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分析
城市天际线
早在20年前,上海便规 划了在金融贸易区建设三 栋标志性建筑。上海中心 为最后一块“拼图”。 本设计的一个 重要方面即是要考 虑新建上海中心的 建筑高度与金茂大 厦、环球金融中心 的形体关系问题。 如何才能使这三者 形成完整而和谐的 关系,设计团队 Gensler经过建立 模型与函数分析, 最 终确定建筑高度为 632, 比环球金融中 心高出140 通过这幢建筑的高 度函数曲线可以看 出, 三者的高度之差 所具有的数列关系 形成一条平缓上升 的曲线,不仅产生了 视觉上的和谐效果, 同时也象征着踏实 进步、不断追求卓 越的精神
SHANGHAI TOWER 上海中心大厦
High-rise building design principle
高层建筑设 高层建筑标准层空间构成与设计
三. 高层建筑结构选型与概念设计
四. 高层建筑防火技术与设计 五. 设备与建筑设计 六. 造型与立面设计
空调设备 电力设备 逃生区域 电梯设备 维修保养设备
Zone3
Zone2
裙房/商业
地下室
Zone1
裙房平面
标准层形态
造型设计对节能的影响:
同等面积的不同形状平面 围合的建筑物的表面积变 化。 这种圆润三角形的结构, 在照顾造型的前提下,极 大的减少了建筑物的表面 积,从而减少了与外界的 能量交换和能量损失,是 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
C单元
客房单元设计
D单元
E单元
F单元
卧室 客厅 洗手间 卫生间
服务用房设计
服务用房设置于核心筒中位置隐蔽,且服务的辐射范围变大,可 以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
服务用房设计
服务用房设置于核心筒一端以及中部
客房交通分析
货运电梯 疏散楼梯 消防电梯 客运电梯
核心体设计
Zone2
Zone5
卫生间 设备间 消防电梯 本区客运电梯 封闭楼梯
02
区位分析
周围环境分析
浦东新区拥有包括浦东国际机场、浦东国际信息港、浦东国际深水港、·磁悬浮列车和轨道交通 等大型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能够充分满足商务需求。开发开放10多年来,浦东新区城市综合功 能迅速提升。以四个国家级开发区为主要载体,深入推进功能开发,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集聚了包 括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在内的360家中外资金融机构,证券、期货、产权等要素市场的集聚辐 射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增强。
设计理念
建筑的造型为盘旋上升 的形态, 其最初构想来源哲 学 “发展的螺旋式”这 一逻辑概念。 小至原子、分子, 大至 宇宙, 都以螺旋上升的方式 发展变化, 体现了设计者试 图表达的具有哲学思辨的世 界观。 这种“螺旋式曲线”包 涵了一切事物的变化规律, 是事物经过自身发展, 经过 曲折的过程由低级阶段向高 级阶段回复性前进的过程在 此理念的基础上, 建筑的形 态与中华文化中象征宇宙螺 旋塔的造型相结合, 象征着 中国与世界、空间和时间的 联系, 始终以开放自由的心 态面对世界的变化与发展同 时也表达了中国未来发展的 信心。
摩天大楼比照
上海中心以其柔和、旋转的优雅造型,屹立于全球摩天大楼殿堂
技术与荣誉
中国第一高楼 上海新地标
我国安装最高的能源中心
中国绿色建筑体系认证
世界最高绿色建筑
美国LEED绿色建筑体系认证
软土基上建造的85万吨单体 幕墙设计、安装难度世界之最
世界最大体积民用建筑底板浇筑 ……
未来展望
建成后的上海中心,将与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共同构成一个品字型的超高层摩天大楼组 群, 以其独一无二的形态屹立于黄浦江畔,集中体现了城市发展的高度和速度。 金茂大厦 —— 过去 环球金融中心 —— 现在 上海中心 —— 未来
01
项目概况
一
项目概况
上海中心大厦 Shanghai Tower
项目选址
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区Z3-1 地块,基地邻近有上海金茂大 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多幢 超高层建筑 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将“上海中心”设计成为满足 公众审美层面与专业审美层面 的标志性、地标性建筑,成为 建筑、人、城市和谐共生的领 袖之作
空间重组的多样性与灵 活性:办公单元按功能关
系和工作流线进行分组,组 与组之间采用家具加以分隔, 联系方便 层高: 5300mm
2.柱网
使用巨型柱
共享空间设计
餐饮
前台 艺术 展厅 健身
便 利 店
多功 能厅
商务休闲层中庭功能排布
