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计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四级公路版本)

设计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四级公路版本)

舒城经济开发区韩家山公墓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第一章工程概况1.1 工程规模及建设范围舒城经济开发区韩家山公墓地处舒城县春秋塘,220KV变电所东北侧,规划用地面积约100亩。

本次设计的是公墓区主要道路,东起始于村道,道路全长486.31m,为公路四级,混凝土路面宽度5m,两侧人行道为0-3米,设计车速为20km/h。

1.2 设计内容本次施工图设计包含道路、管道排水、路边沟及路灯基础工程,共一册。

第二章设计依据2.1 设计依据⊙《舒城经济开发区韩家山公墓详细规划》⊙该道路区域1:1000地形图2.2 设计采用的规范⊙《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2004.01⊙《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第三章工程建设条件3.1 建设区域自然条件(1)拟建区属西热带湿润气候区。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季风显著。

年平均温度在12.915.6度,无霜期224天年平均降水量在1033.51596mm之间。

灾害性天气较多,旱涝均有。

拟建处原有路基和冲田。

(2)工程东侧为村村通水泥路,便于接入,利于道路建设。

3.2 地形地貌拟建道路原地面高程30~32m。

总体地势起伏不大。

第四章道路工程4.1 设计标准4.2 平面设计道路平面线形详细规划线形未作改动,道路起点接村村通水泥路,起点桩号K0+000.000,终点桩号K0+486.31,道路全长486.31m。

4.3 纵断面设计道路起点处以1.3%坡度与村村通道路纵断面接顺,至K0+040.000处为低点,以0.1%的上坡接下段,至K0+260处下坡,K0+380为全段最低点,后以0.6%的上坡至终点。

全线共设四个坡段,纵坡0.1%---1.3%,最小竖曲线半径为1000m。

4.4 横断面设计道路标准路幅具体分配为:B=3m(人行道) +2.5m(车行道)+ 2.5m(车行道)+ 3m(人行道)=11m4.5 路基设计本项目施工区局部路段为机耕路路基以及局部路段冲田。

需要对软弱路基进行处理,保证路基工作强度和干湿状态。

(1)处理原则对原有路基的路段需结合实测弯沉值,未达到设计要求的需作局部处理,采用换填级配砂砾料垫层,接着逐层回填路基、逐层碾压。

当地段的淤泥深度≥2.0m时,采用抛片、块石挤淤的施工方法,以提高地基的强度,片、块石排淤层应高于水面或淤泥层1m,且应碾压密实;片、块石短边尺寸不得小于30cm;抛投顺序以路堤的中部开始,向两侧扩展,从高向低处扩展,宜采用重型压路机碾压,以便填石压密,然后在其上铺设碎石反滤层,厚度50cm,再进行填土分层碾压。

当池塘地段的淤泥深度小于2.0m时,采用先清淤后填筑的方式处理。

即先清除掉地表上覆松软土层和地形表层流塑~软塑状土层,并晾干路基;铺筑级配砂砾料垫层,接着逐层回填路基、逐层碾压。

对于冲田潮湿土情况,先清除掉地表上覆的潮湿土,换填级配砂砾料垫层,接着逐层回填路基、逐层碾压。

(2)软弱路基处理范围根据现场实地踏勘,本次设计不良地基处理路段桩号范围为K0+300~K0+637.803,采用换填级配砂砾料垫层和抛石挤淤法处理,处理深度为1~3m。

施工过程中发现与实际情况不符时,应严格按照设计原则进行处理,并对实际发生的工程量签证。

4.6 路面设计路面设计应根据掌握的基础资料,参考相关工程经验,考虑区域内的交通条件、行驶车辆的荷载等级。

道路路面结构为:20cm厚C-35砼路面板,基层采用15cm厚的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底基层采用50cm厚的天然级配混合砂石基层。

4.7 绿化道路K0+0~K0+240段两侧无人行道。

K0+0~K0+240段人行道宽3m,每侧人行道上种植1排行道树,种植间距为6m。

4.8 道路附属设施4.8.1 缘石、路边石预制路缘石采用机制C30砼,路边石采用机制C25砼。

路缘石及路边石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现象。

两节间采用1:3水泥砂浆安装后勾缝宽0.5cm,安装路缘石、路边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

4.8.2 人行道人行道铺装采用新型环保材料透水砖铺筑,透水砖尺寸为200×100×60mm。

人行道结构层为6cm厚透水砖+3cm厚1:3水泥砂浆+8cm厚C-15素混凝土垫层+30cm厚天然级配砂石混合料垫层。

4.8.3 停车场停车场结构层为:20cm厚C-25砼路面板+15cm厚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30cm厚天然级配砂石混合料垫层。

4.8.3 墓穴间人行步道采用C-20混凝土随打随抹实压光。

结构层为:8cm厚C-20混凝土随打随抹实压光+20cm厚天然级配混合砂石基层。

第五章道路工程施工要点5.1 路基5.1.1质量标准土质路基土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起皮、积水及表面不平整等现象,土、石路床必须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检验,其轮迹不得大于5mm。

