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福利制度管理分享
☆ 薪酬制度设计
衡量薪酬制度的三项标准 员工认同度:体现多数原则,90%以上 员工的感知度:明确简化原则 员工的满足度:等价交换原则
制定薪酬管理制度的基本依据
薪 酬 调 查
了
岗
解
位 分 析
劳 动 力
与 评
需 求
价
关 系
了
解
竞
了
争
了
解
对
解
企
手
企
业
的 人
业 战
的 价
工 成
略
值 观
本
了 解 企 业 财 力 状 况
确定企业内部的薪酬制度 工资结构管理
薪酬支付形式管理
1 、不同员工的 薪酬构成项目 2、各薪酬项目
所占比例
确定薪酬计算的基础
日常薪酬管理工作
薪酬调查 统计分析调查结果 制定薪酬计划 计算统计员工薪酬 薪酬调整
薪酬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
体现保障、激励、调节三大职能 体现劳动的潜形、流动和凝固三种形态 体现岗位技能、责任、强度和条件(环境)的差别 建立劳动力市场的决定机制 合理确定薪酬水平,处理好工资关系 有效控制人工成本 构建相应的用工、绩效考核、技能开发、晋升调配支持系统
多种要素综合计分标准的制定
简单相加法 系数相乘法 连乘积法 百分比系数法
评价指标权重标准的制定
指各类权重系数的设计 见课本
工作岗位评价结果误差的调整 事先调整 :通过加权
事后调整:采用平衡系数调整法 (适用于各阶段)
岗位测评信度与效度的检查
测评信度 指测评结果的前后一致性程度,即测评得分可信赖程度的大小信度的检查,通过信度系数即两 次得分的相关系数来完成
工作岗位评价的主要步骤
先进行岗位分类 收集岗位信息 建立岗位评价小组 制定总体计划,提出行动方案和实施细则 找出主要因素及指标,列出清单,并对指标作出说明 构建指标体系,规定评比标准,设计调查问卷和测量评比的量表 进行试点,总结经验 落实计划,按预定方案组织实施 撰写评价报告书 进行全面总结
评价指标的计量标准组成: 计分 权重 误差调整
可采用的计分标准方式: 单一指标计分标准 多种指标综合计分
单一指标计分标准的制定
自然数法:每个评定等级只设定一个自然数, 或者每个评定等级有多个自然数 可供选择。 一次性获得绝对数值。
系数法:(相乘法)获得的是相对数值,需要与指派给该要素指标的分值相乘,才能得到绝对的数 值。
工作岗位评价指标与标准 工作岗位评价要素是指构成并影响岗位工作任务的最主要的因素。
评价要素的分类
极次要因素: • <0.3
次要因素: • 低度相关 0.3-0.4
主要因素: • 高度相关 >0.8 • 显著相关 0.5-0.8
一般因素: • 中度相关 0.4-0.5
工作岗位评价指标的特点与构成
测评指标
劳动技能和劳动责任以及社会心理指标等要素
设计劳动强度和劳动环境等要素
确定岗位评价要素和指标的基本原则
少而精 界限清晰便于测量 综合性强 可比性
权重系数的基本理论
加权算术平均数中:采用各个变量值出现的频次 权数是同度量因素:不能相加的总体过度到能够相加总体的因素。
权重系数的类型 一般形态
工作岗位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
根据指标的质与量的规定性,将每个评价指标细分细化,使其按照一定阶梯进行排列,或者高 到低,或大到小,或优到劣等,从而有利于对岗位的某类影响因素做出更加客观的衡量评比标 准(P231)
确定岗位评价指标分级标准一般控制在5-9个为宜
工作岗位评价指标的计分标准制定
工作岗位评价指标的计分(量化)标准制定:
能力要求
工资管理制度制定的程序P217
一、单项薪酬制度制定的必要程序
二、企业常用薪酬制度的制定程序 ➢ (一)岗位工资或能力工资的制定程序
➢ (二) 奖金的制定程序 1、按照企业经营计划的实际完成情况确定奖金总额; 2、根据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等确定奖金分配的原则; 3、确定奖金发放对象及范围; 4、确定个人奖金的计算办法
☆ 工作岗位评价
工作岗位评价的信息来源
直接来源:通过组织现场岗位调查。 ▪ 真实可靠,详细全面 ▪ 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
间接来源:通过现有工作说明书、岗位规范、规章 制度等人力资源管理文件
▪ 节省时间,节约费用 ▪ 过于笼统、简单
工作岗位评价与薪酬等级的关系 工作岗位评价的结果形式:
分值形式 等级形式 顺序形式
☆ 人工成本核算
核算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指标 销售收入(营业收入)与人工费用比率 人工费用比率 =人工费用/销售收入 人工费用/员工总数 = 销售收入(营业收入)/员工总数 薪酬水平 = 单位员工销售收入(营业收入)
测评效度: 指测评本身可能达到期望目标的程度,也就是测评结果反映被评价对象的真实程度
内容效度 统计效度 其他与岗位相关的信息
第三单元 工作岗位评价方法与应用
工作岗位评价的方法:
分类法、排列法
因素比较法、评分法
︸ 非解析法
不把工作岗 位划分成要 素来分析
简单排列法 选择排列法 成对排列法
︸ 解析法
第三单元:工资奖金制度的调整 奖励性调整。依功行赏。随着个人业绩的变化调整奖金的系数。
