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的定型及其相关问题内容提要:明代科举考试中的四书文在成化十一年乙未科会试演化成一种新的范式,即在文章的主体部分用接连而八的对句完成对题目的论述,这种独特的四书文被称为八股文,并且逐渐取代四书文成为制义的通称。
最初这种格式大多是在单句题中出现,之后逐渐涵盖其他类型的题目,成为成化、弘治以后最通行的制艺范式。
在这个过程中,会元王鏊之元墨及主考丘濬之程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书文之所以演变为八股文,既有历史的借鉴,亦有时代的创新;同时也是作为科举文体的两个主体——考官与举子双方互动的结果。
关键词:八股文/辨体/成化乙未科会试/元墨/程文一八股辨体关于八股文出现的年代,存在着以下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王安石制作说。
梁章钜《制义丛话》“例言”云:“宋王半山始作制义,《宋史》本传中无此语,不知起自何时,近人所见,则俞桐川《百二十名家选》所录而已。
”①(二)太祖与刘基制定说。
《明史•选举志》云:“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盖太祖与刘基所定。
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②(三)洪武说。
洪武十八年乙丑科会元黄子澄元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文,即被视为“有明一代制义之祖”,梁章钜引徐存庵之言曰:“此为文章之始,自应首录,以存制义之河源也。
”(《制义丛话》卷四)(四)永乐说。
永乐七年己丑会试第二名杨慈墨卷《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一节》文,有论者由此文认为:“早在永乐初年,标准的八股文格式即已出现,故可推想,八股格式当在永乐末期便已基本定格。
”③(五)成化说。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试文格式”条云: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以后。
股者,对偶之名也。
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演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少。
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
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
每四股之中,一正一反,一虚一实,一浅一深。
其两扇立格,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之法亦复如之,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
④在这几种说法当中,顾炎武的说法获得了较多的认同。
如戴名世认为:“经义之文,自天顺以前,作者第敷衍传注,或整或散,初无定式。
而成化以后始有八股之号。
”⑤胡鸣玉亦认为:“初未定八股格,即明初百余年,亦未有八股之名。
故今日所见先辈八股文,成化以前,若天顺、景泰、正统、宣德、洪熙、永乐、建文、洪武百年中无一篇传也。
”⑥陶福履也对四书文的演变表达了相似的意见:“明初又小变,然文后尚有大结,犹其遗法;成弘以后,纯为八比之格矣。
”⑦笔者亦认同顾氏的看法。
那么,定型之后的八股文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不妨将顾氏所举第一篇例文《乐天者保天下》援引如下:所存者出于自然,所保者极于无外。
此仁人然也。
(破题) 盖仁人所存,以天下为度者也。
乐天,则所存出于自然矣。
其所保之气象,岂不至大而无外乎?(承题)昔孟子因论以大事小为乐天,而推言及此。
(原题)且天者,理而已矣,仁者于此果何如而谓之乐天耶?(起讲先提三句)为其所当为,而非有所利而为,一有利之之心,则勉强矣;行其所当行,而非有所畏而行,一有畏之之心,则矫揉矣。
盖必廓然大公,与物而无间,若汤之克仁而懋昭大德是矣;浑然至善,与理而相忘,若文王之止仁而勤用明德是矣。
(以上四股讲“乐天者”)仁者之乐天如此,则能与天理为一,而以天下为度,其气象又何如其大耶?(过接四句)吾见以万邦为一家,而无远近之分,其高明广大,譬如天之无不覆帱也;以万姓为一人,而无亲疏之异,其博厚宽弘,譬如地之无不持载也。
故虽未必一一而怀柔之,然凡有茅土者,皆在其统御之中,若汤虽七十里之国,万邦以之而□怀也;虽未必一一而抚摩之,然凡有血气者,皆在其范围之内,若文王虽百里之地,多方自尔而诞受也。
(以上四股讲“保天下”)其气象之大如此。
(收结)可见仁者之乐天,虽天下有不难保,于交邻国也,何有哉也?(复收四句)⑧诚如顾氏所言,先讲乐天者四股,再讲保天下四股。
稍有不同者,大结被后来的选家删掉了。
清末探花商衍鎏在论述八股文时说:“文之发端为破题、承题,破承之后为起讲,即入口气,起讲而后排比对偶,接连而八,故曰八股。
”⑨这真是探本之论,什么是八股,关键即在于起讲之后的“排比对偶,接连而八”。
从这篇例文看来,在起讲之后,小结之前,也就是所谓的大讲,有八个对偶的句子或句群,即所谓“排比对偶,接连而八”,这八个对子要把题目的内涵讲完整。
由此可见,并非在一篇四书文中有八个对子就可称为八股文,也并非在其主体部分有八个对子就是八股文,而必须用接连而八的对句将题目内容表达完整(当然股对之间允许有出题、过接之类的散句),这才是标准的八股文。
明白了什么是八股文,下面就可辨析其他说法的是非曲直了。
王安石制作说。
梁章钜所说的制义即是王安石科举改革之后取代诗赋而出现的经义,确为八股文的远祖,但其本身并非八股格式。
清康熙间俞长城编《一百二十名家制义全稿》首选王安石等七位宋代文人之制义,其实这些作品真伪并存,更不是八股文。
