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你怎样写游记

教你怎样写游记

教你怎样写游记重点是“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思想感情”。

写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其一,观之有序,言之有序。

写参观游览一类的文章,必须有一定的空间顺序,而这种顺序又往往和作者观察的顺序一致起来,因此,只有观之有序,才能言之有序。

我们可以大致掌握以下常见的顺序:<1>以游踪为序。

游览的顺序就是文章的顺序。

<2>以方位变化为序。

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左到右,由右到左;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由里到外,由外到里;先中间后四周,先四周后中间地观察,按照观察的顺序布局全篇文章。

<3>以景物的类别为序。

我们参观游览一个地方,在大范围内又有各种不同类别的景物。

例如:到了郊外,可以先看田野,再看山峦,最后看河流;到了荒原,可以先看天空,再看原野,最后看牛羊……其二,抓住特点,描写具体。

参观游览一个地方,所见所闻很多,如果什么都想写,就什么也写不好。

只有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点,才能写得准确、生动、具体、形象。

那么,抓住景物哪些特点呢?<1>色彩特点。

景物的颜色是千变万化的,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颜色,即使是同一种景物,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位置,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2>形态特点。

景物的不同形状和姿态,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精神、气质。

例:白杨直立挺拔,表现出坚强不屈的精神;柳树轻柔,婀娜多姿,表现出它柔韧的性格;松树迎寒风挺立,战霜雪苍绿,表现出倔强的品格;老槐树像撑开的大绿伞,在炎热的酷夏安抚着大汗淋漓的人们,表现出它温和的天性……可见,抓住景物形态特点,既可表现形,又可体现神。

<3>动静特点。

一切景物都处于自然之中,有时处于静态,有时处于动态,有时处于静动变化之中。

因此,我们要抓住景物的动静写出景物的特点。

其三,寄情于景,主题鲜明。

景物本身无情,但是,人是有感情的。

同学们,当你怀着愉快的心情去游玩时,你会觉得天比平时蓝,花比平日红,草比平日绿。

一阵风吹过,小树在风中摇摆,你会觉得它在向你招手。

小鸟从身边飞过,你会觉得它在为你唱歌,向你问好。

然而,当你挨了批评,考试成绩不理想时,走在回家的路上,眼前的景物就会截然不同了。

游览中,无论由情及景,还是由景触情,都离不开情感的表达。

只有把情感融注到字里行间,才会表达出鲜明的主题,也才会打动读者。

在行文中,我们只有把心捧给读者,才会吐真情,有真意。

情真文才美,只有情真,才能给读者美的享受。

游记是以作者真实的旅游见闻和感受为题材的一种记游性散文。

它是以大自然作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描绘风光,描写景物,表现出自然的美和生命,使读者随着作品所展示的山水画卷,神游千山万壑,领略奇丽风物,观赏名胜古迹,见识鸟兽虫鱼,瞻仰建筑风貌,宛如身临其境。

怎样写好游记呢?一、要抓住景物特点。

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总是处于变化之中,进入我们眼界的景物也不例外。

同是风景胜地,无锡以湖山见长,壮观开阔;苏州以园林著称,幽雅恬静;庐山以瀑布取胜,优美如画。

即使我们熟见的景物,在不同时令不同地点,它们的状貌也会有所不同。

有位同学观察颇细,他认为东海看日出可称为“浮出”,在城外小丘看日出可称为“闪出”,在泰山顶上看日出则应称为“跃出”。

翻阅古今传世游记,其成功无不与写准了景物的特点有关。

因而我们观景,要把握景物与众不同的特殊性。

唯其如此,笔下的景才会有个性,才会“活”起来。

二、要运用多种手法。

游记属文学作品,写作时要运用多种手法:1、写景与抒情结合。

游记写景,总是寄托着作者自己的喜怒哀乐,山是作者眼中的山,水是作者心中的水,山山水水通过感情的漂染,就带上了作者鲜明的个性色彩。

因此,在再现自然物象时,或情随景生,或移情入景,或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都应灌注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见识和爱憎,使自然景物成为有情之物,成为抒情言志的艺术形象。

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写清幽冷寂的环境,正是当时作者不幸遭遇下郁闷心情的曲折反映。

姚鼐的《登泰山记》写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雄浑的景象,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

2、叙事与寓意结合。

游记中的叙事不能只停留在事件上,若能在所叙之事中寓含某种真理,则能提高其品位,如苏轼的《石钟山记》在记叙了作者亲自考察石钟山得名经过后,得出一个真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说明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其意义大大超越了游石钟山本身,显出深刻的文旨。

3、现实与历史结合。

无论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只是无限绵延的历史长河中一瞬,眼前的景致常使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若能在游记中把现实与历史结合起来,则能增强作品的历史纵深感,扩大其思想内涵。

