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

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

1、贷款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按一定利率和必须归还等条件出借货币资金的一种信用活动形式。

广义的贷款指贷款、贴现、透支等出贷资金的总称。

银行通过贷款的方式将所集中的货币和货币资金投放出去,可以满足社会扩大再生产对补充资金的需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银行也可以由此取得贷款利息收入,增加银行自身的积累。

2、在金融市场中,一方往往并不能掌握对方足够的信息,从而不能作出准确的决定。

这种情况称作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在金融制度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前和交易后。

逆向选择的问题是因为交易前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

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指的是:那些最有可能造成不利后果即造成信贷风险的借款人,常常就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而且是最可能得到贷款的人。

由于逆向选择的后果是导致贷款的信用风险,贷款人往往会选择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

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为什么逆向选择会发生。

假设你有两位姑妈:希拉姑妈和路易斯姑妈,她们俩是你潜在的贷款对象。

路易斯姑妈是一个很传统的人,她只在对投资的回报很有把握的时候才会寻求贷款。

相反,希拉姑妈是一个敢于冒险的人,她刚好碰到了一个可以迅速致富的投资项目,只要她借入1000美元进行投资,她就可能成为一个百万富翁。

不辛的是,像大多数可迅速致富的投资项目一样,这项投资项目的风险极高,希拉姑妈很可能会血本无归,希拉姑妈极有可能无法偿还贷款。

如果你对你的两位姑妈都非常了解,也就是说,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毫无疑问,你将了解到给希拉姑妈贷款的高风险,也就不会给希拉姑妈贷款。

然而,假设你并不是十分了解你的姑妈们,你会更有可能给希拉姑妈贷款而不是路易斯姑妈,因为希拉姑妈会付出很大的努力来获得你的贷款支持。

3、1、思想意识存在严重偏颇.面对改革开放的浪潮,少数银行从业人员抵挡不住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为追求“灯红酒绿”的生活,他们不惜以身试法,铤而走险,由此种下贪欲恶果.2、职业道德水准较低.由少数银行从业人员"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原则,提高技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银行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置于脑后,在从事银行业务活动中,他们主观上缺少职业道德规范这根弦,业务操作缺乏自律约束,从而诱发道德风险.3、职业技能和进取意识淡薄.由于部分银行从业人员本身业务技能低下,加之缺乏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安于现状,“混”字当头,岗位工作严重缺乏激情。

“逆向选择”只能是制度安排不合理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扭曲的现象,而不是任何一个市场参与方的事前选择。

“道德风险”指的是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

“道德风险”主要发生在经济主体获得额外保护的情况下,它具有非常普遍一般的意义。

譬如,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为了避免银行经营失败引发社会问题,所以要给商业银行提供贷款保护,这就可能引发道德风险。

因为,商业银行,包括所有的经济主体都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它们一定要将贷款(经营)规模扩张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阶段,如果没有联储的保护,它们享有贷款规模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对等,这就没有道德风险。

但如果联储提供保护,商业银行贷款(经营)的风险相应下降,防范风险的成本为联储承担,商业银行的边际成本下降,它们势必相应扩大信贷规模,从而更多地享有贷款的收益。

这种利用保护而获得额外利益的行为肯定是非道德的,或者是道德水平下降的。

社会承担的风险随着商业银行道德水平的下降而提高,因为,社会承担风险来自商业银行的行为,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造成的风险小,社会承担的风险也不大。

在联储提供保护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扩大信贷规模,社会承担的风险相应扩大,但是,商业银行承担的部分仍然不变,差额部分则为联储承担。

显然,没有联储的保护,商业银行的道德水平不下降,社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就小,这就是额外的保护引发的道德风险。

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和行为没变,只不过联储保护与否改变了它们的边际成本,刺激信贷规模和风险的相应变化,所以,商业银行既没有机会主义行为,也不存在事后的选择问题。

只要有保护降低经济主体的边际成本,就难免会引发“道德风险”,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纳关于计划经济对企业的“父爱主义”,势必导致企业效率下降的论断,就是对“道德风险”的最好注释。

专题:信息不对称导致贷款前逆向选择,贷款后道德风险。

所有的解决方法都要先解决“免费搭便车问题”1. 金融市场的4个特征下图展示了6个主要发达国家的企业,融资时各渠道所占的百分比:①间接融资(有金融中介参与的融资)比直接融资要重要许多倍。

1970年以来,新发行的公司债券和商业票据只有不到5%,股票也只有大约50%,被直接销售给了美国家庭。

剩下的证券主要都被金融中介机构购买了,例如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

在发展中国家,可流通证券占总的融资渠道的比重更低。

银行是企业外部融资最主要的来源。

世界上企业最主要的外部融资来源,就是银行贷款。

在美国正常的年份中,通过银行贷款所获得的资金,要比通过发行股票所获得的资金多25倍。

→发行股票并不是企业外部融资的重要来源。

1970-1985年这段时间,在美国企业的外部融资中,股票市场只占了2.1%很小的部分。

→发行可流通债券和权益证券也不是企业为其经营活动融资的主要方式。

虽然债券是比股票重要得多的融资方式(29.8%比2.1%),然而,股票和债券的总和,也不到企业所需外部融资的1/3。

为什么企业不更广泛地使用可流通性证券来为它们的业务进行融资呢?②金融体系是经济中管理最严格的部门。

政府管理金融市场的最主要目的,是促进信息披露和确保金融体系的健全。

③只有规模大、组织健全的公司才可以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融资。

个人和组织不完善的小企业几乎从未以发行可流通证券来融到资金的,它们只能从银行来贷款。

④抵押物是家庭和企业债务合约的普遍特征。

万一借款者不能支付债务,这些抵押品就会被用来支付。

信用卡是无抵押的债务。

商业借款都是抵押债务,公司债券和其他银行贷款也常常含有抵押。

典型的债务合约是极其复杂的法律文件,对融资者的行为施加了严格的限制。

上面列有限制和指定融资者所能从事的活动的条款(称作限制性条款)。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和汽车贷款合约都列有限制性条款。

