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战略与发展道路
2.不平衡增长战略
兰格纳·诺克斯和保罗·罗森斯坦-罗丹等主张平衡增长。他们认为,如 果各国想成功地获得持续增长,就只能同时而且全面地发展各种工业。这 种理论也被称为“大推进”理论。 主张不平衡增长的经济学家如艾伯特·赫尔希曼认为,没有既定的发 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应该而且必须集中精力发展为数不多的 工业化关键部门。 我国实行的是不平衡增长战略:重重工业,轻轻工业和农业。 1952~1983年,农、轻、重基本建设投资构成:15.7:10.1:74.2。 1952~1979年期间,重工业的增长率超过了13%,轻工业为9%。在 “一五”时期,重工业增长率高达18%。
//提纲
一、工业化理论问题 二、西方工业化道路
三、中国工业化历程
四、中西工业化比较及借鉴意义
工业的概念
传动系统
机器大工业的四大系 统
动力系统
加工系统
加工对象
操作系统 (控制系统)
工业生产:
用机器代表手工对加工对象进行加 工,获得人们所需要的产品。
工业: 是以机器和机器体系为劳动手段,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 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典型工业化道路对应的阶段:
后工业 化社会 轻工业为主 重化工业为主 加工组装 工业为主 (技术密集型) 服务业 为主
农业国
(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
工业化 起步阶段
重化工业化 阶段
高加工度化 阶段
服务化 阶段
两次现代化
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时代向 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 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 刻变化。第一次现代化的特点是 工业化、城市化、福利化、民主 化、世俗化等。其评价指标共10 个,包括人均GNP、农业增加 值比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农 业劳动力比重、城市人口比例、 医疗服务、婴儿存活率、预期寿 命、成人识字率、大学普及率。 •第二次现代化是指从工业时 代向知识时代、 工业经济 向 知识经济、 工业社会 向 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 识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 变化,其特点是特点、网络 化、全球化、创新化、个性 化、生态化、信息化等。典 型特征是 , 其评价包括知识创新、知识 传播、 生活质量、经济质量 4大类 指标、16个具体指标 ,还有 工业增加值比重、物 质 产业增加值比重、工业劳 动力比重、物质产业劳动力 比重等4个信号指标。
• 这些国家的崛起总是和殖民掠夺及列强为 分割殖民地进行战争相联系的。把第二次 世界大战结束前的世界工业化进程,称之 为第一轮世界工业化进程,或称之为传统 工业化道路。
西方工业化道路类型
• 四:前苏联。 • 特点:其特点:1、注意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他国 技术,并结合本国需要加强研发。2、优先发展重 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人民生活得不到应有的 改善和提高。3、追求高指标,经济发展大起大落 。4、忽视军事工业技术向民品转移。由于国际环 境的影响,前苏联重视军事技术的研发,不少方面 是世界先进水平,震慑了西方。但它的民品技术很 多是落后的。5、没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工业品与 农产品剪刀差严重,忽视农民利益。6、资源浪费 严重。无论是在资源开采阶段,还是在工业加工过 程中,不注意节约利用资源,既造成浪费,也污染 环境。
• 工业发展均遵循从轻工业阶段到重化工业 阶段,直到完成工业化阶段的发展路线。
• 工业化水平距先进水平的差距越大,政府 的干预强度越大。 • 重视教育和技术创新。 • 工业化进程与市场化密不可分。
三、中国工业化历程
四个现代化
0 工业现代化 1 0 3 0 2
国防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
0 4
科学技术现代化
改革前我国传统工业化战略的特点
1.重速度、轻效益
1952~1979年期间,工业总产值平均实际增长率为11%。 在1957~1979期间,即使先后经历了苏联取消援助、大跃进、文化
大革命等重大事件,工业增长率平均每年仍然达到近10%。
追求工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巨大的投资。1957~1979年,平均有 25~30%的国内生产总值用于投资,其中工业投资占一半以上;在工业 投资中,重工业占85%以上。也就是说,我国单是工业投资一项就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14~17%,差不多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总投资率( 18% )。 结果,1979年工业固定资产总额比1957年增加了11倍。但是,经济 效益却不断下降。
物质形态转换 生 产 工 具 生 产 对 投 入 象
自 然 生 长 过 程
生 产 者
生 产 对 产 象 品
消 费
图1 农业生产过程 物质形态转换 生 产 工 具 生 产 对 投 入 象 生 产 对 产 象 品
生 产 者
消 费
图2 一般工业生产过程
第一,工业生产过程是一个投入人力、机器设备、工具、 信息、能源、原材料等要素,最终产出工业产品及工业废弃 物的投入产出过程。 第二,工业生产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由人与机器设 备共同组合成的系统来完成的。 第三,现代工业生产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在现代 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生产是以企业为基本组织单位的,包 括许多具有复杂交互作用的子系统,如产品开发、生产控制 、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 第四,工业生产的投入产出过程不仅仅是企业内部分工协 作的多工序生产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分工协作生产过程,具 有“迂回生产”的特征。
