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想的涵义与特征?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既追求眼前的生产生活目标,渴望满足眼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憧憬未来的生产生活目标,期盼满足更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对现状永不满足、对未来不懈追求,是理想形成的动力源泉。
在一定意义上讲,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1)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它必定带着特定时代的烙印,在阶级社会中,还必定带着特定阶级的烙印。
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性质和人们所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不同,所处的阶级关系与阶级地位不同。
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的深度与广度不同,所形成的理想也不同。
(2)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理想在现实中产生,但它不是对现实的简单描绘,而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未来的现实,是人们的要求和期望的集中表达,他激励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一步步地为实现理想目标而奋斗。
理想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因而对人们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理想是多方面的和多类型的从不同角度审视,可以把理想划分为许多类型:从理想性质和层次上划分,理想有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等;从理想的时序上划分,理想有长远理想和社会理想等;从理想的对象上划分,理想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等……(4)理想既有现实性而且具有预见性一方面,理想是人们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同时他又超越了今天的实践;另一方面,理想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才能实现,同时它又指明了进一步实践的方向。
实践产生理想、理想指引实践,理想与实践相互作用、不断循环上升的过程中,推动着人们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在奋斗中追求、在追求中奋斗。
2、信仰的实质内容是什么?怎样理解?3、如何看待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在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集中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来谋求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
(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爱国主义精神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
在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中国人民从未有丝毫犹豫和退让。
(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辉煌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曾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且远播海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的世纪,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最到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港澳台以及广大海外同胞,激发爱我中华、建我中华、强我中华的爱国热情。
(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爱国主义体现了每一个中华儿女对祖国的责任,这种责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每个人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伟大的人生目标往往产生于祖国的深厚的爱一个人对祖国爱的越深,历史责任感就越强烈,人生目标越明确,人生信念就越坚定。
4、爱国主义的内涵和优良传统有哪些?(一)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乡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的统一。
它是调节个人和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
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国家是小家的寄托,更是个人的寄托。
爱国是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或义务。
履行爱国的责任或义务,是对祖国母亲的报答。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祖国的河山在人们的心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祖国的山山水水滋养哺育着她的子子孙孙。
祖国的大好河山,不只是自然风光,而且是主权、财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基本载体。
因此每一个爱国者都会把“保我国土”、爱我家乡”、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对自己骨肉同胞的爱,反映的是对整个民族利益共同体的自觉认同。
爱自己的同胞就是爱人民群众。
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浅程度,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组要是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仅仅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
(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基础。
(4)爱自己的国家爱祖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祖国的大好河山,自己的骨肉同胞,民族的灿烂文化,是同国家相联系的。
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是同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紧密联系起来的。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都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中华民族历史上许许多多的爱国故事,感人肺腑,流播四海,代代传颂。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心忧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
自觉地把个人前途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把爱国思想付诸行动。
(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体。
民族团结和睦,始终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与神圣职责。
在中国历史上,尽管发生过民族之间的战争,也出现过分裂和内乱,但是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始终是人心所向,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4)同仇敌忾,抵抗外侮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自由,但决不容忍外来的侵略和压迫。
面对外来侵略,各族人民总是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奋起反抗。
6、人生目的的作用?答: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一方面,人生目的规定了人生活动的大方向,对人们所从事的具体活动起着定向作用。
另一方面,人生目的又是人生行为的动力源泉。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不同的人生目的会使人采取不同的人生态度。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7、人生观及其内容。
答: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
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
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
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
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
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
8、大学生如何创造积极的人生价值?答: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成就什么样的人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坚决摒弃错误的人生观,选择并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使我们的人生走向正轨。
其次,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人生的意义,需要从人生价值的角度进行审视和评价。
只有找到了自己对生活意义的正确答案,才会自觉地朝着选定的目标努力,以全部的情感、意志、信念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正确对待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结合起来,在为社会服务中实现个人利益,又以个人的发展和完善去促进社会的发展。
第三,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主要就是要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
大学生应自觉地以各种科学方法调适心理、保持心理健康,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坚持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的原则,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社会中正确认识人体与社会的统一关系,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正确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此,才能为建设和谐文化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9、道德的相关概念。
答:1.起源: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
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劳动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2、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道德必然带有阶级属性,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也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3.功能:道德的主要功能是指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认识功能,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调节功能,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4.社会作用: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是一种精神力量,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要影响。
其次,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10、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核心与原则?答: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进步的双重效应?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
但也要看到,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如趋利性,自发性等也会反映到道德生活中来,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现象,这些因素都会干扰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12.集体主义包括以下内容:(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和谐统一,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特点,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关系的本质特点。
对于个人利益来说,集体利益并不是虚幻的、绝对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利益实体,而是既统辖个人利益,又不与个人利益相对立,并最大限度地代表个人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一方面,集体的利益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具体个人利益。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个人利益,就无法充分调动每个劳动者的个人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国家、集体利益就无法保证和实现。
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也离不开集体利益。
中国各行各业劳动者的个人利益的实现和提高,在根本上依赖于国家的集体经济和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离开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所谓集体利益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一定劳动者组成的利益集合体在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诸方面利益的总和。
而个人利益则是指个人的一切正当需求的总和。
它首先是指个人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包括个人政治权利、精神文化需要等因素。
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集体利益并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每个集体成员利益的有机结合。
集体利益代表了每个集体成员的长远的、根本的和全局的利益,是实现个人利益的前提和保障,这就决定了集体利益必然高于个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