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服药时间:
早餐前服用,每日一次,餐前十五分钟到半个小时服 用最佳
.
8
促胰岛素分泌剂—非磺脲类
作用机制:
• 刺激胰腺内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与磺脲类 在胰岛B细胞上的作用部位不同。
• 改善胰岛素的第一分泌时相,恢复生理性的胰 岛素分泌模式,改善氧化应激对心血管并发症 有益。
.
9
促胰岛素分泌剂—非磺脲类
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
1
主要内容
口服降糖药物
1.分类
2.作用机理
3.适应症与禁忌症 4.副作用
5.临床常用药物举例
6.服药时间
.
2
口服降糖药物分类
促胰岛素分泌剂 胰岛素增敏药物
a-糖苷酶抑制剂
磺脲类 非磺脲类 双胍类 格列酮类
DPP-IV抑制剂
.
3
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
作用机制:
• 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 抑制肝糖异生(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 改善胰岛素受体和受体后缺陷,增强组织细胞
.
19
a-葡萄糖苷酶抑制女和18 岁以下的病人。
副作用:
腹部不适、腹胀、排气等,腹泻较少见
.
20
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 常用药物:阿卡波糖 伏格列波糖
• 服药时间:阿卡波糖在吃第一口饭时嚼碎服
用效果较好。 伏格列波糖在饭前10分钟内服用效果较好。
.
21
.
.
13
胰岛素增敏药物-双胍类
副作用
• 肠道反应,如口干苦、厌食、恶心、呕吐、腹 泻、口腔有金属味等,减少剂量和饭中、饭后 服用可以减轻症状。
• 部分病人有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红斑、荨 麻疹。
• 最严重的是诱发乳酸性酸中毒。
.
14
胰岛素增敏药物-双胍类
• 常用药物 二甲双胍、苯乙双胍
• 服药时间 可放在饭前、饭中或饭后服用,如
.
17
胰岛素增敏药物-格列酮类
• 常用药物:
罗格列酮 吡格列酮
• 服药时间:
饭前饭后服用均可
.
18
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
在小肠内抑制a-葡萄糖苷酶,阻止和延缓葡萄 糖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
适应症:
适应于1、2型糖尿病病人,尤其适用于糖耐量 减低的病人,一般与磺脲类、双胍类药物合用, 也可与胰岛素合用。
• 常用药物:瑞格列奈 • 副作用:轻微低血糖 • 服用时间: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药
.
10
胰岛素增敏药物-双胍类
作用机制:
• 抑制肝糖原分解。 • 促进无氧糖酵解。 • 促进肝脏、肌肉等外周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
改善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 抑制葡萄糖异生(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 抑制或延缓葡萄糖在胃肠道吸收。
果没有明显的胃肠道反应,如果同时服用有磺 脲类药物,最好和磺脲类药物一起在饭前半小 时服用。
.
15
胰岛素增敏药物-格列酮类
作用机制:
增强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 抵抗
适应症:
主要适应于有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病人, 可单独应用,也可与磺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 或胰岛素联合应用。
.
16
胰岛素增敏药物-格列酮类
22
副作用和禁忌症:
• 肝损伤:有肝脏病的患者禁用(转氨酶高于正 常值上限2.5倍者禁用)。
• 钠水潴留:用心功能不全、心衰的病人禁用应 用格列酮类出现水肿的机率为3%-5%,应用 胰岛素病人出现水肿的机率为15%,两者合用 可以使一些无明显心脏病的病人出现心衰。所 以对于糖尿病病史超过10年以上,年龄在70 岁以上的病人,最好不与胰岛素合用。
.
11
胰岛素增敏药物-双胍类
适应症:
• 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病人。 • 单用磺脲类药物不能良好控制的2型糖尿病病
人。 • 1型糖尿病病人在使用胰岛素过程中血糖波动
较大者,加用双胍类药物有利于稳定血糖。 • 对胰岛素不敏感的病人。
.
12
胰岛素增敏药物-双胍类
禁忌症
因双胍类药物易致胃肠道反应和高乳酸血症, 因此 • 禁用或慎用于肝肾功能不全、低血容量休克、 心力衰竭、肺部疾病等缺氧血症病人。 • 胃肠道疾病患者慎用。 • 凡不适宜单独用磺脲类药物治疗的情况,也不 适宜单独用双胍类药物治疗。
• 2型糖尿病病人合并有严重感染、酮症酸中毒、 高渗性昏迷、大手术前后、肝肾功能不全、妊 娠和分娩。
.
6
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
副作用
低血糖反应
消化道反应
皮肤过敏反应 神经系统反应
偶见血细胞减少
.
7
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
常用药物:
第一代:甲磺丁脲 第二代:格列苯脲 格列吡嗪 格列齐特 格列喹酮 第三代:格列美脲
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等作用。
.
4
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
适应症
2型糖尿病人 • 用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不能使血糖得到良好
控制。 • 如果已用胰岛素治疗,每日用量在20-30u。 • 对胰岛素抵抗或不敏感,胰岛素每日需要量
虽超过30u,也可试着加用磺脲类药物
.
5
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
禁忌症
• 1型糖尿病病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