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

《财贸经济》1999年第8期 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张广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 100836) 内容提要:生态旅游是目前国际上颇为流行的一种特种旅游,生态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其重要的背景,生态旅游有其特定的含义。

目前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一些发展生态旅游的成功范例。

但实践证明,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需要积极地培育旅游市场,培育生态旅游管理、经营的队伍,必须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

中国对生态旅游的发展更应当持谨慎的态度,做好宣传,科学规划,搞好试点,循序渐进,避免因开展生态旅游不当而加速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旅游定义“生态旅游”是个外来语,英文为ECO TOU R IS M 。

由于“生态旅游”是个新词语,不同的使用者对它有其不同的说法。

美国世界自然基金会(WW F )是研究生态旅游比较早的国际机构,其研究人员伊丽莎白・布(E lizabeth Boo )1990年对生态旅游所做的定义的是:生态旅游必须以“自然为基础”,就是说,它必须涉及“为学习、研究、欣赏、享受风景和那里的野生动植物等特定目的而到受干扰比较少或没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区域所进行的旅游活动”①。

两年以后,她对其定义进行了一些修订,提出“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目标,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有助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②比较这两个定义可以看出,前者只从旅游者的角度强调了旅游活动的性质与目的,而后者另外突出了这项旅游活动应当对旅游目的地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也许1992年生态旅游学会(ECO TOU R IS M SOC IET Y )③所做的定义更有代表性,它将生态旅游限定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

从以上几个典型的定义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旅游活动”,一般来说,生态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地是“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而从事这种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等;从事该项旅游活动的原则是“不改变生态系统的完整”、“保护自然资源使当地居民经济上受益”。

总而言之,开展生态旅游必须保证保持、促进生态的协调发展,至少不破坏生态平衡,但与此同时,必须获得经济收益,而且特别要强调必须使当地居民在开展这样的活动中在经济上获得益处。

①②③生态旅游学会是由旅游批发商、导游、政府代表、保护区管理人员、地方社区代表、环境保护者和开发商等组成的非官方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生态旅游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其工作的重点是从发达的社会寻求技术与财政方面的支持,制订环境原则与纲领,保证当地人民的参与,提供交流生态旅游方面信息的渠道。

见E lizabeth Boo :T he Eco touris m Boom :P lanning fo r D evelopm ent and M anagem ent ,W ash ington ,WW F ,19921见E lizabeth Boo :Eco touris m ,the Po tentials and P itfalls ,WW F ,W ash ington ,19901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从世界的范围来看,旅游业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

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世界旅游业又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生态旅游得以迅速发展,有其三个大的背景: 11旅游业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引起了广泛重视。

近些年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机构——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国家机构与国际机构、商业企业界与学术界——都以各种形式向世人宣传“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世界旅游理事会(W T TC)提出旅游业对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超过1 10,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吸收就业的产业部门,旅游活动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消费之一。

旅游业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将旅游业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实践证明,旅游业对目的地所产生的影响不仅是经济的影响,而且还包括社会、文化、环境甚至观念的影响。

这些影响有积极的影响,但也有消极的影响。

因此,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推崇旅游业发展的时候,也时常有人站出来公开反对旅游业的发展,甚至把旅游业与吸烟、吸毒等社会罪恶等同,并呼吁社会抵制各种形式旅游活动。

总之,人们对最初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所提出的“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业是无污染工业的潜台词——的说法提出了质疑。

21人类社会对环境质量普遍重视。

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所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观念。

这自然也反映在旅游业的发展方面。

一方面,人们非常重视出游的环境质量,追求洁净、清净与安全,关心是否能够得到最佳的满意程度;另一方面,人们提高了自己对人类发展环境的责任感,开始注意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考虑如何使其后代满足他们需求的资源不受到影响,不遭破坏。

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是个里程碑,《里约宣言》的影响非常深远,各国政府与产业对保护环境做出了承诺,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处理发展与环境关系的准则。

世界观光理事会、世界旅游组织和地球理事会等机构制订的《关于世界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确定了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原则和优先发展的领域,这正是代表世界旅游业向人类所做的承诺。

31颇为成熟的旅游市场对特种兴趣旅游更感兴趣。

经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一些来自收入殷实、受教育水平高阶层的旅游者,不愿循规蹈矩,重复别人的做法,而追求新奇、追求知识、追求新的体验,崇尚自然,寻求刺激。

再加上新闻媒介的鼓噪,不少人将视角移向诸如生态旅游这样的特种旅活动,参加生态旅游和开展生态旅游成为一种时尚。

回归自然,返扑归真和用自己的行动为保护环境做贡献是旅游者产生参加生态旅游的重要动机之一。

实际上,最初推出生态旅游的并非是生态工作者,而是旅游经营商,他们为了迎合旅游者的新需求,推出了生态旅游这种独特的产品,而这种做法受到了社会的积极响应,同时引起了环境工作者和生态工作者的重视,逐步强化了生态意识,不断加以完善与提高。

