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2 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2 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


精品
12
考法6 经济重心的南移
魏晋南北朝 ―→ 唐朝 ―→ 南宋 江南开始开发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完成南移
精品
13
考法7 井田制
1.实质:名义上国有而实际上是奴隶主贵族土地所有制 (私有制)。 2.演变:产生于商,强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 国商鞅变法。 3.瓦解的原因: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 的提高,私有土地的日益增多,各诸侯国为刺激劳动者生 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鲁国实行 “初税亩”,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实际上使土地 私有制合法化,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精品
3
精品
4
考点5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考点6 手工业的发展 考点7 商业的发展 考点8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精品
5
考点5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古代农业发展概况 2.中国古代农业基本特征 (1)经济格局(起源):起源于多个中心,形成南稻北粟的地域特征。 (2)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土地制度: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 (4)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5)耕作技术:精耕细作。 (6)经营方式(生产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 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始终占主导地位。
精品
14
考法8 均田制
均田制是政府把掌握的无主土地或荒地分配给农民,目 的在于增加政府收入,维护统治,并没有触动封建地主 土地所有制。
精品
15
考法9 土地兼并与不抑兼并
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造成 大量小农破产,一方面使农耕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使国家失去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导致阶级矛 盾尖锐,进而危及封建政权的安危。为了巩固统治,采 取措施抑制兼并保护小农经济:北魏至唐玄宗时实行均 田制;明朝重新丈量土地,绘制“鱼鳞图册”,但不能 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 并的根源。
垄作法―→代田法―→魏晋南北朝 (春秋战国) (西汉赵过)
北方:耕耙耱 南方:耕耙
精品
10
考法4 水利灌溉
1.灌溉工具的进步
曹魏
→ 唐朝
→ 宋朝
→ 明清
2.水利设施的进步
春秋战国

西汉
→ 隋朝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漕渠、白渠、坎儿井 大运河
精品
11
考法5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精耕细作。其主要内 容是生产工具的演进,还包括水利、灌溉、 耕作技术与方法的进步、农业经验等。
精品
7
考法1 生产工具的演进
精品
8
考法2 耕作方式(技术)的演变
1.耕作方式演进
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石器锄耕(商周时期)―→铁犁牛耕(封建
社会)
2.铁犁牛耕的发展
春秋战国
―→
西汉
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推广 耦犁(赵过,二牛三人)二牛一人;
犁壁
―→隋唐
曲辕犁(犁评)
精品
9
考法3 耕作方法的进步
精品
6
分考点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考法1 生产工具的演进
考法2 耕作方式(技术)的演变
考法3 耕作方法的进步
考法4 考法5 考法6
分考点2
水利灌溉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经济重心的南移
土地制度的演变
考法7 井田制
考法8 均田制
考法9 土地兼并与不抑兼并
考法10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农业生产基本模式
第一部分 古代史部分
专题2 古代中国的经济
精品
1
600分基础 考点&考法 600分易混 概念&考点 700分综合 考法&考练
精品
2
600分基础 考点&考法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土地制度 变化和两个经济政策。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条件下,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早期推动封建经济和 社会的发展,但到明清时期,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政策阻 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中国逐渐落后 于西方,未能使中国成功地向近代社会转型。
―→ 明中叶
民营超过官营
官营手工业发展表现在:冶金业(冶铁与冶铜)、陶瓷业、丝织业等。
精品
19
考法2 冶金业
1.冶铜:原始社会晚期(出现)―→商周(青铜时代及代表——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 2.冶铁:西周晚期(已有铁器)―→春秋战国(冶炼生铁) 3.冶钢: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 东汉(杜诗“水排”) ―→ 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前领先世界
精品
20
考法3 制瓷业
商朝 ―→ 东汉 ―→ 北朝 ―→ 唐朝
原始瓷器 成熟青瓷
成熟白瓷 南青北白、秘
色瓷
―→ 宋 ―→
元 ―→ 明清时期
五大名窑 青花瓷―→ 彩瓷、珐琅彩
精品
21
考法4 丝织业
原始社会―→商朝 ―→ 西周 ―→ 西汉
养蚕缫丝 织机 斜纹提花织物
丝绸之路
―→ 唐 ―→ 宋 ―→ 明清
精品
17
考点6 手工业的发展
分考点1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考法1 官营手工业发达的原因、特点与“工商食官” 考法2 冶金业 考法3 制瓷业 考法4 丝织业
分考点2 家庭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
考法5 家庭手工业 考法6 民营手工业 考法7 古代手工业地位与特点
精品
18
考法1 官营手工业发达的原因、特点 和“工商食官”
1.发达原因: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凭借
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2.特点:由政府直接经营,供皇室使用,不在市场流通。规模大,分工细
致,不计成本,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3.发展史实
夏商周
―→
春秋战国
官府垄断、“工商食官”
官营为主,出现民间手工业
精品
16
考法10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农业生产基本模式
1.成因: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私田增多,小农经济形成。 2.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地位: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 4.影响(评价) (1)积极:自给自足,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推动精耕细作农业发展,是中国古代经济 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封建社会形成发展时期,基本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利 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消极:小农经济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的特点,使人们形成“安土重迁”思想,阻 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明清时期影响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