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策略与有效教学
4.4 建立和维持秩序
教师建立和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主要是组织好学年、计划 好管理、组织好班级活动、安排好课堂教学活动的过渡、预 防课堂上的问题行为和干扰性事件、机智应对课堂偶发事件、 使课堂活动合理化,等等。
19
4.5 发现、处理分心行为和问题行为
首先,共在(withithess),即教师随时随地发现学生的问题。 其次,发现异常行为,辨别其性质。分析其程度、持续时间、频率、 背景、联系、普遍性、正常性、对其他同学的影响。 再次,进行处理。 最后,进行干预。
3.6 创建学生对学习负责的课堂环境
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 对学生的学习寄予较高且现实的期望。 赋予学生管理自己学习的责任,教学生做出决策。 及时否定或制止不负责任的行为。
17
4 管理课堂的策略
4.1 认识课堂管理的意义与目标
课堂管理或管理课堂指为顺利开展课堂活动进行的计划、组 织、控制、监督过程,课堂管理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起着十分 重要的作。 课堂管理的目标是建立和维持课堂秩序,保证课堂活动有序、 顺畅进行,预防和制止课堂上的分心行为和问题行为。
12
3 创建课堂环境的策略
3.1 创设安全的课堂环境
预防学习上的恐吓和威胁。 降低班级同学间横向比较和分数报告造成的压力。 预防来自非教学场合的恐吓和威胁。 倡导适度竞争。
13
3.2 创建有秩序的课堂环境
让学生专注于学习。 有条不紊的进行教学。 加强课堂管理。
14
3.3 创建愉悦的课堂环境 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能力。 让学生因得到积极强化而愉悦。 让学生因取得成功而愉悦。
第五讲 教学策略与有效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1
本讲纲要
• 组织课堂讨论的策略 • 提问策略 • 创建课堂环境的策略 • 管理课堂策略 • 管理教学时间策略 • 管理课堂作业的策略 • 管理家庭作业的策略
2
1 组织课堂讨论的策略
1.1 课堂讨论的优缺点
课堂讨论
优点 缺点
促进学生对学科内容的掌握;培养 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的 道德发展;培养学生的交流技能。
5
1.4 适时引导
具体要求 1,确保主题探讨顺利进行,不钻牛角尖。 2,灵活转换主题。 达成共识。
6
1.5 科学结束
具体做法 1,归纳或小结讨论。 2,总结课堂讨论的得失或经验教训。 3,使得学生对讨论内容进行疏理。 4,建立此次讨论与随后讨论的联系。 5,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让学生觉得讨论有意义。
4
1.3 创设适宜讨论的环境
课堂讨论环境是开展课堂讨论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是 开展课堂讨论的背景。适宜的课堂讨论环境对促进课堂讨 论卓有成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做法: 1,对学生进行分组。5-8人一组为宜。
2,采用适于讨论的座位模式。“插秧式”,“面板式”, “玻
璃鱼缸式” 3,创设支持性环境。“民主而非权威式的指导讨论”。 4,表现出欣赏、赞许的态度。
15
3.4 创建师生关系融洽友好的课堂环境
理解学生。 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 关爱学生。 与学生交流。
16
3.5 创建合作的课堂环境
提高学生对合作重要性的认识。 给学生参与合作的机会。 认可、强化学生合作的贡献。 教给学生合作的技能,合作学习的技能(包括思考问题、寻求解决办 法、观点分享和相互借鉴融合他人意见、协调分歧等)和社会性合作 技能(主要包括倾听、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和冲突、建立团队等)。
11
2.5 采取支持性措施
首先,教师和其他同学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认真 倾听。 其次,当学生的回答偏离问题或教学方向,教师 通过暗示、提醒、引导、点拨等方式,使学生的 回答围绕问题,指向问题的正确答案,不要轻易 中断他们的回答。 再次,在学生回答时通过非评判性的反馈方式, 鼓励犹豫不决的学生。 最后,在随后的教学中应用或反复提到学生回答 问题时的观点。
7
2 提问策略
2.1 了解和明确提问的目的
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但不是活跃课堂气氛、避免课堂毫 无生气或活力的手段,也不是问注意力分散的学生使其难堪而 对其批评、惩罚的管理措施。相反,提问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 成绩改善的有效手段。
提问的目的 1,鼓励思考、理解教学内容的价值。 2,诊断和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 3,复习、巩固与强化已学习的知识。 4,管理性目的。 5,鼓励学生参与。
8
2.2 选择恰当的问题
选择问题的类型 问题可分为内容性问题,过程性问题。
选择问题的难度 应选择适应性(匹配性)问题,好的问题是学生感到有
能力回答的,有兴趣回答的,准备问答的,因而也会去主 动回答。提出的问题,应该3/4的学生能够回答。 选择清晰明了的问题
问题本身、问题表述、问题数量。 选择促进教学的问题 选择教师能够回答或知道怎么回答的问题 避免提是与否的问题,及分析含量低、猜测成分大的问题
4.2 让学生肩负起遵守纪律、参与学习的责任
运用交流技术,了解学生的动机。 强调学生内在的思想、情感与需要。 提高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
18
4.3 制定与执行规则
告诉学生课堂规则的重要性。 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规则。 确定恰当的课堂规则,4-6条为宜,正面表达,说明结果。 告诉并让学生理解规则,开学之处,应关注规则的建立。。 执行课堂规则。
9
2.3 正确叫答
具体做法: (1)留下等候时。低水平问题为3-4秒,高
水平问题为15秒。 (2)提问后再叫学生回答。 (3)给学生同等的机会回答问题。 (4)保持悬念,使学生感到自己任何时候有
被要求回答问题的可能性。
10
2.4 有效反馈
具体做法: (1)学生回答问题后与教师给予评价之间,
应留下2秒时间,使学生进行一些补充说明。 (2)对学生的回答必须做出反馈。 (3)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肯定性反馈。 (4)对学生的不同回答做出不同反馈。
难于组织;效果难把握;过程难控 制。
请注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较少使用课堂讨论方式,主要原因在于:缺 乏怎样组织课堂讨论的经验、缺乏有效组织课堂讨论的素质、没有组织 课堂讨论的兴趣和愿望、不相信课堂讨论的作用、缺乏民主态度。
3
1.2 提出目的与明确要求
提出讨论目的的重要性 明确讨论的主题 (1)主题是需要学生学习和理解掌握的重要内 容,与学习不相关的内容不能作为讨论主题。 (2)主题是学生有兴趣讨论的。 (3)主题是适合讨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