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大学高级无机化学经典课件02酸碱理论和非水溶液
大学高级无机化学经典课件02酸碱理论和非水溶液
水的自偶电离:
2H2O H3OO H
非水溶剂的自偶电离:
2NH3(l)NH4 NH2 2SO2(l)SO2 SO32
完整版课件ppt
4
由此,美国化学家Franklin提出了溶剂体系 的酸、碱定义:在任何溶剂中,凡能增加和 溶剂相同阳离子的物质就是该溶剂中的酸; 凡能增加和溶剂相同阴离子的物质就是该溶 剂中的碱。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就是具有溶 剂特征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相互作用形成溶剂 分子。
气相中 溶剂中
HHFF((ga)q)++HN2OH(3l()a→q)H→3ONN+H(Ha4q4++)((aa+qqF))+–(Fa-q(a)q)
水 是
H2O(l) + NH3(aq) →OH –(aq) +NNHH44++((aaqq))
两 H2S(aq) + H2O (l) →H 3O+ (aq) + HS-(aq) 性
某一配位反应:
MnLMLM:metal;L:ligand
判断Lewis酸和Lewis碱。
Lewis酸和Lewis碱之间的基本反应是生成 酸碱加合物 A:B。
HCl
NH4NO3 H2S2O7 NOCl SOCl SbF 5
NaOH
NaNH2 NaHSO4 NH4NO3 Cs2SO3 AgF
酸碱反应
HCl+NaOH=NaCl+H2O
NH4NO3+NaNH2=NaNO3+2NH3 H2S2O7+NaHSO4=NaHS2O7+H2SO4 NOCl+ NH4NO3=NH4Cl+2N2O4 2SOCl + Cs2SO3 = 2CsCl +2SO2 SbF 5+ AgF =AgSbF6
酸和碱均既可以是阴、阳离子,也可以是
中性分子。
完整版课件ppt
10
A(1)B(1)H 共轭酸碱对(1) B(2)H A(2) 共轭酸碱对(2)
A ( 1 ) B (2 ) B ( 1 ) A (2 )
通常把反应式中的反应物称为“酸”或“碱” 而把产物当作与之对应的共轭物。
A(1)是酸,B(1)是A(1)的共轭碱; B(2)是碱,A(2)是B(2)的共轭酸。
碱中和反应的本质是H+和OH-化合生成作为
溶剂的H2O。
完整版课件ppt
2
局限性:1. 酸碱反应可在非水溶剂中进行; 2. 也可在无溶剂的非液态体系中 进行; 3. 不能解释不含OH-的分子在水中 所表现的碱性。
完整版课件ppt
3
二、 E. C. Franklin(弗兰克林)酸碱溶剂理论
该理论的提出和非水溶液化学的发展 密切相关。
HA N c3H Ac N4 H
完整版课件ppt
11
由于未溶剂化的质子不能在溶液中存在, 因此,每一共轭酸碱对只能和另一共轭酸 碱对相伴发生质子得失。某酸失去的质子 马上被某碱接受。
完整版课件ppt
12
酸碱反应的实质
酸越强,其共轭碱越弱;碱越强,其共轭酸 越弱;反应总是由相对较强的酸和碱向生成 相对较弱的酸和碱的方向进行;对于某些物 种,是酸是碱取决于参与的具体反应
J. N. Brnsted(勃朗斯特)和 Lowry(劳莱)的酸碱质子理 论
由丹麦化学家Brnsted和美国化学家Lowry 分别各自独立地提出。
完整版课件ppt
8
该理论对酸碱的定义是:凡能释放质子的任 何物质是酸,凡能接受质子的任何物质是碱, 质子给予体和质子接受体分别称为Brnsted 酸和Brnsted碱(或质子酸和质子碱),它们 之间存在着共轭关系:
Bn rs 酸 ( tH e ) d b Bn rs 碱 ( t b e ) H d
酸碱反应指质子由给予体向接受体的转移过 程。
完整版课件ppt
9
H 2O O H H N4 H N3H H HP 4 2 O P4 3 O H [ F ( H 2 e O ) 6 ] 3 [ F ( H 2 e O ) 5 O ] 2 H H
14
四、
G. N. Lewis(路易斯)的 酸碱电子论
G N Lewis 美国物理化学家
酸是接受电子对的物质,碱是给出电子对的 物质。酸碱反应不再是质子的转移而是电子 对的转移。
完整版课件ppt
15
作为电子对受体的Lewis酸,先决条件是在 它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中必须要有空轨 道;作为Lewis碱的首要条件,是必须要有 孤对电子。
例如:N 4 C H N l a 2 N N 3 (lH ) N H a 2 N C 3 ( l) H 酸碱
完整版课件ppt
5
溶剂自身电离
酸碱
2H2O = H3O+ + OH-
2NH3 = NH4+ + NH22H2SO4 = H3SO4+ + HSO4N2O4 = NO+ + NO32SO2 = SO+ + SO32BrF3=BrF2+ + BrF4-
六、Us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novich(乌萨诺维奇)的正负论
完整版课件ppt
1
一、
S. A. Arrhenius(阿仑尼乌斯) 的电离论
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化学家
是第一个酸碱理论。对于酸、碱的定义是:
酸是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
部都是H+的物质;碱是在水溶液中能够电
离,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物质。酸与
第2章 酸碱理论和非水溶液
2.1 酸碱概念的发展
一、S. A. Arrhenius(阿仑尼乌斯)的电离论
二、E. C. Franklin(弗兰克林)的溶剂论
三、J. N. Brnsted(勃朗斯特)和Lowry(劳莱) 的质子论
四、G. N. Lewis(路易斯)的电子论
五、Lux(鲁克斯)的氧化物—离子论等
完整版课件ppt
13
在酸碱质子理论中,没有盐的概念,酸碱 之间的反应发生了质子传递,生成新的酸 和新的碱。 质子传递反应和环境无关,适用于各种体 系。
酸碱质子理论包容了酸碱电离理论。该理 论的局限性是它所定义的酸必须含有可离 解的氢原子,不能包括那些不交换质子而 又具有酸性的物质。
完整版课件ppt
完整版课件ppt
6
酸碱溶剂理论对溶剂的要求:必须是能够 发生自偶电离的极性溶剂。
酸碱溶剂理论扩大了溶剂范围,也扩展了 酸碱概念,它包容了Arrhenius的酸碱理 论。 其局限性表现在它不适用于不电离的 溶剂中的酸碱体系,更不适用于无溶剂的 酸碱体系。
完整版课件ppt
7
三、
Brnsted J N 丹麦物理化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