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说明:填方高度小于80cm及不填不挖路段,原地面以下0-30cm 范围内土的压实度不应低于表列挖方要求。

路床平整度:15mm中线高程:+10mm、-15mm横坡:±0.3%人行道在填土地段的土基压实度不应小于92%。

路基强度应满足规范要求,路槽底面土基设计回弹模量值不得小于30Mpa。

5.1.2 路基排水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设施。

所有施工临时排水管、排水沟和盲沟的水流,均应引至管道或边沟中。

路基分层挖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

当地面水排除困难而无永久性管道收集可利用时,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

5.1.3 挖方路基在路堑开挖前作好坡顶截水沟,并视土质情况作好防渗工作。

开挖前应将适用于种植草皮和其他用途的表土储存起来,用于绿化填土。

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

5.1.4 填方路基(1)填料要求路基填方暂定为天然级配砂石混合料,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

(2)基底处理当填方地段的地面自然横坡大于1:5时,应在斜坡上分级挖成宽度不小于2.0m,并向内倾斜2%~4%的台阶,最后用小型夯实机具加以夯实后方可进行分层回填碾压。

路基填方高度小于路面和路床总厚度时,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路床的压实度标准,此时,应将地基表层土进行超挖并分层回填压实,其处理深度不应小于重型汽车荷载作用的工作区深度。

(3)填筑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不大于2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cm。

管道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30cm,方能上压路机辗压。

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井等周围的回填土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填土材料宜采用砂砾等透水性材料或石灰土。

若机动车行道下的管、涵、雨水支管等结构物的埋深较浅,回填土压实度达不到规定的数值时,按下表的要求处理:5.2 底基层、基层5.2.1天然级配砂石混合料底基层路基通过验收后,方可施工底基层,底基层为天然级配砂石混合料,材料应符合规定的级配要求,其重型击实标准的压实度不应小于96%。

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碾压时,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应超过20cm。

(1)质量标准压实度: 96%平整度:不大于15mm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弯沉值:≤150(0.01mm)(2)材料要求天然级配碎石最大粒径不应大于37.5㎜,颗粒组成应在下列级配范围:5.2.2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底基层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基层施工,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

(1)质量标准压实度:97%平整度:不大于12mm厚度容许偏差:不大于15mm中线高程:+5,-15mm横坡度:±0.5%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7天无侧限浸水强度:≥3.5MPa(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水泥掺量为5%,水泥材料要求32.5或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应选用初凝时间4h以上的水泥,不应使用快硬、早强水泥。

,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31.5mm,级配组成如下表: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

(3)施工要求施工中严格执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①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须用机械拌和摊铺和碾压。

②水泥稳定碎石施工配料必须准确,摊铺或拌和必须均匀,并应严格掌握厚度。

③碾压用12~15t三轮压路机碾压,每层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cm,18~20t压路机时压实厚度不超过20cm,压实厚度超过上述要求时,应分层铺筑,每层压实厚度不小于10cm,压实遍数不小于6~8遍,至表面无明显轮迹为止。

④施工时,最低气温要求5℃以上,压实后必须保湿养生。

5.2.3道路面层道路面层为20cm厚C-35砼路面板,建议采用商品混凝土,现场摊铺。

混凝土施工前,必须对路面原材料进行取样试验分析,并应提供混凝土配合比验数据。

用于混凝土板的水泥,应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标号不应低于425号。

同时应严格控制用水量,适当延长搅拌时间,加强养护工作。

混凝土最大水灰比,不应大于0.5。

粗集料采用天然级配碎石,大粒径不宜大于20mm。

细集料中粗砂,平均粒径0.35mm~0.45mm,细度模数为2.8。

混凝土面层施工模板宜采用钢模板,模板的高度应与混凝土板厚度一致。

钢纤维砼运至施工地点倾倒后用人先行摊铺整平,将振捣梁置两侧钢模板上开动振动电机,可用插入式振捣器及平板振动器配合振捣,人工配合再次整平。

振捣时间以砼停止下沉,不再冒出气泡并泛出水泥浆为准,不宜过振。

振捣时注意振捣器行程方向一致。

振捣梁拖平后再用钢滚筒依次滚压进一步提浆整平。

此后立即用真空吸水泵吸除多余泌水,待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表面无泌水时,再用磨光机进行磨光整平,磨光应从一侧顺序进行,直至有稠浆出现。

收浆后再用刮平板抹平1~2次,使表面平实,无干缩裂缝。

混凝土拌合物整平时,填补板面应选用碎(砾)石较细的混凝土拌合物,严禁用纯砂浆填补找平。

混凝土做面:当烈日曝晒或干旱风吹时,做面宜在遮阴棚下进行;做面前,应做好清边整缝,清除粘浆,修补掉边、缺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