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范文最新推荐------------------------------------------------------《镜子》纪录片观后感800字央视十二套三集纪录片《镜子》所反映的是当下备受关注的家庭教育问题,描述了几个问题孩子和问题家庭,揭示出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家庭教育的纪录片《镜子》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精选【1】近期,央视12频道播出了教育记录片《镜子》,有多处的中小学校对家长统一做出要求,让孩子家长进行搜索观看。

影片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真实实例告诉我们,每个极端孩子的背后都存在一个问题家庭。

孩子出了问题,首先家长难辞其咎。

人们认为: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学有所成。

家长往往就简单粗暴的用自己价值观来教育,甚至是控制孩子,不自觉的就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可以说,没有去关心孩子内心是否快乐,是不是真的在健康成长。

没有走进孩子内心的家长不是好家长,家长就要进《家长课堂》进行再学习、再提高。

家长认为:应该多照照镜子,找找自身原因,提升家长的水平。

要和孩子交朋友,将心比心,交流沟通,变命令为商量。

要以自己为表率,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诚实守信,培养孩子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好品质,不让孩子沾染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老师认为:家长和孩子不小心发生冲突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争取1/ 17做到:态度不粗暴,语言不过激,从孩子角度来寻找对策,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与目标有差距时,家长首先要安慰并告诉孩子比学不比强,尽最大努力学习了就可以了,结果不如人意也算正常,逐步培养孩子正面应对挫折的勇气。

舆论认为:教育无定法,永远在路上。

有老师的正确指导,有学校的科学管理,加上孩子家长谦虚谨慎的努力和配合,孩子们就一定会拥有快乐而又充实的学生生活,每个孩子的将来就能有一个光明的前程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精选【2】大致把央视拍的《镜子》这部纪实的纪录片看完了。

总长两个小时的纪录片的信息含量是相当大的。

有点题外话,这部纪录片已经相当震撼了,能够把很多不忍直视的问题披露出来,这个相当难得了。

而且是在央视这样的主流媒体!是不是说明有关方面已经对当前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开始了反思,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啊!所以说是首都的一部分学校甚至听课来看这部片子。

其实这部片子跟我们大武汉有很大的关系,片中的这个学校就在咱们武汉,里面涉及的孩子就是武汉的孩子,很多场景画面都让人十分眼熟,比如光谷步行街这块。

不知道我们武汉的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有没有看过这个片子,咱不停课看一看?其中的泽清的爷爷还是湖北大学的副教授,与我也扯的上一点点关系。

可能这样的片子的负面信息太大了,让咱们武汉有点丢脸?也许吧,无论如何,这部纪录片确实是值得家长和孩子一起收看的。

不光只是让家长反思,其实里面---------------------------------------------------------------范文最新推荐------------------------------------------------------ 包含的内容囊括了方方面面。

应该是值得整个社会的反思。

这个学校收录的都是所谓的问题少年逃学,叛逆,迷恋网络等等。

家长和学校已经束手无策了,只能借助于第三方力量。

而从片中所透漏的信息主要是聚焦在家庭,孩子都是在对父母的控诉,这个是主线。

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个其实不光是片子中的这些家庭的问题,应该来讲是代表了我们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的家庭教育的思维模式。

只是这些孩子所遭遇的情况比较严重而已,走了一点极端而已,与他们的个性和性格也有一定的关系!其实不用庆幸自己的孩子没有向片中的孩子一样,个人感觉这个比例不会是少数,而心理问题都暗藏于很多类似遭遇的孩子心中,只是没有一个诱因和条件来爆发而已!或者是在一些情形下,在消解了一点。

我们只能说是感到庆幸吧。

而目前的所谓的安全问题形式的严峻,已经是我们当前教育的警报在拉响了!如果长此以往,只能会让家长和学校焦头烂额,会产生更多的问题,更复杂的问题!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精选【3】昨天晚上看了央视教育纪录片《镜子》,看后一声长叹,孩子都是好孩子,可是家长却不一定是好家长。

今天看完学生的日记,再次印证我的想法,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纯真、善良,但家长却不见得。

陈雪媛的妈妈长期在国外,由爸爸带着。

刘雨荷的日记写的非常感人,妈妈的留言也是爱意浓浓。

江谢语哭得最伤心,从她的日记中可以看出,她完全看懂了《爱心3/ 17树》中的那棵树就是一直在付出的妈妈。

姜淏月的日记让我一阵唏嘘。

他说每次考试没考好,妈妈都打他,但是他一直默默忍受,即使如此,他依旧爱妈妈。

多好的孩子啊,可是家长面对孩子纯真的爱,又是怎样的呢?我想,姜妈妈看到这封信,一定会有所触动。

看完《镜子》后,结合同学们的日记,我觉得我不能把孩子们逼在读书这条路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成功地人生设置了唯一的终点,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老祖宗告诉我们,各行各业都有成才之人。

这次读书,不仅孩子们成长了,我也成长了。

孩子和父母本是亲密无间的关系,自从进入学校,自从有了考试,多少伤痛和眼泪都是围绕成绩而来,我不能改变目前的教育形式,但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这种亲密的亲子关系。

《摔跤吧爸爸》不是大片,没有特效,但她却给了我们震撼!如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摔跤吧!爸爸》电影观后感【1】多少人是奔着不老男神阿米尔汗去的,却带着对印度电影的敬意出来的?很多年不写影评了,久到快忘记我甚至还选修过影视鉴赏。

