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第一节动物体对外界信息的获取:单细胞动物通过原生质来感受外界刺激,人和高等动物通过自身特定的感受器来感受外界刺激。
1.动物体对物理信息的获取:1.1皮肤感受器1.1.1类型:有温度感受器(真皮内)、痛感受器(表皮内,特征:呈分支状)、接触感受器(特征:毛发根部,呈分支状)、压力感受器(真皮内特征:环层小体)等。
1.1.2概念:分布于皮肤中、能感受压力、温度、针刺等刺激的神经末梢。
1.1.3功能:接受刺激并能将皮肤接收到的压力、温度、针刺等刺激转换为神经信号(电信号)。
1.1.4分布:通常在手指、唇等敏感部位分布较多。
注意:皮肤中,既能感受物理刺激又能感受化学刺激的感受器是痛觉感受器。
1.2光感受器:1.2.1组成:1.2.1.1眼球:巩膜(最外层):使眼球保持一定的形状脉络膜(中间层) 神经细胞:在前视网膜(最内层):功能:光感受器视细胞(在后)类型:视杆细胞(感受光亮度)视锥细胞(感受光色彩)光是穿过不感光的神经细胞后投射到视细胞上。
1.2.1.2折光系统(无色透明,功能:折光和聚焦的作用):角膜:眼球最前方,眼的聚光装置房水:晶状体和角膜之间,作用是为角膜和晶状体提供营养。
晶状体:类似于凸透镜,具有聚焦作用,人体通过改变晶状体的曲度来调节视物的成像距离玻璃体:位于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1.2.2视觉的形成:光波→视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转变成神经冲动→传入神经(视神经)→脑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注意:像成在视网膜上,视觉形成在脑部视觉中枢)1.2.3 知识延伸瞳孔与光线的强弱有关:光线强瞳孔缩小,光线弱瞳孔扩大。
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是倒置而缩小的实像所观察的物体由远及近时,晶状体曲度由小变大,使物象成立于视网膜上假性近视与晶状体的曲度变化有关:晶状体曲度变大近视与眼球前后径及晶状体曲度有关:眼球前后径变长,晶状体曲度变大。
近视眼戴凹透镜,远视眼戴凸透镜虹膜与人的颜色有关鼓膜1.3声波感受器:1.3.1结构:1.3.1外耳:由耳郭(收集声波)、外耳道(传递声波)组成;1.3.2中耳:由鼓膜、3块听小骨(放大声音)组成;1.3.3内耳:耳蜗----是声音的感受器,将声波转化成神经冲动;前庭器----由3个半规管和前庭组成,是感受身体平衡的器官。
1.3.2听觉的形成:声波→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变成神经冲动→听神经→脑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1.4其他感受器:1.4.1红外线感受器:某些蛇类(蝮蛇、响尾蛇等)的颊窝,能感受周边动物散发出的热能。
1.4.2侧线:鱼类和水生两栖类,能感受水流和定方位等。
2.动物体对化学信息的获取:2.1嗅觉感受器:2.1.1分布:主要分布于鼻腔的嗅黏膜的嗅细胞和昆虫的触角上的嗅毛;2.1.2结构:嗅细胞上有嗅毛,可感受溶解在嗅黏膜表面液体中的有气味的化学分子。
2.2味觉感受器:2.2.1分布:主要分布于口腔的舌上的味细胞,昆虫足的末端和口器上的味觉毛;2.2.2结构:味蕾上的味细胞(感受细胞)顶端有微绒毛,基部与感觉神经连在一起。
(注意舌感受不同味道的部位)掌握导测:1、7、10、12、14、16、25、26、28、29、30、31、32题第二节、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1.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传递:1.1神经元:也叫神经细胞,是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1.1.1结构:细胞体----是神经元的营养和代谢中心,内含细胞核和细胞器,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里;树突----通常短而多分支,是神经元接受信息的部分;有的神经元的树突只有一条且较长;轴突----较长,分支少,是神经元传出信息的部分;注意:树突和轴突合成突起,实质为细胞膜特化的结构细胞体的分布:传入神经元细胞体分布于神经节中,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细胞体位于脑和脊髓的灰质中。
细胞核、细胞体的区分1.1.2类型:传入神经元也叫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也叫运动神经元1.1.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1.2 神经与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指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
神经: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汇聚成束外包结缔组织膜,分为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两种。
注意:神经只分布于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纤维则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内。
神经纤维主要分布于白质中。
传出神经不等同与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不等同与传出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不等同与神经中枢。
1.3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单个神经元内部):1.3.1概念:沿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称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产生基础:膜电位的变化)1.3.2膜电位:静息电位:内负外正;(是由膜内的钾离子和膜外的钠离子维持的)动作电位:内正外负。
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膜外钠离子以被动运输方式进入膜内动作电位转为静息电位:膜内钠离子以主动运输方式到膜外1.3.3传导形式:以生物电的形式传导1.3.4传导特点:双向传导注意: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电位变化的表述:膜内电位的变化膜外电位的变化电位变化电位的测量:膜内;膜外;膜内和膜外神经元中各结构信息传导的过程:树突细胞体轴突1.4突触传导:1.4.1突触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突触类型:由突触后膜决定分为两类,一类突触后膜为树突膜,一类突触后膜为细胞体膜。
注意:突触间隙内液体为组织液。
神经元的表示突触的表示1.4.2传导过程:神经冲动→轴突末端→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殊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兴奋传入下一神经元。
