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概述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进行性、反复发作的、全身性的结缔组织疾病,主要侵犯四肢小关节, 早期受累关节疼痛肿胀,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侵蚀性改变及进行性强直(ankylosis)和畸形(deformity),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疾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本病病因不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 自身免疫反应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抗体,尤其是RF-IgG可形成自身免疫复合物,可引起关节滑膜(synovial membrane)及附近组织中的炎性细胞浸润,溶酶体酶的释放,从而导致关节软骨(articular cartilage)、肌腱、韧带及滑膜组织的局部破坏。

而70%~80%的患者血清RF阳性。

2. 感染由于本病有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受累关节肿胀、白细胞增多等炎症性表现,与感染性炎症相似;50%~80%的RA病人是在反复发作的咽炎、慢性扁桃体炎、中耳炎或其它链球菌感染之后,经过2~4周开始发病的;而且应用抗生素治疗及摘除病灶性扁桃体后,对RA的病程和发病率均有良好的影响,故认为感染病灶可能与本病发病有关,可能是引起发病或激发自身免疫反应启动的因素, 也可能是本病的诱因。

3. 遗传因素本病病人HLA-DR4抗原检出率明显升高,在某些家族中发病率也较高,故提示发病与遗传有关。

4、内分泌因素:因为RA多发生于女性,而怀孕期间关节炎症状常减轻,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抑制本病等,故认为内分泌因素和RA似有一定关系。

研究发现RA病人存在皮质醇节律率乱,可能与RA的发病有关。

5、发病诱因:一般说来,各种感染可诱发或加重RA,受凉、潮湿、劳累、精神创伤、营养不良、关节扭伤、跌伤、骨折等,常为本病的诱发因素。

病理RA呈慢性、进行性、侵袭性经过,其基本病理改变是主要累及关节滑膜(以后可波及到articular cartilage、骨组织、关节韧带和肌腱),其次为浆膜、心、肺及眼等结缔组织(connective tissue)的广泛性炎症性疾病。

在急性期,关节滑膜表现为大量渗出和细胞浸润,滑膜下层有小血管扩张,内皮细胞肿胀,细胞间隙增大,间质水肿和中性粒细胞浸润,表现为关节的疼痛、明显肿胀和发热。

在慢性期,synovial membrane增生肥厚,synovial membrane下层大量淋巴细胞呈弥散状分布或聚集成结节状,有新生血管和大量被激活的纤维母样细胞及随后形成的纤维组织,形成许多绒毛样突起, 又称血管翳(pannus),可从关节软骨边缘的滑膜,向软骨面伸展,最后可将软骨完全覆盖,遮断了articular cartilage从滑液摄取营养,同时通过金属蛋白酶对articular cartilage的侵袭、裂解作用,使软骨基质及水分丧失,articular cartilage发生溃疡破坏。

最后软骨表面的肉芽组织纤维化,使上下关节面互相融合,形成纤维性关节强直(Fibrous ankylosis)(图1,图2),最后可进一步发展为骨性强直。

关节附近的骨骼骨质疏松,肌肉和皮肤可萎缩。

最后关节本身、ankylosis或deformity或脱位,出现不同程度的残废。

类风湿结节是本病特征性病变,可见于5%~15%的病人,分布很广,好发于关节伸侧受压部位的皮下组织,也可见于肺。

结节中心为纤维素样坏死组织,周围有上皮样细胞浸润,排列成环状,外被以肉芽组织。

肉芽组织间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在周围神经鞘内和肌肉组织内也可形成小结。

临床表现我国发病率约0.4%,较白种人的1%稍少。

男女比例约为1:3。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多发于20~60岁,45岁左右最常见。

早期关节疼痛、肿胀。

RF突出的临床表现为慢性的、反复发作的、逐渐加重的、对称性的、多发性的关节炎,可累及全身任何滑膜关节,常常以手、腕、足等小关节最先受累,以手的近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常见,逐渐发展为手、腕、膝、肘、踝等多关节炎,但极少侵犯远端指、趾间关节。

跟腱、踝、肩、腕先发病者亦不罕见,病变也可始终局限于单个关节。

本病起病缓慢,多先有几周到几个月的疲倦无力、体重减轻、胃纳不佳、低热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驱症状,发作期。

以后可出现受累关节酸痛,继而急性发作时可有关节的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等局部表现,严重时可有关节肿胀、积液及滑膜肥厚,近端指关节的梭形肿胀是类风湿病人的典型表现。

关节疼痛在早晨、夜里和阴天下雨、寒冷、受冻, 感冒时尤易加重。

病人晨起或停止活动一段时间后,受累关节可出现持续半至数小时的僵硬及活动受限,特别是握拳不紧,起床后经活动或温暖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称为晨僵(morning stiffness),见于95%的病人,是关节的第一个症状,常在关节疼痛前出现。

morning stiffness是反映全身炎症严重程度的一个很好指标,morning stiffness持续时间与关节炎严重性呈正比,可作为疾病活动指标之一。

病人病情多呈慢性经过,反复发作,逐渐加重,加重的程度和速度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晚期关节ankylosis或deformity。

由于病情进一步发展,晚期受累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进行性ankylosis和deformity,并有骨骼肌萎缩,以伸侧肌肉萎缩为主, 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关节ankylosis和deformity的程度与是否得到及时正确的医疗指导、是否注意功能锻炼、病情进展的快慢等因素有关。

