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两个课例看“先教后学”与“先学后教”的区别

从两个课例看“先教后学”与“先学后教”的区别

从两个课例看“先教后学”与“先学后教”的区别倪燕儿“先学后教”教学理念成为当前教育教学发展的新宠,各地纷纷举行相关的考察、讲座、实践探索。

与之相应,一线教师蓦然意识到长期的教学基本属“先教后学”模式,该模式背负着一些课堂低效现象的主要责任。

那么,“先学后教”与“先教后学”到底孰优孰劣?网络资料反映前者的支持率远远高于后者。

现将两者代表性课例进行对比,从中获得启发提出建议。

一、“先学后教”与“先教后学”具体课例对比(一)“先学后教”课例洋思、东庐、杜郎口中学等学校的高四率吸引着教育界同仁纷纷前往学习,余文森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在取得教学改革成功的背后具有共同的理念:学生为本、先学后教、多维目标、小组合作学习”[1]。

根据大量的网络视频,结合实地考察发现,这些课堂流程一般为: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可移至课前)、学生自主探究课堂提问、师生互动解决疑问、当堂复习巩固。

下面以东庐中学“讲学稿模式”为例,选取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的《新的大一统》一课(根据现场听课记录整理而成):一、预习导学(时间约 5 分钟)。

共10 题填空,都可在书中找到相应的答案,学生已经在课前完成并上交。

课堂一开始,教师就直接反馈预习情况,学生订正。

二、课堂探究(时间约30 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自学形式:以个体自学为主,小组合作为辅。

学生根据讲学稿探究如下题目。

问题一:西汉建立后面临着怎样的经济形势?问题二:汉初的统治者采取哪些措施恢复经济?问题三: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自学后发表观点;师生互动以排除错误、消解迷惑、总结提升,学生在讲学稿上记录课堂讨论结果。

三、复习巩固(时间约10 分钟)。

生先完成七道选择题,基本为作业、练习中的典型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集体校对、提出质疑、师生互动解疑。

最后完成材料题如下:阅读下列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1)“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哪家学说?(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后采取了什么政策?(3)汉武帝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四、教师布置下一课讲学稿预习内容,课堂结束。

(二)“先教后学”课例1.“先教后学”课例一教师自问自答,偶尔请学生发言,基本满堂灌。

自从新课改实施,广大教师慢慢认识到这类教学法的许多弊端,相关的分析评价较多,在此不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2.“先教后学”课例二省历史与社会教研员牛学文老师曾指出,“看教师是否做到:引人入胜;精导妙引;结尾无穷”[2]是好课标准之一。

新课改实施后,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等理念指引下,不少教师专注于研究教学设计,热衷于运用现代媒体增强情境渲染、采纳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选取丰富形式体现教学内容,多采用“导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的流程,出现了大量的“先教”铺路“后学”跟上、教得活泼学得热闹的“先教后学”课堂。

现选取获得一市一等奖教学者《新的大一统》教案[3]。

一、导入(5 分钟)教师播放《大风歌》并在幻灯中展示歌词:“阿房废址汉荒丘……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由歌词师生互动,探讨西汉建立者、建立的时间、原因。

接着,教师点明课题。

二、新授一(约10 分钟)教师出示图片展示西汉初年的荒凉景象,要求学生说说原因、对策,引导学生大致了解“文景之治”的内容。

三、新授二(约25 分钟)教师:汉武帝16 岁继位,可谓少年得志,但他的皇帝宝座坐得并不安稳,他有很多的忧虑呢。

就让我们穿越历史时空,走近汉武帝,为他排忧解难。

第一板块“王国势力威胁中央”①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汉武帝削弱诸侯王的势力?②汉武帝采取了什么办法解决王国问题?③推恩令的高明之处在哪?第二板块“思想纷杂不利集权”①如果你是汉武帝,你会采用哪家主张?②汉武帝最终做出何种选择?为什么?怎样做?③儒家思想对我们的现代生活有哪些影响?第三板块“匈奴南下边地不安”教师请学生观看反映漠北战役的录相,然后提问:①这次战役的指挥是谁?结果如何?②汉武帝为什么能取得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四、课堂延伸(5 分钟)“你认为汉武帝是一名怎样的皇帝?”五、学生小结课堂学习心得,教师布置回家作业进行巩固练习。

(三)两则课例特点对比对比如下表:对比显示:“先教后学”易造成师生重负,但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能对学生情感价值观产生深刻的隐性影响;“先学后教”在知识、能力训练上效益显著,但课堂较难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操作中易流为应试教学。

那么,造成上述情况的具体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分析如下(见下表)。

二、当前“先学后教”“、先教后学”常态教学模式优缺点分析(一)先学后教1.先学什么?(1)自由中的先学。

强调学生具备良好的自学习惯和积极的自学意识,在新授课之前对学习内容有先入为主的预习经历。

优点:先学中产生的问题成为教师预设的资源库,更是最自然的生成,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缺点:教师难把握多数学生先学效果,难调控与把握相应的后教,教学实施难操控,易流于形式主义。

实地考察发现,东庐中学讲学稿设置了“预习质疑”这一最具智慧、最考验师生素养的环节,但该校各科公开课中,该环节形同虚设,不了了之,其他实施“先学后教”的名校也有类似情况。

(2)范例式的导学。

“瓦根舍因认为,‘范例’就是‘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4],具有典型性、基础性、针对性的范例是先学与后教的重要载体;“导学”是指“教”辅助“先学”,即师规定生先学的题型、数量、范围、解题方式、任务上交时间、答案标准。