2. 信息不对称问题金融市场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公司经理比股东更清楚自己是否诚实、企业是否运作良好。

二手车的消费者,由于不能准确评估一辆车的质量,他们就只付市场上所有二手车的平均质量的价格c 。

而对于卖家车主而言,他当然清楚自己要卖的车是好是坏。

如果他的车是个次品d ,他就乐意接受买者的出价c。

如果他的车是好车,价格应该是a ,他就不愿接受买者的出价c 。

这样对于整个市场而言,好车的车主就很少进入市场,消费者也知道市场上都是次品车d ,也没有人愿意买次品车,这个市场的销量就会很小,二手车市场的运作很差。

二手车市场中买家与卖家所面临的问题,也会出现在债务(债券)市场和股权(股票)市场中。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企业,都无法把可流通性证券作为融资的主要渠道。

如果没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二手车市场的问题也就不会存在。

只有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才能消除逆向选择问题(被骗问题)。

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方法有:③中介既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又解决免费搭便车问题的方法之一是——中介。

二手车市场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大多数的二手车不是在私人之间直接买卖的。

买主可以通过购买《消费者报告》这类杂志来了解某种型号的汽车,是否具有良好的维修记录。

但是概率问题就意味着即使这种型号的车有着良好的信誉,也不能保证卖车给你的人提供的是一辆次品。

卖主也有可能将车交给修理工做一次全面检查,但是费用由谁承担呢?这些问题使得大多数的二手车并不在个人之间交易,而是通过中介(二手车交易商)来出售。

中介既当专家,又以自己的信誉为销售品质担保(但中介诚信问题是解决不了的,相对于信誉,商人更有动力选择利润)。

同时,中介自己收集研究信息自己买卖汽车,就避免了他人免费搭便车的问题。

和二手车交易商一样,金融中介在金融市场上也起着相似的作用。

金融中介(如银行)成为生产企业信息的专家,可以分辨信用风险的高低。

银行主要是发放私人贷款(涉入某家企业贷款的参与者很少)而不是在公开市场上购买证券(某个证券的参与者几乎是无限的),这就避免了免费搭便车的问题。

银行大部分持有的是非交易类的贷款。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间接融资比直接融资更为主。

发展中国家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严重,所以银行在发展中国家中所起的作用,要比发达国家更重要。

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越好,信息不对称问题越小,公司就越容易发行证券来融到钱。

(当投资者有能力自己判断公司的质量时,干嘛还要通过中介呢?不通过银行,个人直接就投资企业去了。

)一个金融体系的信息越容易得到,银行的作用就越低。

将投资者们的资金汇聚在一起,单个投资者的交易成本就会大大降低,这就是规模经济的优势。

随着交易规模的增大,每一美元投资的交易成本下降。

购买1万股股票的成本不会比购买50股股票的成本大很多。

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促使了金融中介的发展,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共同基金。

共同基金销售基金份额给个人,然后将收到的资金投资于债券或股票。

3. 贷款后的道德风险问题道德风险是金融交易之后发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是指证券出售商(借款人)有掩盖信息、并从事对证券购买者(投资者)不利行为的动机。

股权合约(比如普通股)是分享利润和企业资产的要求权。

股权合约受到“委托-代理问题”的影响。

拥有控制权的经理人(代理人)可能会按照他们自己的利益行事,而不是按照股东(委托人)的利益来行事。

经理人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可能没有股东那么强烈。

你和史蒂夫合伙投资了一个冰激凌店,你投资了9000美元的股权(股票),史蒂夫投入了1000美元。

你占有公司90%的所有权,并让史蒂夫当经理。

如果他工作努力,使店里每年盈利5万美元,则你得90%(4.5万美元),他得10%(5000美元)。

他可能会觉得,“活都是我干的,你没有出过一份力,凭什么你分得90%的利润?我就算不干活,我10%的股份也能得10%的利润,干嘛我干了活也只是10%的利润?干不干活在利润分配比例上完全没有区别,我替他人作嫁衣裳呀。

”如果史蒂夫更贪一点,他完全可能把5万美元的盈利都揣到自己口袋里,而告诉你今年1分钱都没赚着。

你一无所得。

除了追求个人利益,经理们还可能追求能扩大个人权力,但不增加公司利润的事情,比如收购其他公司。

经理比股东更清楚公司的经营情况,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委托-代理问题的出现。

只有在大股东和执行者两合一(私人老板企业)的情况下,委托-代理问题才不会出现。

④通过金融中介来投资比如风险投资公司,它将合伙人的资金汇集起来,投资于新生企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