生态旅游的发展与几个相关概念的区别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旅游目的地推出了多种新的旅游形式,虽然名称不一样,所要表述的内容也有所区别,但都致力于满足现代人的一些新需求,即热爱大自然,愿返朴归真,享受一种新的环境。

人们经常把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形式称作自然旅游。

而生态旅游就是在这些自然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一般认为,生态旅游最初是从欠发达的国家开始的,因为这些国家拥有开展生态旅游的丰富而独特的资源。

非洲的肯尼亚被称作是“自然旅游的前辈”,也是当代生态旅游搞得好的国家之一。

其实,肯尼亚最初搞生态旅游也是被逼出来的。

肯尼亚以野生动物数量大、品种多而著称。

从20世纪之初,在殖民主义的统治下,掀起了野蛮的大型动物的狩猎活动,狩猎人员和受益者主要是白人。

1977年在肯尼亚人的强烈要求下,政府宣布完全禁猎,1978年宣布野生动物的猎获物和产品交易为非法。

于是一些由此而失业的人开始开辟新的旅游形式,提出了“请用照相机来拍摄肯尼亚”①的口号。

他们以其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招揽游人,生态旅游由此而生。

从1988年开始,旅游业的收入成为这个国家外汇的第一大来源,首次超过了咖啡和茶叶的出口收入,1989年吸引的生态旅游者达65万人次,90年代可望有更大的发展,计划超过100万。

现在每年生态旅游的收入高达315亿美元,据分析,一头大象每年可挣14375美元。

②哥斯达黎加是拉丁美洲开展生态旅游颇有成效的国家。

他们开展生态旅游是从保护森林资源的目的出发的。

为了发展农业而砍伐森林使这个美丽的国家水土流失、土壤贫瘠。

为改变这一状况,1970年成立了国家公园局,先后建立了34个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开展对森林非破坏性的生态旅游活动。

国家对开展这一活动制定了严格的法规,成立了专门的机构监督这些法规的执行。

到80年代中期,旅游业的外汇收入成为这个国家外汇的最大来源,取代了传统的咖啡和香蕉的地位。

据调查,大约36%的人到这个国家来旅游的主要是看中其生态旅游。

③亚洲的不丹虽然没有大力宣传自己是在搞生态旅游,但她的一些做法却体现了生态旅游的特征。

不丹是个小国,无论其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都非常具有特色,同时也非常脆弱。

因此,不丹王国采取了一种限制规模的旅游发展模式,从来不在国际上搞大型的促销宣传。

不丹国王有一句名言,GN H 比GN P 重要得多。

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这个国家发展旅游业一直是限制入境旅游者的总人数,一般每天在全国的外国旅游者不超过100人,全年控制在2000—2500人,但实行“高质量、高价格、全包价”的做法,这个国家不接待散客,入境旅游团不得少于6人,逗留时间不得少于6天,每天的费用按季节规定(110美元—220美元),而且要预先交付。

政府为了保护自然与人文生态,对旅游经营者制定有《工作手册》,对专职的导游和向导开展培训,对旅游者有《行为规范》,其中包括对无机垃圾必须背回统一处理。

对当地人有严格要求,对旅游者的旅游路线、从事的活动、垃圾的排放等有严格的规定。

坚持这些做法,能够使不丹的旅游业保持稳定发展,对社会自然影响颇少,始终保持吸引力,这应当算是相当成功的。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中,美国是开展生态旅游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开辟了世界国家公园运动的先河。

每年有上千万的旅游者到国家公园中专门开辟的公共地域旅游,“自然旅游者”的数量与日俱增。

欧美以及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生态旅游也搞得有声有色,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们分别制定了保证生态旅游发展的法规、条例和规范,培养出一批从事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经营的专业机构和企业。

值得说明的是,虽然“生态旅游”这个词语越来越受青睐,越来越多地见诸于报端或各种各样的旅游宣传品中,但这种旅游产品远未到成熟期,从其根本意义上讲,在全球旅游市场上它只占据一个很小的份额,其比重在3%—7%之间。

⑤或者换句话说,生态旅游难以实现目前许多国家对旅游业发展在促进国民经济中的期望值,在严格的意义上说,生态旅游的主要职能不①②③④⑤见世界旅游组织(W TO )等:“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旅游信息与研究》1997年第4 5期。

所谓GN P 是指通过发展旅游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GN H 是这位国王杜撰的,即GEN ERAL NA T I ONAL H EAL TH (国民幸福总值),也就是说,旅游业的发展要符合民族的利益,社会文化自然环境不遭到破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