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文,教学,路径]探索作文教学新路径构建作文教学新课堂

[作文,教学,路径]探索作文教学新路径构建作文教学新课堂

探索作文教学新路径构建作文教学新课堂作文是中学语文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多年来,作文难教,作文难学,作文成就感不大,是很多语文教师头疼的事。

在教学中,不少语文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进行了实践,有一定成效,但不够理想。

怎样让作文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不少同仁进行了新的探索。

2015年4月15日至17日,新作文杂志社和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究会在苏州举办的全国作文研讨会进行了新的尝试。

这次研讨会聚焦在作文上,主题鲜明,提出了“新思想、新探索、新课堂”的“三新”理念,以前沿思想为引领,以探索为路径,以课堂为抓手,通过专家新视野(专家主题报告)、对话新课堂(新生代名师展示课及主题发言)、聚焦新探索(实验区课堂亮相及经验分享)、名家新思想(名家示范课及主题报告)几个专题,实实在在进行了一次作文探索之旅,为中学作文教学开辟了一种新思路、新视觉、新方向,给我们语文教育者带来了新的思考。

一、革除应试作文弊端是作文走向健康之路的起点“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的四大能力,“写”是极其重要的能力。

作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写”的能力的任务。

反观现实的作文教学,令人担忧,从某种程度上说,作文教学已走向畸形发展之路。

在应考的现实下,应试作文大行其道,模式化、公式化、概念化成为了一种趋势。

虽有改革之士力图扭转这种局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被应试的滚滚涛声所掩盖。

不少教师虽有不愿,但势单力薄,被应试作文的滚滚洪流推着前行。

教师的拳脚施展不开,学生的思想逐渐僵化,灵性枯萎,个性被压抑。

在此不健康的作文教学路上,我们应该清醒,回头看看我们所走的作文之路是不是对了。

全国中语会理事长顾之川先生,就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我们作文教学的问题所在。

在“三新”作文研讨会“专家新视野”板块里,他以《创新与守正:作文教学的主旋律》为题,剖析了目前作文教学功利化、程式化、模式化的弊端,强调了单一的技巧训练大行其道的不良影响,并列举了15种应试作文模式,真正让人警醒,并就当前作文改革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在新的“八股文”盛行的今天,顾老师的观点无疑是一剂清醒剂,让身在其中、陷入其中的语文人猛醒。

我们需要语文人整体的清醒、整体的反思、整体的改革。

我们在呼唤考试改革的同时,不能等待,应该行动起来,用语文人共同的力量,革除作文的弊端,扭转应试作文泛滥的局面。

在明确国家课标作文目标的前提下,敞开我们的心胸,接纳五彩缤纷的作文,宽容个性化的作文,容许作文思维的多元。

让学生作文更能贴近自己,贴近年龄,贴近生活,贴近成长,让学生真正能敞开心胸表达真情实感。

在自由作文与规范作文的双翼训练中,让我们的作文课堂鲜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飞翔起来。

只有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达成共识,努力践行,我们的作文才能真正向健康之路出发。

二、定好中学作文教学之位是抓好作文教学的前提中学作文教学怎样定位,可能是很多语文教师曾经或现在思考的问题。

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定位,不同的语文教师也有不同的认识。

由于定位的多样性或模糊性,使不少语文教师游走在作文教学的边缘,为作文教学带来了难度。

中学作文教学究竟怎样定位,黄厚江老师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他在《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定位和基本策略》报告中认为,中学作文侧重于指令性写作,培养的是公民性写作,从教学目标上看,让大多数学生能写平平常常的好文章,即切题、得体、言之有物。

这些主张,比较贴近学生,贴近我们作文教学的实际。

目标太大,要求太高,教师不好把握,教学任务往往会落空。

中学作文教学,不是培养作家,不能好高骛远,而应踏踏实实地立足现实,从公民性写作落脚,以课标要求为基础,构建我们的作文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基本文体的作文能力。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年级层次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分解的教学目标,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写好课标规定的不同文体的文章。

在这个大前提下,允许作文优秀的学生个性发展,更鼓励有写作天赋的学生特长发展,进行特别的指导。

但是,更多的学生不是去当作家,不是去创作。

因此,立足于学生写作基点,构建不同文体的基本的写作知识,培养他们写作的基本素养,提升他们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是我们应该完成的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三、作家创作经验的分享是打开作文之窗的新视角作文难以走出瓶颈,不是我们没有思考和探索,语文教师一直行走在作文路上,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正因此,值得进一步思考。

换一种角度,换一种方式,听听作家的声音,看看作家的写作实践,或许会给中学作文教学带来新鲜空气。

虽然作家的文学创作不同于中学作文,但他们的素材来源、写作实践、创作过程,会给我们带来启迪。

这次研讨会上,山西作协副主席葛水平,站在她创作的角度,用轻松愉悦的故事娓娓道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冲动以及创作实践,强调了她的作品就是来源于生活,来自于生活的感动和感悟,来自于对生活的思考。

这一经历告诉了我们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一道理,强调了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作用,说明生活的体验就是作文的基础。

在生活中我们就是在积累素材,在生活的积累过程中触动心灵,在触动的过程中就可能有作文的冲动。

学生每天都在接触生活,只是没有意识到生活之于作文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教师的一个责任就是要引导学生明白接触生活、思考生活对于作文的重要意义,要强化这种意识,有这样的意识才会让作文变得不再难。

