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标准

《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标准

《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施工测量放线在工程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服务于建筑工程建设的每一个阶段,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始终。

建筑用地的选择,道路管线位置的确定等,都要利用测量所提供的资料和图纸进行规划设计;施工阶段则需要通过测量工作来衔接,以配合各项工序的施工;竣工后的竣工测量,可为工程的验收、日后的扩建和维修管理提供资料;而在工程管理阶段,须对建筑物进行变形观测,以确保工程的安全使用。

建筑工程测量的精度和速度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其地位举足轻重。

在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训练,而且还要注意将建筑工程领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纳入课程教学。

同时,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进取精神的培养。

因此,《土木工程测量》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历经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土木工程测量》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的专业课程,凡是有工程建设的地方就需要工程施工测量,它在整个工程建设中起着先导性的作用。

《土木工程测量》主要讲述了测量仪器中水准仪、经纬仪及钢尺的构造和基本操作,主要讲述了测量仪器中水准仪、经纬仪等仪器的构造和基本操作技能,讲述了建筑物的定位及楼层放线的基本方法、操作程序以及建筑物的变形观测、竣工测量的基本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仪器的构造及操作方法,会计算测定和测设建筑物时所需的测设数据,能正确处理测量建筑物时遇到的一般问题,为毕业后从事建筑工程的施工放线工作打好基础。

《土木工程测量》在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本课程改革立足于素质教育,从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特点、任务出发,以建筑施工放线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来确立本课程的主要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测量仪器的应用能力和建筑施工放线的职业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现代建筑工程测量仪器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基本仪器操作和施工放线的技能。

注重培养学生在施工放线中的职业能力,同时为学生就业和学习其他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打下基础。

并注重渗透素质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和敬业精神。

2、本课程内容以学习项目为基本教学单元,将仪器原理与构造及内业计算作为组织学生课程学习的主要线索,通过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设计与施工、测定与测设等方面的相互关系,让学生掌握现代建筑行业进行施工放线所需的仪器构造、测量原理和操作技能,使学生逐步客观地认识到本课程的学习对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

3、本课程还强调学生对本学科所蕴含的应用技术的操作方法、测量方法以及构造知识学习方法等的探究,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4、本课程明确了课程评价的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评价;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注重学生的创造意识及合作精神,强调了案例分析、课后作业等在考查学生学习效果中的作用。

通过课程实习训练,最终使学生初步具备操作仪器、掌握建筑物放线的专业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及毕业设计提供必备条件。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总目标出发,对施工放线基本理论的讲授以应用为目的,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注重反映测量仪器构造和施工放线操作技能。

以“快速适应测量员岗位”为导向、“以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解决施工放线实际问题”为目标,坚持以“团队合作、吃苦耐劳的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以“测量职业技能训练”为重点,以“教、学、做一体”为特色,以“工学结合”为途径的教学理念,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工程项目”构建课程体系,以“任务驱动”引导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实现课程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运用真正的“零距离”。

在实践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严谨态度和热爱专业、积极进取的职业情感。

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能力培养,突出学生主体本课程面向土木工程专业全体学生,注重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注重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形成正确的技术观和职业观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动手的能力,以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和扩展视野为基本目标。

2、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引导学生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向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独立思考的习惯,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解决专业问题的综合能力等方面。

以激发兴趣、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提高素质为根本任务。

3、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拓展学习渠道积极调动图书馆、音像、互联网等各类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能力培养,了解测量仪器中水准仪、经纬仪及钢尺的构造和基本操作,掌握测定和测设建筑物时所需的测设数据的计算和测量方法,能正确处理测量建筑物时遇到的一般问题,灵活应用测设方法与技巧。

以强化能力、丰富形式、健全方法和拓展渠道为重要方法。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培养工程测量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教学重点。

为保证教学内容与现场应用相一致,在课程设计时注重施工现场调研,重视与建筑企业合作,充分发挥兼职教师、企业专家的作用,使得学生“所学既所用”,提高学生就业岗位适应能力。

1、基于职业能力,确定课程目标针对建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确定本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通过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专家讨论总结出的“测量员”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培养学生掌握建筑工程定位放线等基本技能。

专业教师广泛地走访调研建筑施工企业,主要是石家庄建工集团、石家庄三建建业集团、河北省四建筑安装公司等大型施工企业,了解学生在工程测量方面的主要就业岗位、典型工作过程与具体工作任务。

校企共同探讨、修订学生就业岗位、工作过程与工作任务,并以测量工作过程为导向,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构建教学单元和学习项目的框架。

2、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改革,改变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以实际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技能要求为依据,按学习项目设计教学项目,选取和整合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一门应用学科,国家的规范、标准在不断地修订完善,课堂教学应紧跟行业发展现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入行业新标准、新技术、工作规范和实际工程案例,使得学生“所学既所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

3、明确主线,使内容更充实,层次更清晰本《标准》在设计过程中,以训练和提高学生综合技能为主线来划分课程体系和内容。

因此,本《标准》划分了“测量的基本知识”、“地形图测定”、“建筑物测设”三个教学主题模块。

上述三个教学主题模块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教学主题模块既各有侧重又紧密相关,既循序渐进又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模块化课程结构。

4、增加技能训练,重实践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应贯穿授课的全过程,在课堂与实训基地一体化的学习场所,采用任务驱动、行动导向实施教学,营造真实的工作氛围,实现现场教学、边讲边练,“教学做”融为一体,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和开放性。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专业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在相关主题模块的教学中利用案例教学法来创设学习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体验本课程与工程实际的紧密联系。

5、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包括:实际工程的施工图纸;常用国家/行业规范、标准、工具书、各种相关标准图集、技术文件范本等技术资料;教学案例图片与PPT课件等教学参考资料。

课堂教学应多采用模型、实物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6、建立一套以能力考核为核心、以过程考核为重点的学习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校内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强化课程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作用,更真实地反映课程的能力目标和教学质量效果。

7、课程设计原则(1)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原则。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原则。

(3)学思结合,能力本位原则。

(4)知行统一,理实一体原则。

(5)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原则。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中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和学习其他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打下基础。

学习过程中,还要注重素质教育和职业情感,逐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及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实现“精施工、懂设计、能管理、通经济”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子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识目标:(1)了解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仪器的构造。

(2)了解测量原理、方法(3)掌握工程项目中测量方法的应用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具有独立操作各种测量仪器的能力,独立编制测量方案;同时具备评价测量成果的能力,满足施工员、测量员等岗位工作要求。

2、技能目标:(1)能够独立操作各种测量仪器。

(2)能够分析测量成果。

(3)能独立编制测量方案。

通过对能力的培养,学生可根据外业工作进行内业工作的分析计算,并能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在建筑工程中遇到的测量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启发式教学。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课堂教学应多采用模型、实物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实践性教学环节应贯穿授课的全过程。

在教学计划中,除完成以基本知识与原理为主的课堂教学外,还安排了课程作业和专门的课间实训课和测量实习。

工学结合,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到建筑施工工地进行现场教学,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本课程是一门应用科学,课堂教学应及时反映学科的新技术、新工艺,一定要紧跟规范的修订,适时更新教学内容。

4、为实现本课程目标,应实行校企合作,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现场参观、企业实训、专家讲座等纳入课程教学计划,形成一种与企业及行业发展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体系。

5、注重学生的自身发展与行业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