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苏武牧羊松江区泗泾小学叶俊刚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旌节、恭恭敬敬、气节、置之度外、依偎”等词语。
读准“旌、喝、揣”等字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2、在读懂课文,了解“苏武牧羊”的故事;了解作者表达方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学习排比句的写法。
4、在读读议议中,理解旌节的含义,感受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坚忍不拔,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在读读议议中,感受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坚忍不拔,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三、教学准备1、故事背景了解。
2、多媒体教学课件。
四、学情分析(见表格)五、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板书课题)配乐出示诗歌《苏武牧羊》。
师配乐朗诵。
师: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乐曲。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zhān),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jì),旄(máo)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听笳(jiā)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群雁汉关飞,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wéi),三更(jīng)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终教匈(xiōng)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
一、乐曲导入,了解人物1、出示课题,了解人物师:刚才大家所听到的曲子就是中国古典十大金曲之一的——《苏武牧羊》。
师:苏武,中国西汉大臣。
(出示苏武像及文字介绍)汉武帝时,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长达十九年后归国。
他的故事广为传诵,人们据此创作了很多戏剧、歌曲等艺术作品,为什么苏武牧羊的故事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苏武,走进他的故事。
(板书:33)一起读读课题。
2、齐读课题。
3、理解“牧”师:课题中的“牧”可以理解为——预设:放,放牧。
二、课题导入,感知大意1、整体把握,理清脉络师:从课题看,这篇文章写谁?文章仅仅写苏武牧羊这件事情吗?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除了苏武牧羊,作者还写了哪两件事情?交流中板书:以死抗辱怒斥叛臣荒漠牧羊师:作者就是抓住出使匈奴期间发生的三件事来刻画苏武这位民族英雄形象的。
2、预习检查,巩固字词(1)生字新词的学习师:这些生字新词都是对刻画苏武形象有所帮助的,也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出示)怒目圆睁忘恩负义无言以对羞愧心坚如铁折磨气节依偎置之度外师:开火车读一读从你开始齐读(出示)怒目圆睁忘恩负义无言以对羞愧心坚如铁折磨气节依偎置之度外(依偎注意读音)师:气节怎么理解?(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读出这种正义。
师:依偎要注意它们的写法?观察一下,发现什么了没有?预设:都是单人旁。
依偎就是指——交流(依偎:亲热地靠着,紧挨着)做出依偎的动作感受一下。
师评价:大家都理解了依偎的感觉。
(2)我们这篇课文还有一些多音字,你读准确了吗?(出示):……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看到苏武含着热泪坐在车上,怀里紧紧地揣着那支脱光了毛的旧旌节……指名读正音齐读。
(3)还有一个字,我们不大熟悉。
(出示)旌指名读。
指导:旌(后鼻音),齐读。
三、细读课文,感受人物品质1、初识旌节师:用它组一个词语——旌节!(板书)旌节(1)出示图片,文字介绍:师:这就是旌节。
旌: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
指名读。
旌节,古代指使者所持的节。
指名读。
(2)了解象征意义师:这个旌节可不一般。
一起读读:(出示)有一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还亲自把一支旌节交给他。
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师:从这两句话中,你看出了什么?(说话同时将“旌节”放大)预设:这旌节代表了国家。
(指导朗读:将这种国家的气势读出来)亲自——重视、慎重、庄重、隆重指名读出庄重的气氛恭恭敬敬——郑重其事、毕恭毕敬指导读出“恭恭敬敬”的语气。
(3)想象说话,感悟人物心理接过旌节之后,苏武手举旌节,心潮澎湃,他心想:(帮助理解旌节在他心目中的分量)引导:联系出使匈奴目的、任务师小结:旌节,是国家的象征,汉武帝、苏武都很看重,尤其是在苏武的心里,它占有不同寻常的分量。
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读出庄重,读出恭恭敬敬。
齐读。
2、学习第2、3节(1)感悟人物品质师:是啊,旌节,象征国家的主权尊严,苏武带着旌节出发了。
从第一、第二件事的描述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武呢?(到文中找找)交流相机出示: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回答不出的情况下师引导:这个问题有些难,我们先来看看他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以死抗辱?交流。
他是一个——交流板书:威武不屈(气节: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当卫律劝他投降时,他——他是一个——交流板书:忠诚爱国(2)紧抓旌节,感受气势师:不要忘了,当他以死抗辱时,当他怒斥叛臣时,他手上所持的旌节,这是他抗辱的力量,爱国的表现。
(旌节打红)师:任选一段,自己读一读。
自由读指名读评价预设:你读出了他的忠诚!你读出了他的决心!你读出了他的愤怒!师:让我们站起来,一起读出他的威武不屈,忠诚爱国。
齐读。
过渡:看来,这两次斗争,匈奴王无论是威逼还是利诱,都无法使苏武屈服。
于是他又生一计。
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件事情:荒漠牧羊。
