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版)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政府经济学》形考任务1-5题库及答案100%通过考试说明:针对中央电大形考平台,本人汇总了《政府经济学》形考作业任务01-05试题及答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确保了考生通过题库就可以顺利过关。
任务一讨论主题小组讨论讨论内容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行为?答:一、什么是政府经济?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
(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
案例: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合理化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进入分配不公平区间。
又因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还要通过改革和发展加以具体解决。
现阶段的基础性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社会整体的分配体系构筑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为此就需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和调整现行收入分配政策,将收入分配差距调节到社会可容忍的区间。
各国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标准是根据国际惯例所计算的基尼系数。
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
综合各方而的资料测算,我国在1978年以前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 16,属于绝对公平;20世纪80年代末基尼系数达到0. 28; 1995年达到0.39; 1996年是0. 42; 1997年是0. 43; 1998年是0. 46。
自1999年到2000 年底,基尼系数平均为0.4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
2001年至2003年基尼系数稍有回落,到2004年又超过0.4。
这标志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城乡居民之间的投入就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在增加,但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
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由1981年的2. 92扩大到1995年的3. 02,目前这种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例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城市居民的40%。
这种城乡差距大大高于国际标准。
国际上的城市与农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1.5,极少超过2。
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最贫困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27%,而最富有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50. 24%o可见,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业已出现一定程度的相对贫困现象。
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很多。
如前所述,历史上城乡收入的差距就很大。
近年来还由于以下原因加剧了此情况的发生:1、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刚刚脱困,效益不高,下岗和失业的职工还比较多。
2、由于市场化发展不平衡,某些行业仍存在垄断强势,因而一些人收入过高。
3、国家税收杠杆调控不力,对高收入者征收个人调节税力度不够。
4、行政干预不当使劳动力和资木长期分别扭曲地集中于农村和城市。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到底应该是效率优先呢,还是应该首先考虑公平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
所以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形成合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原则、制度和实现机制。
二、个人讨论提纲社会主义社会整体分配体系构筑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体现以下几点:1、以生产力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必须要求效率优先。
2、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需要有多层次的社会过程,要将其放在相应的领域中作为侧重点分别加以解决。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体现了构筑社会整体分配体系,全面合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大思路。
为了有效地促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实现,还需要建立四个层次的收入分配机制:其一,在企业层次上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其二,在市场层次上培育收入分配机制,关键是开放生产要素市场,为要素的流动、重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必要的体制保证。
其三,在政府层次上建立和完善国民收入再调节体系其四,在社会层次上建设社会支持和社会救助体系。
(三)、小组提纲:(一)政府经济与公平公平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道德理论等的社会学范畴。
在经济领域,公平是和分配相联系的一个概念。
公平可从两方而理解,一是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一是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为追求公平目标,应开展的主要工作有:(1)机会均等。
(2)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3)合理运用税收、社会保障等政策工具,控制收入差距。
(二)政府经济与效率效率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中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
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产出结果,就称之为资源配置效率高,反之,成为效率低。
政府资源配置效率,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政府直接控制和掌握资源的配置效率。
一是政府通过对市场和微观经济行为调节,克服市场失灵,引导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两者在社会整体资源配置中呈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
(三)、政府经济与公平和效率的选择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两大基木准则,但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关系中,政府在两者之间的选择,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1、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尽管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但要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是较为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即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具有一定替代关系。
2、公平与效率的选择公平与效率两者之间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政府经济决策有较大回旋余地,可形成各种不同的政策组合。
第一,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政策选择。
第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选择。
即政府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管理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较快增长, 增强整体国家经济实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首要目标,同时注意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
这也是我国现行收入分配政策的基本指导方针。
第三,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政策选择。
即在政府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管理中,优先考虑收入和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分配,调节收入差距,为贫困阶层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体现社会公平。
同时,尽可能减少收入公平分配对经济运行效率的消极影响。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体现了构筑社会整体分配体系,全面合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大思路。
为了有效地促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实现,还需要建立四个层次的收入分配机制:其一,在企业层次上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其二,在市场层次上培育收入分配机制。
其三,在政府层次上建立和完善国民收入再调节体系。
其四,在社会层次上建设社会支持和社会救助体系任务二政府经济学02任务01一、论述题(共1道试题,共100分。
)1.请以“政府支出”为主题,理论联系实际撰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a.自拟题目;b.任选角度和方向进行阐述;c.论述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举例论证;d.不得抄袭,如需引用或借鉴他人成果,请用尾注标明;e.字数不得少于1000字。
答案:张家港第十二五年规划“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全而推进创新发展和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
《张家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故略性、纲领性和综合性规划,是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和总体安排,是编制和实施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专项规划、区域总体发展规划、分年度计划以及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市委的总体部署,统筹制定规划期内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努力履行政府职责,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顺应民生期待和我市所处发展阶段的基本要求,围绕打造经济发展的领先城市,持续加大有效投入,加快扩张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经济效益;围绕打造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产业强市,持续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围绕打造统筹发展的样板城市,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围绕打造生活保障最优城市,全面提升各类保障水平,全力增进民生福祉。
具体要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目标:1.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到“十二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在“十一五”期末的基础上,确保翻一番以上。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左右,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0%,高效农业比重达到65%。
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达到60亿美元。
2.创新能力。
经济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0%;90%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新兴产业载体、科技创新企业载体和科技服务平台基本完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全市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达到260个,争取300个,累计引进和培养1200名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8000名高技能人才;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300件,科技贡献率达到60%。
3.社会进步。
初步建成高水平、均等化的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提高到7. 2人,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600平方米,万人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达到32000平方米;城市化水平达到70%;社会保险实现全覆盖;基尼系数降至0.38以下。
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4.民生质量。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5 万元;城乡居民健康指数超过97%,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35张;社会治安公众满意率超过98%,公共交通出行率达到25%,生活信息化水平达90%以上;恩格尔系数低于30%。
5.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的能耗、物耗水平和污染排放不断降低,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万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而积提高到13. 2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95%,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在96分以上。
“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弘扬张家港精神,以率先在全省基木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全而实施创新驱动、港城联动、城乡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包容性增长,努力把张家港建设成为“富有独特精神、临港产业发达、长江文化汇聚、生态优美宜居、各种文明形态高度协调”的现代化港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