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预防
(五)职业病报告 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发现职业病病人 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所 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确诊为职业病 的,用人单位还应当向所在地劳动保障 行政部门报告
(六)职业危害事故的防范与调查处理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 用人单位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救援和控制 措施,并及时报告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 和有关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 应当及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调查处理; 必要时,可以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对遭 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 者,用人单位应当及时组织救治、进行 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所需费用由用人 单位承担。
三、职业病诊断管理制度 (一)职业病诊断机构 (二)职业病诊断 1.综合分析。职业病的诊断必须通过综 合分析,排除其他致病因素所致类似疾 病后而作出诊断。 2.归因推定诊断。 3.集体诊断。进行职业病诊断时,应当组 织3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 师集体诊断。
(三)职业病诊断争议的鉴定 对职业病诊断有异议的,可以向作出诊断 的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卫 生行政部门申请鉴定。
第八章 职业病防治法律制度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概 述 职业病防治的主要制度 职业病病人的待遇与保障机制 几种职业病防治的法律规定 职业病防治监督检查 违反职业病防治法的法律责任
第一节 概
述
一、职业病防治法的概念 职业病防治法是调整预防、控制和消除职 业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促进 经济发展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 规范的总称。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 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 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 的,并列入国家公布的职业病范围的疾病。
第三节 职业病病人的待遇与保障机制
一、职业病病人的待遇 职业病病人待遇,是指劳动者罹患职业病 后依法享有医疗、职业康复、工作、工资及物 质福利等方面的权利。凡被确诊有职业病的病 人,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用人单位应 当安排其进行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对不适 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应当调离原岗位,并妥 善安置。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 者,应当给予适当岗位津贴。
(三)民事赔偿 职业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 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 利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职业病危害的民事赔偿,按照《职业病 防治法》的规定,适用民法有关特殊侵 权行为造成人身损害的民事赔偿责任。 职业病危害的民事赔偿项目和标准,按 照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和各省、自治 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的具体规定计 算。
三、职业病病人工作变动的待遇保障 劳动者被确诊患有职业病,用人单位根据职业病 诊断医疗卫生机构的意见,安排其医治和康复 疗养后被确认为不宜继续从事原有害作业的, 应当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 职业病病人变动工作单位,其依法享有的 待遇不变。 四、疑似职业病病人权益保障 除享有作为劳动者、同时作为病人的一般权 益外,还享有《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合法权 益,主要是:知情权、合理诊疗权利、保留工 作及其待遇的权利、申请诊断鉴定的权利、提 起劳动争议仲裁权以及民事诉讼赔偿权利。
(一)职业病病人待遇享受条件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享受 职业病病人待遇的条件主要是:①劳动 者患有法定职业病,②患有法定职业病 的劳动者。《职业病防治法》所称的劳 动者是指用人单位以各种形式聘用或招 用的从事可能存在职业危害的作业的人 员:③职业病病人或其近亲属持有有效 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 定书,④经过职业病伤残等级评定。
卫生行政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 施:①进入被检查单位和职业病危害现场,了解情 况,调查取证;②查阅或者复制与违反职业病防治 法律、法规的行为有关的资料和采集样品; ③ 责令 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停止违法 行为。 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危害状态可能 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时,卫生行政部门可以采 取下列临时控制措施:①责令暂停导致职业病危害 事故的作业,②封存造成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可能 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的材料和设备;③组织控 制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在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危 害状态得到有效控制后,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解 除控制措施。
(二)用人单位费任 用人单位应当对其职业病病人待遇承担保 障责任,这是对造成职业病强制性的法 定义务。主要包括:用人单位按国家规 定的费率交纳工伤保险费:劳动者被诊 断患有职业病,但用人单位没有依法参 加工伤社会保险的,其医疗和生活保障 由最后的用人单位承担;职业病病人除 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待遇外,还依法享有 民事赔偿的权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职业病病人待遇保障机制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工伤保险;二是用人单 位责任;三是社会救济。 (一)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社会统筹和建立工伤保 险基金,对因工伤、职业病造成损害劳动能力、 死亡的劳动者及其遗属提供必要的物质补偿和 对其劳动者提供医疗救治、职业康复等服务的 一种社会保险制度。《职业病防治法》规定, 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国务院 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 当力晒对工伤社会保险的监督管理。确保劳动 者依法享受工伤社会保险待遇.