上述课例中,讲学稿设计的题目即为历史教师熟识的典型题型。

优点:范例是减负的重要保证,能减少重复教学。

缺点:题型创新少,监测侧重知识点,教学难实现三维目标要求;教师权威设置问题和解答方式,教学极易流于应试。

大量的公开课显示,“先学后教”的名校多借助“范例”、“导学”确保堂堂清(作业或练习)、日日清(作业或练习),从这一角度讲,“先学后教”中的学不是绝对先于教,教仍至始至终控制着学的方向、范围、要求。

2.后教目的?后教主要目的为:厘清知识分歧、减少生生差异、提升思维质量。

优点:知识、能力训练上整体效益显著。

缺点:课堂较难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些目标强调隐性教育、自我反思、思维激荡,岂能通过快节奏、大容量、“紧张”的教学模式实现?上述课例中的教师就题论题,以讲学稿中的设问组建课堂教学结构,以“下面讨论……”、“下一题”、“答案对不对”、“错在哪”这类语言担当课堂主导重任。

网络中包括实地考察发现,部分“先学后教”公开课显示了一些教师在“后教”阶段忠于基础知识的奠基与巩固、吝啬于课堂知识点之外的拓展与延伸、不屑于起承转合的教学艺术、忽视教师个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体现,不能真正代表课堂改革的先进方向。

(二)先教后学与上述相对,教师为达到以下目的的“先教”具有一定必要性:1.情感渲染:激发学生产生积极情感主动参与课堂、深度认同教学。

2.逻辑牵引:帮助梳理信息,压缩知识含量,降低学生识记、理解与分析的难度。

3.思维激荡:营造多元观点冲击的课堂,打破课本、“标准”的权威,用丰富的预见、客观的点评、中立的态度诱发学生表达各具特色的见解,体现学生理解、运用、阐释等高级心理过程。

但是,“先教”在实践操作中常见的问题有:1.注重形式。

优点是:教师追求课堂亮点与特色,注重营造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关注自身调控能力与组织艺术,教学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

缺点是:教师易于不经意间落入预设生硬、喧宾夺主的流俗中;如何精导妙引不断耗费着教师在备课、上课阶段有限的精力。

2.容量较大。

优点是:知识容量大可覆盖大量的教学内容,教师多根据演绎法或归纳法,将知识按照学生思维特点分解为逻辑鲜明的板块,各板块之间按照一定逻辑顺序或递进或平行或因果等排列,为学生承担识记、理解与分析的压力,教师或一讲到底或师生互动各个击破以实现教学预期目标,课堂层次清晰。

缺点是:若逻辑不清、超纲超课标会使学生承担更多学习压力造成恶性循环增加教与学的负担。

3.讲练脱钩。

很多教师缺乏“少讲”的胆量与“不讲”的信心,特别是新授课,层层预设的“教”引导学生“群体学”占据了课堂大量时间,学生个体的问题隐蔽在各个环节,学生个体的困惑埋藏在热闹的背后,极其关键的“个体学习”被迫设置于课后,然而学生的课后学习时间有限,并且无法得到教师及时的跟踪指导,最终造成重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综合以上,“先学”与“先教”各有利弊,盲目推崇其中一者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应取两者精华弃两者糟粕。

三、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提出的建议(一)取舍得当,互通有无教学要吸取“先学后教”、“先教后学”教学中的精华,使两者优点兼而有之且互通有无,依照课标营造优质三维立体课堂。

1.知识教学简约化、基础化。

吸取“先学后教”实践者多采纳的“范例”练习成功经验,科学设置课堂知识教学量,严谨决策课堂提问,减少形式主义;避免课堂提问追求生活化、多元化、开放化与课后练习较难、答案单一、学术化倾向的矛盾教学;确保学生在课堂中有足够的自学、练习、更正答案的时间;重视预习先行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作用;实施当堂练习的减负举措。

2.情感、价值观渗透化、人文化。

就教学难易而言,知识教学易、能力训练稍难、情感价值观教育最需要教师多多思考“先教”艺术。

教师应多多吸收“先教后学”实践者在教学形式与方法上的创新举措,坚持愉快教学的原则,勇于展示个性与魅力营造特色课堂。

教育工作者应辩证分析“先学后教”高四率原因,冷静对待高四率即素质教育的夸大宣传。

3.能力训练科学化、规范化。

“先学后教”实践者往往都有一整套训练模式,表面上易学易重复,其背后符合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文化内涵,需要挖掘、研究,要防止盲目效仿;“先教后学”实施者善于激情、导趣、铺垫,善于采用多种合作、互动、展示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认为其“花里胡哨”“好看不中用”是对其的片面认识,应理性对待。

(二)因科制宜,慎待模式“教学模式”给人死板、应试的印象,这是对教学模式的误解。

教师并不需要天天课课采纳表面呈稳定化的模式;不同的模式适合不同的课型;同一模式既可以经常采用、偶尔变通也可以偶尔实施,实施中可以局部采纳局部转变。

具体讲,“先学后教”很适合练习课、复习课和知识容量大的新授课;“先教后学”适合注重感悟、体会的新授课;数学、科学等理科比文科更易操作“先学后教”模式;思品学科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置于三维目标首位,应慎用“先学后教”。

总之,一线教师在取两者精华弃两者糟粕的同时还应因科制宜、因课制宜、因师制宜、因生制宜,灵活变通。

(三)高效合作,重视共享“先教后学”模式侧重教师“主导”,优质课堂追求创新与个性,教师群体还没有形成高度的合作习惯,很多教师是在单打独斗中慢慢成熟,课堂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和互动少之又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