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教学管理追求教研实效
——新课改经验交流材料
平川二小陈耀先
在新课程实施的这几年,我校始终贯彻教育新理念,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全体教师积极转变观念,以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使命感投入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的行列中。
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在实施新课程的道路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一些微薄的收获,今天,借此机会,把我校近年来实施新课改的点滴做法给各位领导汇报,与各位同仁交流。
一、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学方式的改变,过去教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一味地传授科学知识,在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学习。
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创设良好的情境和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师与学生一起观察、实验、研究,并及时地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帮助,引领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指导学生自行得出结论。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已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
教学设计已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教学目的已由“完成教学任务”转向“促进学生发展”。
所有这些最终带来的最大变化将是学生的充分发展。
二、课改理念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身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常常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既要贯彻新课程理念,又要提高教学成绩。
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
1、在贯彻新课程理念中,与提高教学成绩并不矛盾。
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教学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提高教学成绩,最终为了考试成绩。
由于传统教学只强调提高学生教学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结果出现高分低能的“状元”。
因而传统教学最终被素质教育所取代。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并不否认提高教学成绩的重要性,但是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教育的整体效应,强调提高教学成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2、以学生为主体,加强针对性的训练,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根据素质教育理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一个互动的过程,也是学生作为“主体”接受知识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常犯的一个错误是自以为自己讲解得很明白,学生一定能听明白。
但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学生接受教师的同样的知识也会出现不同的接受效果。
更何况教学中还有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
教师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学生对自己传授的知识理解的程度呢?通过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