3、学习第4、5重点节(1)谈话导入,感受苏武19年生活至之艰难师:默读第4、5两节,思考:课文明明写了三件事,作者为什么要以苏武牧羊作为题目,而且用了2个小节来描述?预设:苏武牧羊19年,时间长,受的苦多——师:是呀,19年,这是最能体现他精神的地方。
(2)读读议议师:这19年里,苏武接受的是一个怎样的任务?这19年里,苏武呆的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这19年里,苏武过的是一种怎样的日子?(预设:读读议议或进行说话训练或朗读文中句子,了解19年的艰辛):这19年里,苏武接受的是一个怎样的任务?预设: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一个用心险恶、阴险的任务。
因为——师:不能生出小羊,也就意味着——他不可能回国或者:匈奴王这样做,就是不想——这19年里,苏武呆的是一个怎样的地方?预设:“千里之外的北海”,“野草遍地,没有人烟,唯一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节”师适当补充资料。
这19年里,苏武过的是一种怎样的日子?交流出示: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
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预设:他过的是艰苦的日子。
(3)切入重点,学习语言,深入体会苏武生活的艰辛A 师:看看这段文字描写,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他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受尽折磨的?预设:先概括写折磨,再从饿了、渴了、冷了三个方面把折磨写具体了。
师评价:你发现了,这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
它把什么写具体了?回答不出时的引导:师:现在,我来读第一句,你们读其余的句子。
我为什么要这么读呀?发现什么了没有?预设:感受到后面的话是把前面的折磨写具体了。
预设:他是从吃的、喝的、穿的三个方面来写的?B、发挥想象,感受艰辛,体验内容安排巧妙师:苏武所经历的,就这些磨难吗?想一想,他还会遇到什么样的折磨呢?(出示):生病了,他就;想家了,他就;,他就。
师:我们可以想象出很多折磨,但作者为什么只写这三种呢——饿了,渴了,冷了?交流预设:这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
C回到课文,朗读体会,学习排比句式师:现在,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说说看,从这次读的方式中,你又发现了什么?预设:排比句式。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齐读,读出排比的气势。
师小结:是呀,在这里,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得不到。
人,不能没有——不能没有——不能没有——,这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可苏武做到了。
那么,支撑苏武活下去的是什么呢?预设:国家信念师:是呀,为了他心中的国家,他整整坚持了19年。
(板书:坚忍不拔)在那时,旌节就是他心中的国家。
一起读读——齐读(出示)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师:为了很多东西,他都必须活下去。
(出示):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他常常这样想:为了,我要活下去。
为了,我要活下去。
为了,我要活下去。
生尝试写。
交流。
指导:顺序国家放在最前或者最后师:活下去,就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就是这个旌节,给他带来了力量,给他带来了勇气,给了他活下去的希望!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全文——四、总结文章,感情升华1、(出示)师: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还亲自把一支旌节交给他。
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师:出使匈奴,险象环生。
当匈奴王污蔑他参与叛乱时——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师:当卫律劝他投降时——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师:看,环境这样恶劣——北海边野草遍地,没有人烟,唯一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节。
师:看,即便环境如此恶劣——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不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
师:他心中有一颗坚定的火种——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师:让我们起立,经历了整整19年——苏武含着热泪坐在车上,怀里紧紧地揣着那支脱光了毛的旧旌节。
师:他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2、师小结:正是这样,苏武的故事才会千古传颂,流传至今,人们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3、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板书:33 苏武牧羊旌节以死抗辱威武不屈怒斥叛臣忠诚爱国荒漠牧羊坚忍不拔33 苏武牧羊西汉时期,汉朝和匈奴常常发生战争。
有一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还亲自把一支旌节交给他。
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苏武与随从们来到匈奴完成了外交任务准备回国。
谁知,匈奴王突然翻了脸,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
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说着抽刀自尽。
顿时鲜血直流,幸好被人救下。
匈奴王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很敬佩他,就派早已投降的汉使卫律去劝降。
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骂得卫律无言以对,脸色一会儿刷白,一会儿通红,羞愧而去。
为了使苏武屈服,匈奴王又生一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