当然,笼统地说经义或制义创自王安石也自有其道理,但从文体学意义上讲,决不能说八股文创自王安石。
太祖与刘基制定说。
其实,这是不可靠的推测。
洪武初年乡会试尚沿用元代旧规,洪武三年乡试、四年会试题目,首场四书疑一道、经义一道,次场论一道,三场策一道。
考吴伯宗《荣进集》所载其本人参加洪武三年乡试、四年会试的题目即是如此。
明末张朝瑞《皇明贡举考》卷二所列洪武四年会试三场题目,亦是如此。
未有四书义,何来八股文?明代后来通行的取士之制是在洪武十七年重开科举时制定的,此时刘基已辞世多年,如何与太祖制定试文格式?洪武说。
朱元璋初因科举虚文无用而旋废,终因找不到适当的替代办法而不得不于洪武十七年重开科举。
其中重要的改革就是四书义代替了四书疑,这是四书文首次登上历史的舞台。
这一次对科举文字格式也有了规定,洪武二十四年“命科举、岁贡,当定程式”,“诏祭酒胡季安与翰林院学士刘三吾议定以闻。
上命礼部颁行天下学校”。
此次所定《程文格式》共四条,与四书文相关的第一条即是:“凡作四书、本经义,破承之下,便入大讲,不许重写官题;其余文字,并以原定格式。
”⑩黄子澄元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行文尚涉颂体,通篇一对到底,岂止八股?这确是四书文出现之后第一篇备受关注的文章,然而并非八股文。
永乐说。
杨慈墨卷《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一节》文,题目出自《中庸》:“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我们将全文援引如下,看它是否八股格式:惟圣人能继先业以成武功,故能得声誉之盛,而备诸福之隆也。
(破题)夫前人之所为,后人之所当继也。
(承题)苟不能然,则名且不足,尚何诸福之有哉?古之人有行之者,其有周之武王乎?(起讲)自今观之,大王肇荒作之基,王季勤王家之事,则周之王业,固始于此矣;文王诞膺天命之隆,以抚方夏之众,则周之王业,已创于此矣。
然大王、王季虽为王业之始,而其功则未成也。
所以继其业者,非武王乎?文王虽有造周之名,而大勋则未集也。
所以承厥志者,非武王乎?武王于是因累世缔造之功,而为一旦放伐之举,牧野之师方会,而前徒已倒戈;华阳之马既归,而天下遂大定。
则前人之业于是而始成,而前人之心于是而始慰矣!夫以武王伐纣,宜若失其名也。
然人皆知其为应天顺人之举,而无利天下知心,则武王之名于是而益显。
当是时也,四方攸同,皇王维辟,则天下之民,莫非其臣,其尊又何如?东西南北,无思不服,则四海之地,莫非其有,其富又何如?由是而祀乎其先,则假哉皇考,绥予孝子,莫不以格而以享;由是而传之于后,则穆穆皇皇,宜君宜王,莫不是继而是承。
则声誉之盛,诸福之隆,武王一身萃而有余矣。
虽然,自非其能继先业以成武功,又何以臻此哉!(小结) 夫武王能成燮伐之功于天下未定之时,周公能制典礼之懿于天下既定之后,武王以武,周公以文,其为继述则一而已。
噫!莫为之先,后将何述?莫为之后,前将何传?夫以大王、王季、文王既有以作之,而武王、周公又有以述之,吾于是不惟有以赞武王能成之孝,而文王之所以无忧者,亦于是见矣。
(大结)(11)通观全文,确有八个对句,有论者据此以为永乐间就出现了成熟的八股文。
然而这篇制义,起讲之后,先写三王创业两股,然后“武王缵绪”两股;“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这两句也在题目之中,从整体而言并没有处理为对句;后面“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两股,“宗庙飨之,子孙保之”又两股。
也就是说,这篇制义的八个股对并非“接连而八”,也未将题目的内容表述完整,大讲部分正如顾炎武所谓的“或对或散,初无定制”。
文后高嵣辑方苞之评曰:“此明文始基,一代作者正变源流之法,靡不包孕,其文炳蔚,确有开国气象。
”因此说,这只是八股文的始基之作,对八股文的出现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但它本身并非八股格式。
笼统言之,经义、四书文和八股文基本是一回事;而精确言之,即从文体学意义上讲,三者则有明显区别。
经义在北宋出现,王安石科举改革,废诗赋而兴经义,确为八股文之前驱,在南宋演化成较为固定的格式,有所谓破题、接题、原题、大讲和结尾等名目,题目出自五经和《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
明初沿袭元代旧规,犹用四书疑校士。
洪武十七年以后始以四书义代替四书疑,体制略仿宋元经义,题目出自朱子《四书集注》;而八股文则在成化年间出现,是一种特殊的四书文,其明显的体制特征是文章主体部分接连而八的对句。
二八股文定型于成化十一年乙未科会试前揭顾炎武《日知录》关于八股文在成化定型的经典论述固然获得了较多的认可,但其说也失之于笼统。
成化年间举办过八科会试,到底是哪一科呢?顾炎武所举的第一篇例文是成化二十三年的,这是否是八股文出现的时间上限呢?现代学者试图给出一个具体的说法。
陈东原在《中国教育史》中认为《责难于君谓之恭》一文乃谢迁成化十一年会试之作,并以此为据,认为八股文出现于成化十一年,而非顾炎武所说的成化二十三年(12)。
美国汉学家艾尔曼则认为顾氏所说的成化二十三年就是八股文定型的上限(13)。
今按,《日知录》所援引成化二十三年《乐天者保天下》一文,乃是此科会试主考吴宽所作程文,全文如上所示,确是标准的八股文。
此科会试,吴宽还有另一篇程文《考诸三王合下节》一文,亦是标准的八股格式。
会试主考的两篇程文都是八股格式,说明八股格式至迟在成化二十三年已经得到官方的认可。
顾氏所举第二篇例文,即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一文,也是标准的八股做法。
今按,此文是成化十一年乙未科会试第三名、殿试状元谢迁所作,但并非成化十一年会试之墨卷,而是弘治九年会试之程文,谢氏为此科会试主考(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