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传播”文献综述目录一、相关文献整理............................... - 1 -(一)期刊论文......................................... - 1 -(二)新闻学领域的知名期刊论文的数据分布 ................. - 1 -(三)学位论文......................................... - 1 -(四)相关著述......................................... - 2 -二、城市形象传播的相关概念 ...................... - 4 -(一)城市形象的定义................................... - 4 -(二)城市形象的概念延伸................................ - 5 -三、城市形象传播的多元研究视角................... - 6 -(二)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 7 -四、城市形象传播的业务研究 ...................... - 8 -(一)城市形象传播与传媒................................ - 8 -(二)城市形象传播与大型活动、赛事...................... - 12 -(三)城市形象传播与文化............................... - 12 -五、城市形象传播的相关策略研究................... - 13 -六、其他...................................... - 15 -参考文献...................................... - 16 -一、相关文献整理(一)期刊论文在中国知网以“城市形象传播”为主题词,选取“新闻与传媒”学科类别,共有记录67条。
本文选取的是核心期刊论文、知名院校的学位论文以及新闻学专业领域的期刊论文。
(二)新闻学领域的知名期刊论文的数据分布新闻知识(10)新闻爱好者(9)新闻界(6)新闻前哨(6)当代传播(4)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3)(三)学位论文1、杨倩:《浅析国际性城市的形象构建与传播——以巴黎、香港、北京、上海四城市为例》,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作为人类的空间生存方式,城市既是地理意义上的空间结构,也是一个社会意义上的空间结构。
把城市看作是一个内在系统复杂的符号,城市形象则是城市符号的能指作用于受众的感官体验而形成的对于城市的整体感知和综合评价,同时也是一种有关于城市的信息。
因此本文从符号学和传播学两个角度来考察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构建和传播要遵循实际性、长远性、系统性、一致性、技巧性等几个原则。
2、孙祥飞:《上海世博会与上海城市形象传播》,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
大众传播时代,城市形象的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
重大城市事件是对城市形象进行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其他传统途径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世博会与举办地城市形象传播密切的相关性,历届世博会举办城市都非常重视利用此机会进行城市形象传播。
3、季晓燕:《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
本文以传播学视角审视城市竞争,运用传播学理论对城市形象传播进行了系统分析。
根据传统传播学的部类分析,本文分别对城市形象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及传播效果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寻求城市形象传播的一般性原理;同时,本文在分析大量优秀城市形象传播案例的基础上,借鉴各国城市形象传播实践中的宝贵经验,分析各城市形象传播实践中的个性与共性,梳理适合于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形象传播策略,谨以此篇希冀提升我国的总体城市形象传播水平和城市竞争力水平。
4、刘潇:《城市形象的媒介传播策略》,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
本文根据媒介传播理论和城市营销理论,结合城市形象传播现状,从城市形象媒介传播的内涵入手,对城市形象进行媒介传播的必然性做了分析和归纳,指出中国城市形象媒介传播的缺陷及其成因,并通过分析和探讨城市形象媒介传播的要素和步骤,提出符合城市发展诉求的城市形象媒介传播的两大策略。
本文对城市形象媒介传播的四大要素: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传播受众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并结合相关理论和城市形象媒介传播发展现状,把城市形象媒介传播分为四个步骤,包括城市形象的定位、传播媒介的选择、媒介刊播的组织以及传播媒介的联动。
5、查凤萍:《Web2.0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应用研究》,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本文主要对Web2.0在我国城市形象传播中的应用形态和现状进行研究,力求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对城市形象传播作用较大的Web2.0应用形态进行研究,分析城市信息的表现形式和规模,并力求通过典型应用形态的案例分析进一步揭示传播的现状。
其次,建立Web2.0网站中城市形象传播影响要素评估体系,并利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层次分析法得出各个影响要素的权重。
6、刘娜:《网络媒体中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以“新浪网”新闻报道为例》,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6月。
本文厘清了城市形象的概念、特征和内涵,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了城市形象传播的关系网和重要环节,以及网络媒体承担的特殊角色。
同时运用内容分析法,以新浪网2009年6个月的新闻报道为样本,考察网络媒体视野下的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
本文研究发现,本地媒体的议题选择和报道倾向,较大程度影响城市形象的传播。
本文最后以西安市为例,针对地方媒体如何优化城市形象传播,从城市形象观念、新闻报道原则、跨媒体整合及重大特色活动四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四)相关著述1、周朝霞:《多维视角的城市形象定位、设计及传播》,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
