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味觉与嗅觉》教案1

《味觉与嗅觉》教案1

《味觉与嗅觉》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味蕾的结构,味觉性质。

2、了解嗅觉感受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身的体会,了解味觉与嗅觉的性质。

2、通过集体探讨,小组活动学习新知识。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通过实验体会味觉与嗅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深刻体会味觉和嗅觉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2、通过知识的学习了解味觉和嗅觉,学会保护我们的味觉和嗅觉。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味觉和嗅觉。

2、知道我们是怎样尝到食物的味道,嗅到气味。

三、教学难点
1、认识味觉和嗅觉的重要性。

2、意识到保护味觉和嗅觉的重要性。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试一试能不能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能闻到什么味道?谁能说一下。

那你们知道我们是怎么闻到味道的吗?
新课讲解:
一、味觉和嗅觉
当空气中分布着某些有气味物质的时候。

我们用鼻吸气就可能感到气味的存在,这就是嗅觉。

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顶壁,叫做嗅黏膜,这里的一些“嗅细胞”受到某些挥发性物质的刺激就会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嗅神经传入大脑皮层而引起嗅觉。

仔细辨别气味时,我们往往会做出短促而频繁的吸气动作,而深吸气时却难以察觉到某些气昧的存在。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嗅黏膜所在的位置只能接触到经过鼻腔顶壁的回旋式气流,短促而频繁的吸气才容易在这里引起气流的回旋。

当患感冒、鼻炎时,可能造成鼻腔通气异常而使嗅觉功能产生障碍。

人的嗅觉辨别能力因人而异,差别有时较大。

有人甚至缺乏一般人具有的嗅觉能力。

测定人的嗅觉能力,可以用能够引起嗅觉的气味物质的最低浓度来表示。

如用人造麝香测定人的嗅觉时,每升空气中5×10-6 mg的含量就能使人觉察到。

另外,人的嗅觉也很容易产生适应。

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做感受器的适应。

例如,人初到有某种气味的环境时,可能会明显感到这里的气味。

但时间一长,这种感觉会越来越弱,最后就感觉不到这种气味的存在了。

当能够溶解在唾液中的某些物质接触舌面时。

往往会使我们感觉到某种味道,这就是味觉。

味觉感受能叫做味蕾,主要分布于舌的背面,特别是舌尖和侧缘。

用干净的棉球把舌尖揩干后,随即把几粒食糖放上去,这时不会感到有甜味;若把糖粒溶在少量水里,将糖的溶液滴在舌尖上,则立即感到有甜味。

味蕾分辨的味觉基本上有四种;酸、甜、苦、咸。

分辨不同味道的味雷分布也不均匀。

例如。

舌尖上分辨甜味的味蕾较多,舌根部感受苦味的味蕾较多,舌两侧感受酸味的味蓄较多,而感受咸味的味蕾则较多分布在舌侧面的前部。

实际上,人的味觉感受要比上述四种丰富得多,原因是我们的口腔黏膜上还分布着大量其他性质的感受器,如触觉、痛觉、温度觉感受器等;特别是在品尝味道时还往往有嗅觉参与进来。

这就使我们产生多种复合的感觉,综合地影响着我们对“味道”的感觉判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