分享一下作家的文学创作经验,反思我们作文教学行走的路径,是作文教学改革的一种新探索,拓展了我们作文教学的视野。

四、设计视角的变化是作文教学的一种尝试作文教学需要在探索中行进,在实践中优化。

在这次研讨会上,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的《写出人物的特点》一课,教学设计是用好现场资源,以老师作为观察对象,让学生进行描写。

这种根植于课堂生成、现炒现卖的教学设计,显得新颖。

来自深圳的向浩,以《如何写好喻体》为题,为大家献上了一课。

该课的设计聚焦目标,采用层次推进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从单一的比喻句到多个比喻的层次转换,达成的喻体生动形象,并体现丰富性,让学生在体验中把握比喻的写法。

这样比单一的说法和例子的分析更加有效,凸显了探索的价值。

该课在设计中的另一视觉,就是学生在进行描写时(包括学生对老师外貌的描写),老师亲自下水,针对学生的眼睛采用喻体的方式进行层次推进的描写,写作的现场感强。

这种现场教学的设计,教师要有胆量,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当然能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这种尝试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

五、注入生活活水是作文教学的重要路径作文难写是不少学生的共同感受,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材料,缺少作文素材。

事实上,学生每天都有新的材料,都在接触新的事物,只是主动的意识不够,对生活的关注不够,老师在教学中对此的强化也不够。

注入生活的活水是作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作文材料的来源地,是学生思考的支撑点。

在这次“三新”研讨会上,湖北荆州的刘丽娟老师,在她的《洞烛幽微,感悟生活》作文课上,让学生观察生活动态的画面写作。

先让学生独自观察,看看观察到了什么,在初次观察的基础上,老师提醒注意画面的细节,并提醒学生注意画面背后的东西,然后让学生再观察,并根据观察结果任选角度写一个场景,反映生活。

刘老师这节课虽然还存在一些遗憾,但借助于这一写作训练,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意识,同时让学生明白,学会在观察中抓好细节、写好细节,是写好作文的重要手段,也让学生体会到作文有内容可写的快乐感。

这是作文新课堂的一种探索,也是作文教学的进一步拓展。

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生活是“源”,写作是“流”,“源”开则“流”畅,“源”堵则“流”竭。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和积累材料,可以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可以提升思考的层次。

生活广阔无垠、丰富无比,犹如一座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正因这样,更需要学生去关注它,思考它。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

”既强调了观察的角度,又强调了观察的目的。

只要我们用心去关注生活,生活就会成为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不断。

六、在生成中激活学生思维是提升学生能力层次的关键作文是思维活动强度大的一项活动,因此,作文课堂中注重学生的生成,及时激活学生的思维很重要。

研讨会上,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的《写出人物的特点》就给我们演绎了生动的一课。

黄老师首先让学生观察并写出自己的相貌,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对话,初步概括出自己的特点,在学生说出“幽默”“渊博”“平和”“童心”“可爱”等五个词语后,又要求学生写一段话,通过描写,写出老师的个性特点。

在描写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在交流中,黄老师不断对学生进行追问,并在追问中纠偏,不断地优化文段,在生成中激活思维,在激活后再修改,在不断修改中使描写更加准确、细致、到位。

这个教学过程,虽没有预设,全是根据生成情况步步推进,但是学生的观察得到训练,捕捉细节的能力得到提升,运用语言准确描写的能力得到夯实,学生作文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苏州市工业园区初中语文教研员刘铁梅执教的《材料的多层立意》一课,让学生针对提供的两则材料,扣住“这也是幸福”这一题目,从不同角度去立意。

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提出了不同的立意角度,教师边听边通过屏幕打出来,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这是在生成中推进学生的思维。

为了更能把握立意角度,教师又引导学生从独立个体(情感层次、感悟层次)和人物关系(能力层次、品质层次、感悟层次)上去思考,这样使多层立意变成了可能,思考的路径更加明确。

在此基础上,刘老师又让学生对前面提出的立意点根据“独立个体”“人物关系”角度进行分类,使学生的立意角度更加清晰。

这种在生成中推进,不断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材料的把握,立意的确定,角度的多样,都有一定的实效。

作文教学,不限于教师的讲解,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及时地激活思维,不断在生成中推进,是作文效益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提升的重要保证。

七、开辟作文教学空间是多角度训练学生思维的又一路径作文教学的单一训练和枯燥的评讲,是引不起学生兴趣和作文教学低效的一个原因。

有的教师只在作文前简单指导后就让学生作文,然后简单地批阅后进行简单的评讲;有的教师连指导都没有,随意出示一个作文题就让学生写。

这种单一的作文训练模式和不痛不痒的评讲,难以激起学生作文的写作欲望,学生在应付作文的过程中没有得到真正提高。

要更好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写作,就应避免单一的作文教学形式,开辟丰富多样的写作空间,让学生能发挥其潜能,主动写作。

北京十一学校的特级教师曹书德,在他的《学生需要怎样的写作能力》报告中,介绍了他们的一些做法。

其中的“个体激励,让亮点闪光”很有特点。

他们的理念是让每份作品都有一席之地,让每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作文的存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