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中师范大学办学特色介绍

华中师范大学办学特色介绍

华中师范大学办学特色介绍办学特色之一 践行博雅教育理念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历经百年和谐传承,凝炼博雅教育理念我校在百余年办学历程中,融汇了学校前身华中大学、中华大学和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等高等院校的多元文化传统,积累了建国后举办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办学经验,凝聚和践行一系列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其核心就是“博雅”,其本质在于肯定人文价值,强调以人为本,通过培育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提升人格境界,激发人文关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将成才与成人结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它不仅体现了我校底蕴深厚的文化教育与学术研究传统,而且要求师生具有广博的知识,包括人文、科学两种文化的知识,还要有博大的胸怀志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雅的气质风貌。

在博雅教育理念指导下,我校坚持并践行正确的人才质量观,其内涵包括:素质教育质量观,力求从整体上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结构,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创新教育质量观,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着力解决师范大学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特色教育质量观,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其个性的发展,并以个性的发展带动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本科教育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我校在融汇通识教育、学科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养成,使学生具备“博雅”教育的文化底蕴及不断创新发展的能力。

二、发扬人文学科优势,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我校的博雅教育依托人文学科优势,并重人文、科学教育而展开,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师资、学科建设及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等方面。

1.名师辈出文理并重,弘扬博雅教育传统在学校百余年办学历程中,涌现出一批批杰出的教师和校友,其中不乏学贯中西的大师级学者。

如国学大师黄侃、熊十力,哲学大师冯友兰,经济学大师王亚南等。

著名思想史家、文化史家蔡尚思先生,“学衡派”重要成员吴宓教授等,都在我校留下了深深的文化足迹。

仅就中文学科师资而言,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包鹭宾先生于1931年出任华中大学中文系主任,随后延聘游国恩、林之棠、傅懋责力、阴法鲁、李何林等名师任教。

到华中师院、华中师大时期,又有高庆赐、方步瀛、石声淮、邢福义、黄曼君、王先霈等成为桂苑教坛的名师名学者,与历史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章开沅、李会滨、王道俊等,共同成为我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宝贵的人才资源和老一辈学术带头人。

我校理科师资也有较强的实力,早年在华中大学、中华大学理科任教的教师中有不少学有专长的外籍教师,还有一批从欧美留学归来的学者如桂质廷、卞彭、张资珙等。

中华大学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教师有22人,其中不少获得名校理科学位,这些教师奠定了我校自然科学教育的基础。

建国后,我校理工科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出现了张景龄、李修睦、梁希杰、刘连寿等著名学者,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广大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的突出成就为实施人文与科学并重的博雅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学科建设优势互补,有力支撑博雅教育我校的博雅教育理念与传统,比较充分地体现在学科建设方面。

首先,人文学科具有较强优势。

人文学科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及博士后流动站,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基础学科(历史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地,试办文科基地(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其次,我校自然科学学科建设也有较强实力。

理科基础学科和部分有特色的工科(如信息学科)具有坚实的学术根基和良好的发展态势。

我校物理学科已建成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国家基础学科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有2个湖北省重点学科和1个省重点实验室,以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为代表的科研已进入国际前沿领域。

化学学科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药与化学生物学实验室”、“湖北省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省级重点学科农药学,拥有农药学、有机化学等二级学科博士点,数学学科已建成应用数学博士点,拥有2个湖北省重点学科,开办了“数学人才培养试点班”。

生物学科、地理学科、信息学科等均有较强实力。

我校学科建设的丰硕成果构成了人文与科学教育并重的学科格局,形成了学科交叉互补,内容相互渗透的有利育人条件,共同作用于博雅教育即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3.理论实践紧密结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我校的博雅教育理念与传统,更体现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

我校于1998年接受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委托,承担“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重点项目“高师综合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从师范大学学生应具备的师德素质、人文素质、科技素质、信息素质、法律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以及师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结构与评价诸方面展开广泛深入的调研论证,确定了每一方面的目标、内容及重点,在研究和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同时,从学校整体行为的角度,探索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途径:第一,注重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1999年修订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构建并实施了“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2003年再次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精英教育为主,着眼于培养基础学科研究型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并且构建了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分层同步、相对独立的新型教师教育培养体系。