中庭挑空近70米形成空间渗透,且休息空间设 置于靠近建筑外壳的部分,可以直接采光通风, 拥有良好的视野和景观。
核心体设计
Zone6 货梯
Zone7
卫生间 设备间 消防电梯 本区客运电梯 封闭楼梯
核心体设计
服务间
Zone8
Zone9
卫生间 设备间 消防电梯 本区客运电梯
核心体设计
Zone10
封闭楼梯 消防电梯 客运电梯
电梯设计
电梯系统
电梯设计
Zone9
Zone8
Zone7
Zone6
Zone5
Zone4
其标准层虽保持相同的形态,但由于旋转而上并且逐渐缩小的形体,其面积逐渐 缩小变化: 第七层:4553.3m² 一百十七层:2070.7m² 中间大部分3000m²左右为面积有效率最大
办公部分标准层布局
ZONE2~ZONE5
开放型办公空间
进深尺度较大、空 间大、空间布局灵 活可变 办公单元按功能关 系和工作流线进行 分组,组与组之间 采用家具加以分隔, 联系方便 采光、通风效果较 好 但大空间声音及视 线干扰较大 适用于需要大型集 体办公的高层建 筑——高级职员可 安排在小房间或隔 间内,小型会议、 接待室等用房可靠 一边或集中布置在 核心筒周围
标准层形态对比
典型标准层
壳体部分
用于办公、居住、 娱乐、休息(如 客房)等人们日 常使用的部分。
核体部分
通常将辅助用房 集中布置,竖向 对齐贯通,并与 相应的结构形式 结合形成坚强的 “核心”,用以 抵抗巨大的风和 地震侧移。
标准层核体布局模式
集中式布局
将“核体”部分 集中起来,在标 准层中独立成区 布置。 标准层有良好的 采光、交通流线 以及和工作和居 住等功能相适应 的空间划分(避 相对于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 的近似正方形的平面布局,这 免相互干扰)。 样的布局少了视线和光线死角,不仅可以让办公人员能在更多
设计理念与技术
上海中心的设计突出了高层 建筑的一个理念, 即 “垂直城币”的概念这 一理念来源于该项目的设计 公司Gensler所的理解的” 现代中国开拓进取的精神 和人类拥抱传统、重新审视 自我的梦想和抱负”。大 厦设计运用创新的外层材料 和中庭解决方案是对传 统层叠式功能结构理念的挑 战, 以期将高质量的城市 生活概念引入高层建筑, 手 造一座立体城市上海中心的 设计强调建筑竹为场所对未 来生活的预测和引导美国建 筑师亨利·库白曾提出“市 民摩天楼”的概念, 他认为 一种面向城市开放的、而非 以统治性的姿态参‘到城干 中的介入方式, 是未来高层 建筑应有的品质。
18 层 6层
Zone1
每隔14层有一层避难层
其它部分设计---避难层
设备间
避难间
三小时防火墙
避难层与设备层相结合的形式
结构转换层
板式转换层
03
高层建筑结构选型与概念设计
三
高层建筑结构选型与概念设计
伸臂桁架
结构造型设计分析 建筑的主要承重体系从内至外可分为三重结构 一一核心筒、筒外巨柱和悬臂梁三者形成稳定 的体系。双层外表皮系统的荷载则通过连系杆件 附加在主体结构上建筑的基本平面形式为圆形, 由 对称均衡的体系包括组合巨柱、核心筒、带型析 架与钢制悬臂析架实现主要的结构功能而由三角 形平面的扭转而形成的建筑造型主要依靠最外层 的幕墙来实现外层的玻璃幕墙以钢制联系杆件与 建筑主体连结, 内外幕墙中间的空腔形成共享空间, 向内部开放。
59层
Zone4
45层
Zone3
31层
Zone2
19层 7层 B5~B1层
Zone1
B5~B1每层均有设备间 层高: 3400mm~6000mm
其它部分设计---避难层
114层 100层
Zone9
Zone8
Zone7
85层
Zone6
72层
Zone5
58层
Zone4
44层
Zone3
30层
Zone2
level6
Zone3
Zone2 Zone1
电梯服务方式:分区服务
电梯设计
Zone9
Zone8
Zone7
Zone6
Zone5
Zone4
Zone3
Zone2 Zone1
上海中心配备3台世界最快18m/s的升降电梯,仅一 分钟就可以从底层抵达632米高的顶部
电梯设计
电梯设计
电梯设计
转换层设计
Level 18
酒店部分标准层布局
ZONE5~ZONE7
客房标准层面积
1950~2400 共有十八间客房
平面形式与尺度
点型 交通走道围绕 中央核心 筒式布置,有效率高,空 间浪费少,但方向性略差。
Zone6~8--酒店区典型平面布置
客房单元设计
用巨 型柱 作为 卧室 与客 厅的 分隔
A单元
B单元
将卫 生间 与浴 室分 开设
Level 19
Zone2~Zone3 Zone2区电梯部分通 过转换机房转换成为 Zone3电梯
Level 20
Level 21
Zone3~Zone4 时由znoe3电梯转换为Zone4电梯
电梯设计
双层电梯
建成后的上海中心大厦日常容纳人员会在1万至2万,为解决超高层建筑 的垂直交通压力,共配备了149台电梯,垂直运输的就达到108台。在客流量 较大的办公区域,上下两层轿厢的“双层电梯”将大显身手,提高运送效率。 为了保障楼内人员在发生险情时快速疏散,大厦分为9个区间,每个区间的 底层都设为专用避难层,可乘坐独立的消防电梯迅速抵达大楼底层。这些消 防电梯将使用防火电缆、专用电源,轿厢也是防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