——经济结构不够合理,服务业比重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社会、资源、环境问题,如贫富差距愈趋扩大,资 源压力日益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等。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 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 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加快科技进步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把经 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特别要 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工业化在高 起点上迅速发展。 ——经济效益好,就是要注重产品质量和适应市场变化,提高资金投入产 出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 ——资源消耗低,就是要大力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占用 与消耗。 ——环境污染少,就是要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文明生产方式,发展绿色产 业、环保产业,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使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相协调。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利用我国劳动 力成本低廉的条件,提高经济竞争力,并妥善处理好工业化过程中提高生产率与 扩大就业的关系,不断增加就业。
(1)无论是“工业化”或“现 代化”,最主要的本质特 征就是从手工劳动转变为 机器(或其后的电脑等现代 生产工具)操作,这就是技 术创新或技术革命。 (2)伴随而来的或同时发生 的就是各级生产组织的变 革和各层次经济结构的调 整和变动,我们可以称之 为组织创新或制度创新 (3)作为结果,则是从以手 工劳动为主的小生产转变 为以机器或其它现代生产 工具为主的社会化生产。
1979
81.0
19.0
—
—
—
1949-1978年的中国工业化
计划经济体制
经济理论指导 优先发展 重工业战略 资本原始积累 (集中所有资源)
苏联经验借鉴
工农产品 价格剪刀差 低价格 低收入
国家安全需要
发展道路与 比较优势不匹配
不可持续
1978年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特点
1.为了建立起适合国情的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从片面突出发展 重工业,转向重视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 2.为了解决农村的贫困和农民的就业问题,发展重点从以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 布局,转向工业生产力在城乡之间的合理布局,鼓励农民发展乡镇企业和乡村工业。
• 经历了漫长的工业发展过程,是市场化 发展 模式的典型,其工业化发展过程的主要特点是:一 是工业化过程历经轻工业阶段、重化工业阶段。二 是主要实行经济自由主义也曾采取过贸易保护措施 。三是重视教育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
西方工业化道路类型
西方工业化道路类型
• 三:晚期工业化,以日本为代表。 • 特点:一是大量引进欧美先进技术。日本用20年 时间,掌握了全世界用了半个世纪研发的科技成 果,同时,世界科技突飞猛进,极大地提高了社 会生产力,为日本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提供了技术 支持。二是注重环境保护。把推进工业化和加 强 环境保护统一起来,注意治理污染,同时,注意 节约利用资源。三是注意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性 ,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优惠条件。四是经济 效益好。由于注意采用先进技术和加强企业管理 ,这些国家和地区不仅加速了工业化进程,而且 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工业化基本实现时间 19世纪70年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 20世纪60~70年代 20世纪60年代
资料来源:史东辉,《后起国工业化引论-关于工业化史与工业化理论的一种考察》,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西方工业化道路类型
• 世界工业化道路的四个类型: • 第一种类型,早期工业化,以英国为代表。 • 时间:从18世纪60年代起,大约用了100多年时间 。
衡量工业化的指标
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 的比重 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 人数的比重
工业自身的物质技术 装备水平
指标
农业的工业化水平
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 中的比重
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水平
一是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15%以下; 二是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
三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60%以上。
3.为了调整单一的公有制结构,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工业经济。
4.为了增强公有制企业的内在活力和动力,对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不断深化改革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明晰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为了走出一条“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得到较多实惠 的路子”,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到强调速度与效益相结合。 6.为了加速工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 济,从封闭型工业再生产,转到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