1.4.3传导形式:通过化学物质传递的,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1.4.4传导特点:单向传导(原因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的变化)注意:信号的转变:突触中信号的转变: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突触前膜信号的转变:电信号--化学信号突触后膜信号的转变:化学信号--电信号突触小体中含有大量高尔基体的原因、大量线粒体的原因当兴奋传导下一个神经元时,与受体结合的神经递质很快就被突触间隙的酶降解而失去活性,作用终止。
2.脊髓的调节功能:2.1位置: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端与脑的延髓相连接2.2结构:白质,位于脊髓的外周,由许多集合成束的神经纤维组成;灰质,位于脊髓的中央,是神经细胞体密集的部位,内有许多低级的神经中枢。
2.3功能:(通过实验: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来说明)2.3.1 传导传递神经冲动,由白质中神经纤维担任;2.3.2反射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由灰质担任。
2.4 脊髓反射实验去除头背部的原因:去除脑,排除脑对脊髓的干扰。
0.65%生理盐水:牛蛙的等渗溶液0.5%的盐酸:刺激源环割脚趾皮肤:破坏感受器破坏脊髓:去除神经中枢搔扒反射刺激部位为腹部皮肤。
注意:一个反射活动至少有三类三个神经元参与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五部分组成表述时按顺序。
感受器、效应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的区分方法脑与脊髓信息的联系有神经纤维(传导束)来实现脊髓调节的反射活动特点:反应速度快,受脑控制。
3.脑的高级调节功能----条件反射3.1脑的组成:由大脑、小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组成。
大脑表面有一层灰质,称大脑皮质,上有许多功能区,如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是调节机体生理功能高级神经中枢。
3.2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3.2.1概念:指动物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体内的各种刺激(信息)发生反应,称为反射。
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
3.2.2结构基础: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注意判断)3.2.3反射类型:3.2.3.1非条件反射:生来就具有的先天性反射;人进食时会分泌唾液;3.2.3.2条件反射: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如人看到红灯停止,谈虎色变等。
条件反射是脑的一项高级调节功能,它提高了动物和人适应能力。
注意:非条件刺激、无关刺激、条件刺激的区分及相互关系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是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建立的条件是强化人类条件反射与动物条件反射的区别4.自主神经(植物性神经)对内脏活动的调节4.1概念:自主神经是指支配内脏器官和腺体活动的神经。
4.2调节特点:受脑控制,不受意志支配。
4.3类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关系:拮抗4.4调节过程:交感神经:当人体从事重体力活动或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时占优势瞳孔兴奋、支气管扩张(通气量增大)、心跳加快、刺激肾上腺分泌,抑制唾液腺分泌、抑制肝、胃、胰腺、小肠分泌和大肠蠕动,抑制膀胱收缩副交感神经:当身体处于安静状态或睡眠时占优势瞳孔收缩、支气管收缩、心跳减慢刺激唾液分泌、促进胃、胰腺、小肠分泌和大肠蠕动,促进膀胱收缩生活的不规律或者长期处于不良精神状态导致自主神经之间平衡失调,会出现种种不良症注意:两者调节共同的内脏器官,但作用的结果是相互拮抗。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运动神经(传出神经)肾上腺和肝脏受交感神经支配不受副交感神经支配。
掌握导测:1、2、3、4、6、7、8、9、12、13、17、、19、21、23、24、25、26、29、30、31、33、34、35、36、37、39题阅读教材15页图5-16认真总结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调节内脏活动方面的作用区别第三节、内分泌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1.人体内分泌腺泌调节的枢纽。
下丘脑分泌的激素有促激素释放激素或抑制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前者作用的靶器官为垂体,后者作用的靶器官为集合管和肾小管。
下丘脑对垂体的调控,为神经和内分泌两大类信息之间架起了联系的桥梁。
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有时也提到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有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常见的蛋白质类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属于脂质类(胆固醇)激素。
内分泌失调症、传染病、遗传病内分泌腺与外分泌腺2.激素的调节作用2.1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激素来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激素调节(体液调节)2.2体液调节中,激素本身不为机体提供能量或代谢,仅仅起着“信使”作用,将信息传递给靶器官。
2.3激素传递信息的途径:通过血液传递。
2.4激素作用的特点:特异性(必须与相应受体结合)、高效性2.5不同激素间的作用特点:(以血糖调节为例)(1)协同调节:不同激素对于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彼此协调。
(2)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2.6神经-体液调节:内分泌腺的活动也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如右图,以机体受到寒冷刺激为例)2.7激素的调节机制(如右图):反馈调节(促进作用为正反馈,抑制作用为负反馈)负反馈调节是激素调节的基本方式注意:酶、激素、维生素均属于高效能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