(二)放射防护管理 1.设置放射性危险标志。 2.放射性物品管理。 3.放射性产品管理。 4.放射性治疗管理。 5.从事放射性工作人员健康管理。 (三)放射事故管理 (五)放射防护监督 1.放射防护监督机构及其职责。 2.放射防护监督员及其职责。
第五节 职业病防治监督检查
一、职业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及其职责 国家实行职业卫生监督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统一负责全国职业病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 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病防治的有 关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 域内职业病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 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病防 治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 政部门依照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国家职业卫生 标准和卫生要求,依据职责划分,对职业病防治工 作及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三)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 无法维持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公民给予 无偿救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职业病 病人是曾在创造社会财富时付出了沉重 的健康代价的劳动者,对他们的社会救 济属于整个社会救济的一部分。对职业 病病人的社会救济,不影响职业病病人 预防对造成其职业病的原用人单位的追 偿权利。
二、职业病的范围 2002年4月,卫生部、劳动保障部印发 了《职业病目录》,将法定职业病调整 为尘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生物因索所致职 业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算喉口腔 疾病、职业性肿瘤、其他职业病十大类 115种。
三、职业病防治的方针和原则 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 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预防为主是指要把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作为 根本目的和首要措施,控制各类职业病危害源头。 防治结合是指既要预防职业病危害的产生,又 要在职业病危害产生后,尽可能降低职业病危 害的后果和损失。分类管理是指根据不同的职 业病危害的致病性质、严重程度等,采取不同 的管理措施。综合治理是指在职业病防治活动 中采取一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措施,包括立法、 行政、经济、科技、民主管理和社会监督等。
(二)防尘 凡有粉尘作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应采取综合防 尘措施和无尘或低尘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 备,使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不超过国家规定的 卫生标准。新建、改建、扩建、续建有粉尘作 业的工程项目,粉尘处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 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三)健康管理 对新从事粉尘作业的职工,必须进行健康检查; 对在职和离职的从事粉尘作业的职工,必须定 期进行健康检查,对已确诊为尘肺病的职工, 必须调离粉尘作业岗位,并给予治疗或疗养。
(四)监督和监测 《尘肺病防治条例》规定,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卫 生标准的监测,劳动部门负责劳动卫生工程技 术标准的监测,工会组织负责组织职工群众对 本单位的尘肺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教育职工 遵守操作规程与防尘制度。 二、放射防护 (一)放射防护许可登记 放射工作实行许可登记制度。放射工作场所的放 射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审批, 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产,其设计必须经有关 的卫生、公安部门审查同意。竣工后须经有关 部门验收同意,获得许可登记证方可启用。
(四)职业卫生培训和健康监护 1.职业卫生培训。用人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接受 职业卫生培训,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上 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 生培训。 2.职业健康监护。①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 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 善保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当包括劳动者的 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 果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②用人 单位应当组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 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 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
第二节
职业病防治的主要制度
一、前期预防制度 (一)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二)建设项目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 (三)工作场所的基本要求 (四)职业危害项目申报
二、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制度 (一)职业卫生管理 用人单位应当采取下列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① 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 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 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②制定职业病防治计 划和实施方案;③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 度和操作规程;④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 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⑤建立、健全工作场所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⑥建立、健 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三)职业危害告知 1.设置警示标志。 2.劳动合同内容要求。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 劳动合同或者聘用合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 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 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 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 3.设备中文说明书。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 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 并在设备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 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