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灾害调查野外验收办法

地质灾害调查野外验收办法

山东省1:5万比例尺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野外验收暂行制度
第一条为提高山东省1:5万比例尺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以下简称调查工作)质量,保证调查工作成果的客观真实性,依据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山地丘陵县(市、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通知》(鲁国土资字〔2011〕213号)、《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实施细则》、GB/T14158-9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及有关规范,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调查工作完成情况野外验收,由省国土资源厅委托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与市国土资源局联合组成技术工作验收小组进行审查验收,省国土资源厅督导。

第三条技术工作验收小组专家一般不少于5人。

由从事地质灾害调查防治工作10年以上,水、工、环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第四条项目承担单位在野外工作全部结束后,对取得的各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并提交当地市国土资源局主管部门。

提交材料包括:野外工作总结、原始资料及清单、本单位对调查工作的野外验收意见。

市国土资源局主管部门对项目承担单位上报材料进行复核后,分别向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和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提交地质灾害调查野外验收申请。

第五条申请野外验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已完成设计(或方案)规定的野外工作量;
(二)原始资料齐全、准确,并进行了初步整理;
(三)编写了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工作总结;
(四)项目承担单位对其调查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了内部野外验收,并提供初审意见。

第八条地质灾害调查工作野外验收于当地市(县、区)进行。

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和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收到野外验收申请后,及时确定专家组成员,并与当地市国土资源局主管部门协商确定具体验收时间和
地点。

第九条项目承担单位应提交如下材料:
(一)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总结(附件一)和初审意见书;
(二)原始资料:
1、野外调查搜集的地质灾害调查及防治、地质、水文地质、矿产及开发、与地质灾害形成有关的地下水开采量及地下水位动态监测、水文气象、地震等相关调查成果资料;
2、1:5万比例尺工作手图、实际材料图;
3、地质灾害野外调查表、野外记录本、相册;
4、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
5、物探、钻探、遥感工作获得的图、表、野外记录以及资料整理成果等原始资料。

(三)向当乡镇地政府部门提交的地质灾害调查简报及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应急预案。

(四)其它相关资料。

第十条验收程序
(一)听取调查单位对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情况汇报与答疑。

(二)室内检查原始资料。

对项目承担提交的所有野外调查原始资料进行全面检查。

(三)野外实地抽查验证。

根据调查单位确定的地质灾害点基本情况,抽取一定数量的灾害点进行实地验证。

(四)验收组评议、评分。

专家组对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议,根据存在的问题向各项目承担单位提出书面整改意见。

各单位按意见要求完善各项工作,并将整改意见执行情况提交技术工作小组。

经专家复核达到要求后,统一向市国土资源局和调查单位下发地质灾害调查野外验收意见。

评分实行百分制(附件二),根据总分多少划分为:通过≥85分;85
分>原则通过≥70分;未通过<70分。

(五)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工作验收表留存市国土资源局,与野外审查验收意见一并存档备案。

(六)技术工作验收小组对项目承担单位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工作验收完成后,以市为单位向省国土资源厅汇报野外验收总结报告。

第十一条验收内容包括:
(一)原始资料是否齐全、准确。

(二)是否完成调查工作设计(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

(三)调查方法是否得当,技术手段是否合理、全面,工程布置及主要实物工作量是否合理。

(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是否落实到位。

(五)地质灾害危险点(区)警示牌是否设置。

(六)地质灾害野外抽查是否合格。

第十二条野外验收工作要求
(一)原始资料
与地质灾害形成有关的资料搜集全面,各类资料文、图、表应齐全准确。

地质灾害、地下水动态、大气降水等监测数据应系统、完整。

野外调查工作手图、实际材料图、调查表格、记录本、“两卡”等应齐全。

图、表、记录本三者记录、描述内容应当一致。

工作手图、实际材料图观测点、地质界线标绘清楚、准确。

(二)地质灾害调查
包括调查工作方法、村庄调查程度、调查技术手段等。

要有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和调查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地质灾害联合调查小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和组成结构应当合理;充分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城镇、厂矿、村庄、风景名胜区、城市规划区、交通干线和重要工程设施分布区进行全面、细致调查;工程地质钻探、物探等工作布置和工作量合理,符合地质灾害勘察相关技术要求,获得资料能基本查清地质灾害体规模、空
间分布特征、地层结构、岩性组成等。

(三)地质灾害野外调查表
调查表格填写规范、整洁,项目填写齐全、完整。

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类型以及地质灾害体特征要素填写准确。

影响因素、稳定性、潜在危害性判定依据充分,防治措施可行。

平面图、剖面图、素描图(或照片)绘制规范,图示、图例符合要求,地质及地质灾害体基本要素简明,能客观反映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1、建立了三级地质灾害监测网络,落实了防灾责任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方法简易可行。

2、“两卡”发放到位,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员知情,应急避险措施得当。

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人员开展了防灾、减灾知识学习培训。

3、地质灾害危险点(区)均设置了警示标志牌,并且警示牌设置地段适宜,警示语简明、醒目。

(五)地质灾害野外抽查验证
1、城镇、厂矿、村庄、省级及以上风景名胜区、城市规划区、省道及以上交通干线和重要工程设施分布区,地质灾害野外抽查率不低于调查点总数的20%,其它区域抽查率不低于10%。

2、对于抽查的地质灾害点,应按照各类地质灾害野外调查表填写内容,逐项审核其准确性。

同时,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情况进行验证。

3、地质灾害野外抽查验证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级。

合格:地质灾害位置、类型、地质环境、灾害体基本特征、主导因素、稳定性、潜在危害等主要项目确定准确或基本准确,监测与防治建议合理。

两卡发放到位。

不合格: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基本特征、稳定性及危害性、两卡发放等四项指标中,其中一项确定不准确者。

第十三条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必须实事求是,获取各类资料、数据真
实。

对弄虚作假者,责令项目承担单位重新开展野外调查工作。

情节严重的,予以通报批评,并降低其地质灾害调查资质。

附件一1:5万比例尺县(市、区)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工作总结
一、工作概况
简要介绍调查单位名称、项目人员结构及组成、调查工作组织开展形式、调查时间周期等内容。

二、工作技术方法、完成工作量及工作质量评述
1、工作技术手段:采用的工作技术方法、手段,工作布置及主要实物工作量。

2、完成主要工作量
(1)资料搜集:分门别类(列表)说明搜集资料名称、数量。

(2)调查对象:调查面积,调查乡镇及行政村,调查厂矿、“三区两线”其它重要建筑设施等。

(3)地质灾害调查情况:查明的地质灾害类型、现状(已发生的)和隐患点数量、规模、分布特征。

根据野外调查初步确定的重要地质灾害危险(隐患)点数量及基本情况。

(4)地质灾害防治情况:地质灾害监测、搬迁避让、综合治理情况。

(5)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立情况,“两卡”发放情况、发放数量。

(6)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学习培训情况。

(7)乡镇地质灾害调查简报和重要地质灾害危险(隐患)点应急调查报告编写情况。

(8)地质灾害危险(隐患)点警示牌设置情况。

3、工作质量评述
三、质量管理运行情况
四、存在的问题
简要介绍本次野外调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附件二1:5万比例尺县(市、区)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工作验收表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