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残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矣,而皆开自黄婆一人,是不当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与先蚕同列祀典乎?——王应安《柳南续笔》原文大意:现在榨布广泛应用,用来御寒保暖,无论老少贵贱都离不开它。
棉布成为后世的主要衣被原抖,其作用甚至超过了丝绸,这都是黄道婆一人的功劳.难道不应该像拜祭神灵一样崇敬她,让她享有与蚕神螺祖同等的祭祀吗?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1)在棉布盛行之前,我国人民的主要衣被原料是什么?(2)材料中所说“黄道婆一人的功劳”是指什么?你怎样看待这一说法?(3)黄道婆的成就对她的故乡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丝织品(丝、丝绸)、麻织品(麻布、麻)。
(2)革新棉纺织工具和织造方法,促进棉纺织业发展。
这一说法充分肯定了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但说成是“黄道婆一人的功劳”,夸大了其个人作用(因为她是在学习黎族人民先进棉纺织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革新)。
(3)使她的故乡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发生了技术性变化,逐渐上升为江南棉纺织业中心。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棉布盛行之前,我国人民的主要衣被原料是丝织品(丝、丝绸)、麻织品(麻布、麻)。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道婆革新棉纺织工具和织造方法,促进棉纺织业发展。
因此“黄道婆一人的功劳”指的是这一事件。
这一说法充分肯定了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但说成是“黄道婆一人的功劳”,夸大了其个人作用,因为她是在学习黎族人民先进棉纺织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革新。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道婆革新棉纺织工具和织造方法,促进棉纺织业发展。
使她的故乡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发生了技术性变化,逐渐上升为江南棉纺织业中心。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台州是中国戏曲的发样地之一。
据《台州地区志》记述:“晚唐、五代时,台州已有参军戏或杂剧演出。
”至宋代,随着城市的繁案,合州戏曲开始兴盛,州县均有组织,“勾栏”业也等有民间艺人演出,经过长期演绎,台州戏曲于明末清初发展成合州乱弹。
材料二:台州乱弹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
(注)2006年,台州乱弹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材料三:2010年以来,台州乱弹艺人多方寻我新出路,实现新发展,有《成继光》、《昭君出塞》等许多优秀传统刷目,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创作编写了《老村新路》等新剧目,歌颂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好人好事;主创人员开设戏曲名家工作室培养后备人才,深入校园开展普及性公益讲座;走进乡村大舞台、走入电视台、登上国家大剧院,展现地方剧种的独特演年魅力;走出国门,问鼎德国国际文化戏曲节,并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获得中外嘉宾的高度称赞。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合州戏曲在宋代开始兴盛的历史背景。
(2)台州乱弹发展历程中的两次“毁灭性打击”分别和哪些历史事实有关?(3)综合上述材料,从台州乱弹的发展历史看,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答案】(1)宋代城镇规模扩大和经济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宋朝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文人开始关注民间文化。
(2)民国时期多战乱;文化大革命。
(3)国家强盛,社会稳定,则文化繁荣。
【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至宋代,随着城市的繁案,合州戏曲开始兴盛,州县均有组织,‘勾栏’业也等有民间艺人演出,经过长期演绎,台州戏曲于明末清初发展成合州乱弹”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合州戏曲在宋代开始兴盛的历史背景是宋代城镇规模扩大和经济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宋朝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文人开始关注民间文化。
(2)依据材料二的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州乱弹发展历程中的两次“毁灭性打击”分别和民国时期多战乱;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实有关。
(3)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台州乱弹的发展历史看,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国家强盛,社会稳定,则文化繁荣。
3.图示学习法是我们在学习历史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对历史事件的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有更直观的了解。
下面是小明在学习《民族政权并立的代》这一课的知识时所绘制的示意图,请你结合此示意图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1)根据示意图和所学的内容,请将下列一段对此示意图的简介补充完整。
北宋结束了A 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与辽和西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交战,后议和,与辽和西夏处于并立状态。
后B 灭辽,并南下灭亡北宋。
1127年,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登基称帝,后定都,史称南宋。
(2)依据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分别写出辽与北宋的和议、B政权与南宋之间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
(3)结合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五代十国,金,赵构,临安(2)澶渊之盟,郾城大战。
(3)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不能发动战争,战争不利于国家管理。
【解析】【详解】(1)根据示意图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与少数民族政权辽和西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交战,后议和,因此北宋与辽、西夏处于并立状态。
后金灭辽,并南下灭亡北宋。
1127年,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赵构登基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依据示意图,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辽与北宋之间的和议是澶渊之盟,金与南宋之间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是郾城大战中岳飞收复了很多失地。
(3)依据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的看法是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不能发动战争,战争不利于国家管理。
4.《英国大百科全书》记录,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隋朝选官制度的不同点。
材料二贞观初年,唐太宗去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唐太宗描述的选官制度的名称,该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材料三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该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则天在位时期是如何发展该制度的。
材料四白居易评价该制度“唯秉至公,以为取舍”。
孙中山认为该制度是“平民政治”,而且优过“民主政治”,是“极端平等政治”。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该制度的确立对隋唐社会产生的影响。
【答案】(1)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由上层权贵垄断,看重门第。
隋朝时期选官注重学识,通过考试选官。
(2)科举制度(科举取士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4)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隋文帝即位后……,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由上层权贵垄断,看重门第。
隋朝时期选官注重学识,通过考试选官。
(2)第一问:根据“进士”这一关键词可知,唐朝选官制度是科举制。
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确立的标志是隋炀帝确立了进士科。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时期设立了武举和殿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提高了科举的地位。
(4)根据“唯秉至公,以为取舍”、“平民政治”等关键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随遣唐使来到长安,此后长期生活在中国。
他精通中国文化,在唐朝做官,还取汉名晁衡。
他与大诗人李白、王维是亲密的朋友,至今仍流传着他们之间唱和的诗句。
晁衡归国途中,误传他遇难,李白为此写了《哭晁卿衡》的悼念诗:“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材料二:鉴真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
鉴真年轻时在长安、洛阳游学,后来主持扬州大明寺,是唐朝著名高僧。
由于受航海技术等条件的限制,鉴真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自己也因患眼疾双目失明。
但他矢志不渝,终于第六次东渡成功。
这一年,鉴真已经66岁。
材料三:玄奘从天竺带回佛经657部,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共翻译出75部1335卷,约1300多万字。
玄奘还把自己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弟子整理成书。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遣唐使”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遣唐使”?“遣唐使”的出现有什么影响?(2)材料二中鉴真东渡的目的地是哪里?从材料二的内容可以看出,鉴真拥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鉴真的东渡有什么影响?(3)材料三中的“天竺”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其弟子整理而成的是哪一部著作?【答案】(1)“遣唐使”指的是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是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日本;有远大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大唐西域记》【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唐朝在当时文化影响力巨大,日本遣唐使到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遣唐使回国后,受到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宣扬佛法;依据材料二“由于受航海技术等条件的限制,鉴真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自己也因患眼疾双目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