关节功能严重障碍时,病人部分或全部丧失生活自理的能力或卧床不起。

手指可呈杵状(近节)改变,继而拇指呈天鹅颈指,掌指关节向尺侧偏斜,甚则呈爪形改变(图2~5);腕关节破坏更为多见,常见强直性功能丧失;肘关节多呈半屈状不能伸直;足趾变形也为多见,踝、膝关节功能受限亦不罕见。

除骨关节受损外,关节附近的肌位、胆鞘、滑囊皆可受侵。

类风湿严重的骨质疏松,常引起骨痛、关节活动受限、自发性骨折等。

关节外表现是RA全身表现的一部分,其病理基础是血管炎。

10%~30%的患者可出现类风湿性皮下结节,多见于肘、指、腕等关节伸侧,约直径0.2cm~3cm大小,血清RF强阳性者皮下类风湿结节更常见。

有时可有其它的结缔组织病损,如心包粘连、血管炎、干燥综合征等。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实验室检查:病人可有轻度贫血及白细胞计数增高,淋巴细胞及血小板增多为活动期的表现。

在病变的活动性及疾病加重时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及血清IgG、IgA、IgM增高。

70%~80%的患者血清RF阳性,其滴度与本病的活动性和严重性成正比。

但RF也可见于其他疾病,应注意鉴别。

也有5%的正常人RF低滴度阳性。

X线检查:在疾病早期近关节处骨质疏松,软组织肿胀,骨质有侵蚀现象。

晚期关节软骨坏死可使关节间隙变狭窄、消失及纤维化,关节半脱位。

关节X线检查分期:I期: 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 关节周围骨质疏松; II期: 关节间隙狭窄; III期: 关节软骨下骨质出现穿凿样破坏性改变,IV期: 关节间隙消失, 纤维性和骨性强直, 关节半脱位。

腕及手关节摄片可见RA典型的放射学改变。

诊断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提出RA的诊断标准,有下述7项中的4项者,可诊断为RA:①晨僵至少持续l小时;②≥3个以上的关节同时肿胀或有积液;③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或腕关节肿胀;④对称性关节肿胀;⑤皮下类风湿结节;⑥血清RF阳性(滴度>1:32);⑦手和腕X线片显示有骨侵蚀狭窄或有明确的骨质疏松。

其中第l~4项必需持续存在6周以上。

关节镜下滑膜活检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一)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①绝大多数为男性发病。

②组织相容性抗原HLA-B27阳性率达90~95%。

③血清RF为阴性,类风湿结节少见。

④首先侵犯骶髂关节,而后沿脊椎向上发展,然后可累积四肢大关节,以髋、膝关节多见,椎间韧带钙化,脊柱X线照片呈典型的竹节状改变。

手、足关节极少受累。

(二)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①多发生于40岁以上患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②多发生于脊柱及下肢负重的大关节如膝、髋关节,受累关节虽疼痛,但无发热等全身症状。

关节疼痛在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

③血沉正常,RF 阴性。

④关节X线:可见到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硬化、边缘性骨赘等增生性变化及囊性变等,无侵蚀性病变。

(三)风湿性关节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年,以急性发热及关节肿痛起病,发病前常有急性扁桃体炎或咽峡炎。

主要侵犯四肢大关节,呈游走性关节炎,一处关节炎症消退,另处关节才起病。

关节炎症消退后不留永久性损害,很少关节畸形。

X 线关节摄片骨质无异常,血清RF阴性,血清抗"O"滴度增高,水杨酸制剂有显著疗效。

(四)痛风性关节炎:早期易于RA相混淆。

痛风多见于男性,好发部位第一跖趾关节。

发作时多急骤起病,数小时内出现红、肿、热、痛、疼痛剧烈时不能触碰。

血清尿酸常在357μmol(6mg/dl)以上,关节腔穿刺或结节活检,可见到针状尿酸结晶。

尿酸结晶沉积于关节附近或皮下,形成痛性结节。

结节逐渐增大,致使局部畸形及骨质破坏。

治疗RA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本病的目的治疗在于:(1)缓解关节肿痛,(2)控制病情活动、防止关节继续破坏,(3)恢复关节功能,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是要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RA应当个体化治疗,应根据疾病的进展程度和药物长期使用带来的效益与副作用,权衡利弊,选用合适的方案。

一般治疗,首先应当适当休息, 在急性期关节制动、恢复期关节加强功能锻炼。

物理疗法可减轻疼痛及肿胀,改善关节功能。

急性发作期以休息为主,加强营养,关节制动。

炎症静止期积极进行功能锻炼, 以预防关节畸形,防止肌肉萎缩。

晚期进行适当的生活指导和训练,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药物治疗目前治疗RA的药物种类很多,我国有学者将其分为4类:一线药物、二线药物、三线药物及生物制剂的免疫治疗, 目前强调早期治疗、联合用药。

一线药物: 包括水杨酸类和其他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作用,缓解炎症反应,减少前列腺素和缓激肽水平而缓解疼痛及肿胀症状。

NSAIDs并不能阻止RA病情的进展。

包括乙酰水杨酸、布洛芬、美洛昔康、萘普生、双氯酚酸等。

二线药物: 包括改变病情药(DMARDs)和细胞毒药物,前者有抗疟药、金制剂、青霉胺、柳氮磺胺吡啶和雷公藤等,后者有甲氨喋呤(MTX)、环磷酰胺、环孢素和硫唑嘌呤等。

这类药物从使用至出现临床疗效所需时间较慢,故又称为慢作用药(SAARDs)。

一般认为此类药物可影响病人的异常免疫功能,从而改变RA病情的进展,近年来都有早期应用此类药物的趋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