举例:第一年发放4%,第二年发放6%。 奖金:1000 ×4%=40;1000 ×6%=60
生活指数调整。避免因通货膨胀而导致实际收入的无形减少。
工龄工资调整。工作年限长,意味着企业对员工的认同,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值增加、工作经验的积 累、技能的娴熟和能力的增加。
评价指标是指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的统一。 评价指标名称概括了影响岗位诸多要素即“人、事、物”的性质,指标数值反映了“人、事、
物”存在的数量特征。 影响员工工作数量和质量的因素:
劳动责任 劳动强度 劳动技能 劳动环境 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要素 指社会对某类岗位的舆论,对该类岗位人员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影响,主要采用人员流向指标。 评定指标
特殊调整。为企业做出特殊贡献,或属于市场稀缺的极少数的岗位人才采取特殊的政策。
工资奖金调整方案的设计方法
1、根据员工定级、入级规定,根据岗位评价结果或能力评价结果或绩效考核结果给员工入级; 2、按照新的工资奖金方案确定员工的工资、奖金; 3、薪酬等级降低,调整后的工资下降,应维持原工资、新等级; 4、薪酬等级未降低,调整后的工资下降,应重新调整方案; 5、汇集测算中的问题,供上级参考。
工作岗位评价的原则
工作岗位评价的原则 评价的是岗位,而不是岗位中的员工 员工认同的原则 评价结果公开的原则
工作岗位评价的基本功能
工作岗位评价的基本功能 为实现薪酬管理的内部公平公正提供依据 对岗位因素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测评,即通过量化来体现岗位的综合特征 使各个岗位之间能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并具体说明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为岗位归级列等奠定了基础
薪酬管理的基本目标
具有竞争性,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对员工的贡献给予相应的回报 通过薪酬机制,将短、中、长期经济利益结合,促进公司与员工结成利益共同体关系; 合理控制人工成本,保证企业产品竞争力。
企业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 对外具有竞争力原则
▪ 对内具有公平性原则 对员工具有激励性原则
▪ 对成本具有控制性原则
素 质 与 技 能
工 作 条 件
年 龄 与 工 龄
生 活 费 用 与 物 价 水 平
企 业 工 资 支 付 能 力
地 区 和 行 业 工 资 水 平
劳
动
产
企
力
品
工
业
市
的
会
的
场
需
的
薪
供
求
力
酬
求
弹
量
策
状
性
略
况
薪酬管理 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要求,通过管理制度
的设计与完善,薪酬激励计划的编制与实施, 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种薪酬形式,如工资、奖金 福利等激励作用,作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工作岗位评价与薪酬等级的关系
岗位与薪酬的对应关系可以是线性关系,也可以是非线性关系
薪酬水平
A
B
M
岗位评价分数 工作岗位评价与薪酬的比例关系 上图中直线A、直线B所体现的是一种线性关系,并反映出直线A比直线B的岗位之间薪酬差距大 上图中曲线M所体现的是一种非线性关系,反映出等级低的工资水平低,提高比较少的工资就能 产生激励作用;反之,需要增加较多的工资才能达到激励作用
岗位内各要素 之间的比较
分类法
特点: 各种级别及其结构是在岗位被排列之前已建立
第三节 人工成本核算
人工成本的概念: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用于和支付给员工的全部费用 包括:劳动报酬总额、社会保险、福利、教育、劳动保护、住房费用和其他人工成本,还包括 企业税后利润中用于员工分配的部分。
☆ 人工成本核算
企业薪酬管理的内容 工资总额的管理 薪酬水平的控制 薪酬制度设计与完善 日常薪酬管理工作
薪酬 管理
的 内容
工资总额的管理
工资总额= 计时工资
+ 计件工资
+ 奖金
+ 津贴和补贴
+ 加班加点工资
+特殊情况下支付工资
工资总额的管理
国家
宏观了解人民的收入 衡量 员工的生活水平 离退休金计算 保险和经济补偿金的重要依据
重权数
小数 百分数 整数
总体加权 局部加权(要素结构) 要素指标(项目加权)
加权的作用
测量误差的分类 登记误差 代表性误差
随机误差 系统性误差
工作岗位评价标准 工作岗位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分级标准表) 工作岗位评价指标的量化标准 工作岗位评价的方法标准
薪酬
货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