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三单元 法律在我心中 第九课 从署名权说起 第2框 信守合同教案 人民版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三单元 法律在我心中 第九课 从署名权说起 第2框 信守合同教案 人民版

A.甲向乙借了5元钱,说好2天后还
B.甲公司与乙公司以合同书的形式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
C.甲打电话给乙商量购房事宜
D.甲把自己的一块手表交给乙保管
2.小军今年12岁,在春节时,迷恋上了网络直播,瞒着父母把自己的压岁钱2000元都打赏给了一个网络主播。对小军的这一民事行为,你认同的观点是(B)
A.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打赏行为无效
第二环节:合同履行应遵循信守合同原则。
在第一环节案例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依法成立的合同必须依约履行,应遵循信守合同原则。通过对案例判决的反思和“相关链接”的拓展阅读,引导学生认识到不依约履行合同需要承担违约责任。
阅读课文P104面《案情发布》,思考:
不依约履行合同的后果是什么?
不依约履行合同的行为属于违约行为,丢失的是做人诚信、守法的根本,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教学目标
1、知道合同对于我们生活十分重要。
2、明白依约的重要பைடு நூலகம்、原则以及违约的后果。
3、作为初中生、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重点
1、明白依约的重要性、原则以及违约的后果。
2、作为初中生、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难点
作为初中生、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打赏行为无效
C.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打赏行为有效
D.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打赏行为有效
课堂小结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承担违约责任有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定金制裁等方式。
第三环节:初中生订立的合同是否有效?
首先,明确初中生有进行一定民事法律行为的权利。然后,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意识到并非自己的所有民事行为都有效。最后,通过“相关链接”使学生知道初中生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暑假期间,初二学生刘一航瞒着父母,从家里拿了6000元到商场买了一台电脑。父母知道后很生气,带着他到商场退货,但售货员却说只有质量问题才能退货,刘一航买的这台电脑没有质量问题,所以不能退货。
合同的含义:合同也称为契约,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口头合同只要是依法订立的,就具有法律效力、受法律保护。小张和小李订立的口头合同是双方真实意思的体现,该合同有效成立。故小李必须付款给小张。
通过小李和小张的故事,我们可以明白什么道理?
信守合同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为第九课第三框《信守合同》,本框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了解合同和违约责任,树立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知晓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在此基础上明确民事法律活动的基本原则。首先通过案例分析介绍合同的含义及其重要作用。其次,通过“相关衔接”提供相应的法律依据,帮助学生理解合同履行应遵循的原则。再次,通过案例分析和“相关衔接”说明违约承担的法律责任。最后,介绍我国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本框结尾以民事法律活动的基本原则作为全课的总结。
阅读课文P106面的相关链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根据自然人的年龄和智力状况,将自然人分为那三类
第四环节:民事法律活动的基本原则。
本框最后一段对全课进行总结:每个公民在社会生活中都会有一定的民事法律活动,我们应当自觉遵循民事法律活动的基本原则,学会依法保障我们的人身和财产权益。
随堂训练
1.下列属于书面合同的是(B)
第一环节: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合同。
组织学生案例讨论,并设置“相关链接”为讨论提供必要的法理铺垫,使学生明了合同的含义、形式及其重要作用。
阅读课文P103面《案情发布》,思考:从法律层面上讲,小李必须给小张付款吗?
我觉得小李必须给小张付款,因为他们有口头约定
我觉得小李可以不付款,因为口头协议没有法律效益,他们必须签订合同才行
重要性:依法成立的合同只有依约履行,我们的民事权利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我们才能享受法治所带来的公平。
原则:合同的履行应遵循信守合同原则。
信守合同就是要在订立合同、执行合同的过程中,以诚待人,讲究信用,要做到立约以诚,如实履约,按约赔偿。
合同就像交通规则,规范着人们的交往活动,同时也保护着人们的合法利益,不断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归纳法、启发式教学等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
补充材料
1、自制课件。2、教学光碟。3、绘画用具,如油画棒、纸张等。4、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资料。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可以从不签合同的危害事例说起
讲授新课
三、信守合同
本框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合同和违约责任,树立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知晓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在此基础上明确民事法律活动的基本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