本书为浙江省哲学社会规划课题,以传播学为核心理论,结合营销学、公共关系学、经济学、建筑学、生态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对城市形象的定位、构建、评价、媒介效果等重要问题进行从理论到方法的确立和创新,为正在进行的各城市的形象设计建设提供理论和方法。
2、孟建:《城市形象与软实力:宁波市形象战略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发展的客观形势的主观反映,是人们对一个城市的物质景观、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形势、社会面貌、政治表达及历史文化作出的总体分析和全面评价。
它是城市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内涵在城市外部形态上的直观反映,也是市场上影响人们消费城市的决策和行为的关键因素,城市使用者对城市持有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不但直接受到他们对城市形象的感受的影响,而且受人们对城市的刻画和描述的左右。
3、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本书从城市形象构建的现实意义出发,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了中外城市形象理论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论证了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与“城市新行为文化主义”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属性。
本书从城市社会学视角,研究城市形象系统、城市理念系统、城市行为系统、城市视觉系统、城市象征系统、城市空间系统与“城市文化资本”运作的整合与综合意义,旨在能够获得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机制。
4、李怀亮、任锦栾、刘志强:《城市传媒形象与营销策略》,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
为了应对全球化、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市场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国际与国内的城市都需要重新思考自身的发展方向,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如何设计城市形象、营销城市、把城市推向世界,成为当今城市管理者的重要课题之一。
从大众传媒对城市形象塑造、提升和传播以及大众传媒在城市营销中的角色定位等角度,研究如何让大众传媒成为城市和谐发展的“助推器”,无疑是我们应该着力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5、王安中、夏一波:《C时代:城市传播方略》,新华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本书提出了人类在21世纪将整体性地迈进了“C时代”,即迈入了城市(City)的世纪、创意的世纪、消费的世纪和传播的世纪,并且在此基础上首次从学理的角度提出了“城市传播”这一概念,初步论述了城市传播学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本书将目光锁定在“城市传播”这个命题上,尝试用传播学的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分析解决当今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试图初步建立起城市传播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效用。
二、城市形象传播的相关概念(一)城市形象的定义“城市形象”一词最早由美国的城市学家凯文•林奇提出。
在1960年出版的《城市意象》一书中,凯文•林奇提出了“城市形象”的概念。
认为任何一个城市都有一种公众印象.它足许多个人印象的迭合;或者有一系列的公众印象.每个印象都是某些一定数量的市民所共同拥有的。
不过,林奇虽然强调城市形象丰要是通过人的综合“感受”而获得的。
但由于他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城市形象设计.因此他更多地是把城市形象看作是对城市物质形态(主要是道路、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等五类)的知觉认识。
①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地方形象”是人们对一个地方所持有的信念、看法和印象的综合。
到90年代,中国引入了“城市形象”这一理念。
城市营销主流学者对“城市形象”的概念界定:城市形象是人们对某一城市的信念、观念和印象的综合,是人们对城市综合实力(城市建设硬实力与城市发展软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感知。
②1、国内最早对“地区形象”进行定义的是罗治英,其定义为“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内外部公众对该地区的内在综合实力、外显表象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
③2、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主观印象,是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④3、欧洲有学者将城市形象即城市的内在特质,视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
在其看来,城市形象应该是城市内外公众对城市总体的、抽象的、该奶奶性的支持和评价,应该代表一种由个人和集体的共同意向所支持的城市现实。
独特的城市形象是城市现实的一种理论再现,也是城市同外部环境和人口进行沟通和联系的工具,在吸引媒体关注的同时,总体提升城市价值。
⑤4、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发展的客观形势的主观反映,是人们对一个城市的物质景观、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形势、社会面貌、政治表达及历史文化作出的总体分析和全面评价。
它是城市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内涵在城市外部形态上的直观反映,也是市场上影响人们消费城市的决策和行为的关键因素,城市使用者对城市持有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不但直接受到他们对城市形象的感受的影响,而且受人们对城市的刻画和描述的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