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心智之门,走上成功之路
————读《把时间当作朋友》有感
乍一看到这个书名,原以为又是一本时间管理的书,或者和什么成功学相关的,我对此类书籍一向无甚好感。
但直到抱着好奇的心态并戴上批判的眼镜一股脑儿读完以后,才发现,这本书真的不一样。
因为它让我开始动脑子,去思考很多问题。
首先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本书要叫《把时间当作朋友》,它的副标题“运用心智,获得解放”更符合全文的内容。
因为从本质上讲,这本书讲的也还是一种成功学,尽管它花费了整整一个章节去打击所谓“成功学”,却始终逃不开它是一本“教人成功”的书的这个事实。
既然我们的本职是教书育人,那么,就从如何帮助学生成功学习谈起吧!
首先,成功不是买彩票,可以瞬间降临,它需要时间来积累,但是时间不够用却是很多学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没时间预习,没时间做题,更没时间复习,甚至已经没时间吃饭和睡觉了。
似乎是“没时间”才导致了“不成功”,然而事实真的如此么?那些被大量用在了玩手机,玩电脑,看电视,聊天、玩闹的时间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时间一刻不停的在消逝,谁又真正抓到住呢?所以,管理的焦点根本就不是时间,而应该是自己!我们需要教会学生的,也正是如何让学生管理好自己。
培根说:读书使人完整,讨论使人完备,写作使人完善。
思考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多思考,于是,我们运用了提问这一策略。
从我们提问让学生回答,到鼓励学生主动提问。
效果如何呢,提问了就是思考了么?我们常说,不思考的人是没有问题可问的。
但是会思考的人有问题往往并不用去问他人,因为他们最终能够自己解决那些问题。
所以,最终,我的发现是,所有学生的提问,最终都是源自于人类史上所有的人都共同拥有的弱点:懒惰。
把自己懒得思考的问题,交给别人来解决。
这样的提问,形同虚设。
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心智所具有的力量吧。
“要让学生主动思考,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相信许多人都会赞同这点,我当然也不例外。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兴趣呢?其实,很多事,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只要一件事儿你能做好,并且做的比谁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数人好,你没办法对那件事情没兴趣。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慢慢提高孩子的成就感,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尤其在开始阶段,能够不时的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这就需要设置相对平缓的阶梯式学习任务,让学生一步一步的顺利完成。
切忌难度跨越太大,拔苗助长的事往往都适得其反。
那么,如何把事一步一步做好呢?对于学生来说,往往过分关心自己正在用的方法是不是正确。
仅仅正确还不够,还要考虑这方法是不是足够巧妙。
更进一步,除了正确与巧妙之外,还要效率,因为人生苦短,如果成功太慢,那么幸福必然减半。
可是,这些貌似出于“理智”的想法肯定是有局限的。
否则的话,有一个现象就根本无法解释了:很多人用非常愚蠢
而无效率的方法,却最终确实成功了。
因为事情往往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
更多的时候我们面临的尴尬是,如果我们不开始行动,根本就无从判断目标是不是确实可行,或者反过来,目标是不是确实不可行。
于是,往往只有开始行动了之后,才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其实,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应该是最重要的策略之一。
与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得虚度更多的时间。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方法,而不是找到方法再学习。
要让学生们明白:不能再让自己成为自己大脑的奴隶,而是要选择翻身做主人。
要学会自制,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懒惰,要适当的享受成就感,但也不要忘了适当的推迟满足感。
要与时间做朋友,要能够让自己时刻精确的感知到时间,并用纸笔制定下现实可行的计划。
不必强迫学生非要一下子就制定一个长期的计划,因为制定长期计划本身就是一个需要通过大量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想要开拓学生的心智并获得学习的成功,首先要做的就是摆脱经验的局限。
个体的经验是有限的,群体的经验也是有限的,有时候,不仅存在无法通过个体或者群体经验获得的知识,还存在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正确的思考,不可一味的靠经验过日子,一个优秀的教师,能够教会学生他们应该知道的知识;而一个卓越的老师,要能够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取他们想知道的知识,千万别做成李笑来口中那个“教”一群小猴子的大猴子。
要教会学生自学能力,学会做笔记,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时刻了解学习的进程,要让他们充分理解老师对于他们的意义,能够正确的对待老师,并最终通过不断的实践让知识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
最后,还是要讲讲成功的核心素质——耐心。
所谓的耐心,就是甘于把时间投入到简单、枯燥但是最终会意义非凡的重复当中去。
毕淑敏在她的小说《女心理师》里说:“一杯咖啡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水。
一杯咖啡里98%都是水”。
而那些简单而又貌似枯燥的重复就好像咖啡里的水一样重要。
毫不夸张的说,一个人有多大的耐心,他的成功几率就有多高。
反过来,没有耐心的人终将一事无成。
懒惰,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做任何事情。
短视,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去展望未来。
草率,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认真调查研究。
肤浅,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深入思考。
夜郎自大,是因为缺乏耐心而拒绝观察外面的世界,而所有的成见与偏见,都是因为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太多的时间、精力去认真分辨每个个体的特征而宁愿用粗暴简单的分类方法代替思考。
所以,做事不要怕重复。
如果说,天分是那2%的“咖啡粉末”,也需要那98%的耐心作为“水”,才可以成为一杯香醇的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