就像我---------------------------------------------------------------范文最新推荐------------------------------------------------------ 们一门心思扑在经济建设,甚至忘了我们是礼仪之邦。

这或许是一个笑话,但我相信多年之后的某一天,当我们的子孙重新审视当年的我们时,会有一种尴尬的窘迫,会为我们买椟还珠的眼光而汗颜。

《摔跤吧爸爸》不是大片,没有特效,但她却给了我们震撼!如果只能用一句话表达我的尊重,我会给她这样的评价:看完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我想忘了这部电影,这样我就可以重新再看一遍了!当题材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演技反而成了次要的东西,在商业电影横行的年代,她选择了直面人生!这需要勇气,到更需要的是不忙从下的一份冷静的思考。

能解决问题是出色,能发现问题是伟大,能预见问题是先知!印度的问题很多,我们呢?我相信只会更多!但能发现问题的未必敢说,敢说的未必能发现问题,既敢说又能发现问题的很可能又被同化在体制內。

如果你走心的话,别人是会看得到的。

且不因你的寒酸或鄙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我知道,也相信。

但钱应该有人去挣,精神追求也应该有人去引领。

目前看显然不是这样,价值观在扭曲中挣扎。

而这却是需要几代人才能板正的,这是后话,立字为证!我们类似的题材不多吗?几乎每一位运动健儿都是类似的经历。

但我想如果是我们来拍的话,应该也会很感人,但未必有这个深刻。

我们需要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下形成一种文化自觉。

钱,是路。

因此会有平坦宽阔和颠簸崎岖之分;精神,是方向。

所以会有庸5/ 17碌闲适与波澜壮阔之别。

没有方向,走的再远也到不得目的地!读懂别人总是比反思自己更容易。

圣人尚且一日三省,况乎吾辈凡人!居下思己居上思国,方不误己误国。

最后我要做一个更正:将我之前对新时期电影下的一个结论,关于电影是浮躁社会里廉价的知识快餐加上一个限定:文化、反思范围之外的。

《摔跤吧!爸爸》电影观后感【2】不知不觉已经进入夏天了,很多培训班、夏令营都在为暑假提前预热。

最近在与几个家长闲聊的时候,都提到了孩子暑假报班的问题,有个妈妈还发来提高孩子抗挫力的夏令营宣传单,问我,像这样的活动,应不应该给孩子报?作为一个妈妈,我也常常面临同样的问题。

如何帮助孩子把自己的天赋和潜能发挥出来,让他成为有特长、有个性的人,是每一位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里都会面临的问题。

正巧,最近上映了一部电影,印度的票房冠军《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根据印度的真人真事改编,说的是,一位热爱摔跤运动的爸爸如何发现女儿在摔跤方面的天赋,并且,克服重重困难,把两个女儿推向世界级的摔跤比赛,为印度摘下首个摔跤比赛世界金牌的故事。

今天,我们结合这个电影,来说说如何帮助孩子展现天赋和潜能,把梦想照进现实。

一、说到天赋和潜能,很多人的脑海里立刻就会出现跳舞、唱歌、数学、---------------------------------------------------------------范文最新推荐------------------------------------------------------ 写作、画画等,似乎这些才是上得了台面的潜能。

事实上,潜能和天赋远远不止这些。

每个孩子都有天赋,那些与众不同之处,可能蕴藏着孩子的天赋和潜能。

孩子就像一块璞玉,需要经过确认、打磨等道道工序,才能变成一块闪闪发光的宝石。

而成为宝石的第一步,就要看家长有没有慧眼发现孩子的潜能。

很多家长看不到孩子的潜能,或者,虽然看见了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但是因为自己的认识局限和文化、世俗等各种原因,不愿意承认这是一种潜能。

在《摔跤吧,爸爸》里,父亲阿米尔汗发现两个女儿的摔跤天赋非常有戏剧性。

有一天,两个很狼狈的男孩带着父母找上门来。

女儿闯祸了,因为男孩出口骂人,两个女儿把他们打得鼻青脸肿。

这要是在普通家庭,父母肯定很不高兴,甚至责罚女儿。

可阿米尔汗不一样,他表面上给男孩家长道歉,内心里却狂喜。

他没有训斥女儿,而是问,你们是怎样打他们的?两个女儿形象地展示了打架的过程,阿米尔汗非常开心,他确认,两个女儿都是天生的摔跤手。

要知道,这是在印度的一个小村庄,按照当地的文化和习俗,女孩子除了干家务就是生孩子,她们根本没有其他的人生选择,更别提摔7/ 17跤了,那是男人才干的事。

可阿米尔汗没有因为这些世俗的观点禁锢对女儿的判断,与这些习俗比起来,女儿的潜能更重要。

我曾碰到过一位家长,他的儿子特别喜欢开快车,经常被警察警告。

这位家长没有一味地批评儿子,而是耐心地与他沟通,并且帮助他找到了一个非常适合他的工作120救护车司机。

如果父母不承认孩子的优势和潜能,甚至采用打压的方式,那么孩子的这种天赋很容易就被阉割了。

如果阿米尔汗训斥、责罚两个女儿,恐怕印度的首个摔跤金牌不晓得推迟多少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