的单位速度单位由路程单位与时间单位相除复合而成。

在国际单位制中,由于v=s/t 中,距离的标准单位是m ,时间的标准单位是s ,所以速度的标准单位是m/s ;在交通运输中,路程常以km 为单位,时间常以h 为单位,这样得到的是速度的常用单位km/h 。

除此之外,速度还可由其它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单位,如km/min 、cm/s(2)速度单位的换算如72km/h =?m/s ,如下计算:72km/h =72km1h =721000m 20m /s 13600s ⨯=⨯ 又如5m/s =?km/min ,如下计算:35m 510km 5m /s 0.3km /min 11s min 60-⨯=== m/s 是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km/h 是最常用的速度单位,这两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1m/s=3.6km/h,所以1m/s 是大于3.6km/h 的。

匀速直线运动图像(s-t 图像,v-t 图像)及定义。

知识点2.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如果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可用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公式为v =s t.使用平均速度公式时应注意: (1)计算平均速度时,选取的路程s 和时间t 要有对应关系,即公式中s 必须是在时间t 内通过的路程,t 必须是通过路程s 所用的时间。

(2)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不同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所以不同段的平均速度要分段计算.描述平均速度时应指明是物体在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3)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求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要抓住平均速度的定义s=,其中s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的总路程,t表示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路程s所用的vt总时间.计算平均速度时,不能将几段路程中的速度求算术平均值。

求平均速度,哪怕海枯石烂,天崩地裂,永远是总距离除以总时间,哦了!第1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3.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4.特殊的测量方法A.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C.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二)时间的测量1.测量工具: 古代---日晷、沙漏、滴漏等;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停表等。

2.单位:秒(S) ,常用单位有时(h),分(min)。

1h=60min;1min=60S。

3.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二、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时间相同,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运动得越快;路程相同,运动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越快。

2.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计算公式:v=s/t。

3.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是m/s ;运输中单位是km/h 。

1m/s=3.6km/h 。

4.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5.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变化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用平均速度v=s/t来描述运动的快慢。

四、测量平均速度原理:v=s/t。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