此外还可有机插入诗词典故、民俗风情、传说歌谣等以增加游记的知识性、情趣性。

三要呈现清晰的游踪。

游记具有“记游性”特点,它要与游踪为线索,把游踪、风貌、观感有机结合在一起,因此必须紧扣游踪行文。

读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游踪一目了然。

第一日,写江轮由重庆开出而未入三峡的一段历程。

先写中午江面“云雾迷蒙”,再写下午三时后“天转开朗”的景色,接着写长江上游夜景。

第二日写江轮穿过三峡的惊险情状,由瞿塘峡而至巫峡、西陵峡,千姿百态、色彩绚丽的三峡奇景依次展现。

第三日描述三峡直至武汉这一段江西“楚地阔无边,苍茫万顷连”的景象。

这一章结构方式虽有变化,但从早到晚,自西而东,游踪仍然清晰。

由于所观地域风貌的特殊性和选材重点的不同,我们常见的有两种记游览的方式:1、连贯式。

这种方式是按时间先后依次写出游览全过程,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2、跨越式。

这种方式是摄取游览过程中几个重点镜头连缀成篇,游踪具有跳跃性,如沈从文的《春游颐和园》。

四、要讲究辞采优美。

游记不能只以景取胜,还应讲究辞采的优美,以使之更引人入胜。

一般来说,交代游踪要用叙述,再现风貌要用描写,由于二者常常同步,所以决定游记语言多是叙述与描写相融合的“描写性”语言。

请看一位同学的游记散文《登泰山看日出》中一段文字:“到达对松亭时,天已微明。

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旧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这时,我才发现自己的四周全是沸沸扬扬的云海。

”这段文字运用比喻、排比修辞手法,细腻刻画,用艺术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语句整中见散,参差搭配,灵动轻快,读来上口,富有韵味。

当然,要想游记写得美,必须写得真,虚构的作品不能算游记。

要写得真,就必须多观察,要置身于大自然中去,尽情去观赏去感受。

怎么样写游记一、什么是游记?游记,顾名思义,就是记游。

也就是对一次出行、游览、参观……等的记录。

在这里,游的含义有多种:游历、旅游、游玩、游览、参观、访问、考察等。

二、游记的分类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

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记游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

但是,不论哪一种游记,都是通过对自然风光、风景名胜、城市景观、景观中的人与事进行描绘,来达到记事、抒情、说理等目的。

所以写作游记时,一定要具备“游”的记录,没有“游”,也就不会有“游记”。

三、游记的写作方法不论是哪一种游记,在写作时都要要注意以下几点:1、游记中的线索有人说,写文章如同串珠,没有一根线索将其中各个要素联结起来,这篇文章就会支离破碎,或者杂乱无章。

写游记更是这样,一定要有一条合理的线索贯穿其中。

这条线索也可以说是写作的顺序。

游记中,最常用的写作顺序可能就是行踪了。

即按照游览的先后次序来写。

比如一篇参观动物园的游记,就可以按照参观的顺序一一记述。

此外,还有以景物的组织关系、方位关系等作为记游的线索的。

我们建议大家初学写游记时,一定要用一定的线索来组织文章,以求在一开始就养成条理清晰的写作习惯。

2、游记中的主体主体指的事做这件事的人或集体。

既然是游,就一定有游的主体。

在游记的写作中,如果缺少了人,就与说明文或写景散文差不多了。

对游记中主体的点明也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可以在一开始就点明,比如在一篇游记的开始,一位作者就这样写道:“今天,我们班的同学在班主任李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北京大学",点明游记的主体是"我们班的同学和李老师”;此外,游记的主体还可以在写作过程中自然出场,也可以在文章结尾指出。

3、游记中的写景对景物的描写也是游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是主体,景是客体。

游记中的写景,应根据写作的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写。

游记中的景物描写最好能够配合文章的主题。

4、游记中的地点在写游记时,一定要注意说明游览或参观的地点,比如海洋馆、大草原、科技馆等。

5、记游要分清主次游记虽然是对游览过程的记录,但却不是面面俱到的记录。

游记中,重要的行程、有特色的景观、对表现文章主体有重要作用的事物等,要重点描写,其它的则应该一笔带过,或者干脆略去不写。

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主次分明,主题突出,玲珑有致。

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李白也说:「大地假我以文章。

」不错,伟大的作品,往往是自然和人生的刻画。

枝头好鸟,水面落花,无不是大自然中美好的文采,然而这些体验,完全须靠我们到处游历,静观万物才能有所得。

处在现代都市樊笼的人们,每天忙碌追逐,何暇去顾及周遭事物的美,以及星斗的转移,草木的消长,风云的变幻呢?如果我们只是一味抱怨生活的枯燥、烦闷、拘束,不如听听徐志摩的劝告:「为了医治我们当前生活的枯窘,只要不完全遗忘自然──一张轻淡的药方,我们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

在青草里打几个滚,到海水里洗几次浴,到高处去看几次朝霞与晚照,你肩背上负担,就会轻松了去的。

」这山水佳景,就是心灵最好的医药,但却俯拾即是,不必远求。

细读中国的散文名作,大家耳熟能详、琅琅上口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繁荫。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欧阳修),「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苏轼)。

「百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谢灵运),诗文中的山水名句,真是不可胜数。

我们在读这种美句的时候,是否觉得心灵涤净,拨动了我们审美的情思和感动的心弦,而神游在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中呢?在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我们读到了搜奇寻幽的山水游记的最佳作品。

他笔下的景物,并非只是「自然山水」的反映,也不是客观存在的。

他利用主观的艺术表现,透过自己的心灵加工,表现出山水的蓬勃生机,也体会了无穷的妙趣,并能含蓄蕴藉,意味隽永地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感慨寄陈于叙事上,达到「直抒胸臆、情景交融」的效果。

此类山水游记名篇,与阅历甚浅的我们写出的泛泛游记(不是「流水帐」的记叙,便是流于「导游」的单调介绍),简直有天壤之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