第二,坚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创设并且不断完善通识教育系列课程,加强基础平台和精品课程建设,重新组合和实施实验教学体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三,总结国家基础学科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经验,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各学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第四,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坚持开展大学生科研立项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第五,广泛开展综合素质教育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实施综合素质教育设计打造了学生参与面甚广的新型载体。

第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我校学生身心健康,多年来无一例非正常性死亡。

三、育才报效祖国人民,博雅教育成效卓著在我校百余年办学历史中,形成了弘扬博雅精神,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治学育人,为国家、民族和民生服务的光荣传统,这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

纵观百年校史,我校培养的人才中不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艺家,如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中国青年热爱的领袖”恽代英,“二七”大罢工领导者之一林育南,红四方面军领导人陈昌浩,马克思《资本论》中文首译者王亚南,《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张光年等。

我校校友中不仅有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万国权,教育部原部长何伟,国家教委原副主任邹时炎等各级领导干部,而且有各条战线上的优秀建设者和先进人物,在湖北省近年表彰的6位廉政建设标兵中,就有德艺双馨的曲艺家夏雨田等3位是我校校友。

我校毕业生绝大多数奋斗在基础教育和国家建设第一线,在平凡、艰苦的工作岗位上克尽职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仅湖北省中学特级教师中就有60%是我校毕业生。

我校培养的教师分布于全国各地中学和高等院校,发挥着教育战线骨干和生力军的作用,其中如北京大学附中卢明、广东博文学校骆东风、武汉洪山中学傅孝溪、襄樊四中蔡顺华、马鞍山市十一中刘国平等教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

全国特级教师、湖北省通山一中陈振翠等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或国家人民教师奖章等,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省市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校友数以百计。

我校毕业生因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朴实勤奋肯干而受到社会广泛欢迎,近年来就业率一直位居部属高校前列。

我校的人才培养及其社会影响,充分显示了博雅教育的效果。

办学特色之二 探索教师教育创新途径 服务和引领基础教育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新旧世纪之交,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校坚持教师教育改革,探索教师教育创新途径,主动服务和引领基础教育改革,成效显著,从而形成我校办学的又一个鲜明特色。

一、坚持教师教育改革,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基于教师教育必须提高专业化水平,加大开放性力度,加快职前职后一体化建设的教育立场,我校积极探索了教师教育改革创新途径。

第一,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师培养模式改革。

我校物理学专业从1997年起、化学专业从1998年起在全国师范院校中率先实验4年本科专业+2年学科教学论硕士连续培养中学骨干教师模式(简称“4+2”模式),1998年获得教育部高师教育“面向21世纪教改计划”重点项目立项,继而得到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支持,为我校在物理学、化学两个专业中连续3届实验“4+2”模式专拨90名本科生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指标。

物理学、化学专业较早确立了“4+2”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要求,通过重组课程,建立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宽带施教的教学体系,并且努力实施。

其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学科教学论硕士研究生阶段则实行以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为主的教育类课程学习、灵活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与拓展深化原学科专业的教学与科研训练三个模块课群的渗透与融合,尤其是在研究生二年级上学期安排了为期半年的重点中学顶岗实习,同时参与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使学生在原学科专业与教师教育理论及实践能力培养的整体水平上得以显著提升,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师范院校教育理论教学与学生从教能力培养分离脱节的弊端,使“两张皮”融合为“一张皮”,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以此为突破,积极探索促使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人才培养途径。

2004年,我校加强了“4+2”模式的改革,将这项实验推广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文、英语、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9个专业,2005年又扩大到10个专业实施。

在争取教育部增拨我校本科生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生指标的基础上,由学校统一调剂研究生招生指标支持上述学科的“4+2”模式改革,将这项实验坚持下去,逐步推开。

同时,从2003年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起,我校实施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相对独立的“4+x”教师培养模式,规定教师教育培养方向的学生均应在修读某一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之外专门修读教师教育课程学分,“4”代表主修学科专业四学年,“X”代表多种修读方式。

第二,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学校加强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专为选择教师教育方向的学生设计了6个模块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项目。

其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技术素养养成,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能力培养,常用信息化教学媒体或系统的使用与简单维护,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设施的教学应用能力培养,综合教学技能训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