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
第七章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感染
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 号文件中明确指出,以严格控制I 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
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有关规定,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改变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状况。
对具有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选用抗菌药物。
也可以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合理使用其他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要重点加强I 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
I 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
给药方法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术前0.5-2 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 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 ,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 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 小时。
围手术期预防感染质量监测指标
1 、手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选用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
2 、在手术前1 小时开始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3 、手术超过3 小时加用抗菌药物一次。
4、在手术结束后24 小时、48 小时、72 小时内停止预防性抗生素
使用的时间。
5 、手术野皮肤准备与手术切口愈合。
围手术期预防感染质量控制指标—1
指标代码:PIP-1 指标名称:手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选用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标准类型:过程质量
表达方式:比率提高
设置理由:
1、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首选使用第
一、第二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性抗菌药。
2、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发生率高的医疗机构,可选用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3、未按要求选择,使用其他抗菌药物者,应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由。
信息采集:追溯性调查住院病历、麻醉与手术记录中相关预防抗菌药使用(预防性抗菌药选择与应用时机)的信息。
对象选择:使用手术名称与ICD-9-CM-3
1 、甲状腺切除术ICD-9-CM-3:06.2,06.4,06.5
2 、半月板摘除术ICD-9-CM-3:80.6
3 、子宫摘除术ICD-9-CM-3:68.3 ,68.
4 ,68.
5 ,68.
6 ,68.7
4 、剖宫产术ICD-9-CM-3:74.0 ;74.1 ;74.2 ;74.4 ;74.9
5 、腹股沟斜疝修补术ICD-9-CM-3:53.0 ;53.1
6 、阑尾切除术ICD-9-CM-3:47.0
7 、乳腺手术ICD-9-CM-3:85.4
8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ICD-9-CM-3:51.23
9 、心脏手术(除CABG 外)ICD-9-CM-3:35.0 ,35.1 ,35.2
10 、血管外科手术ICD-9-CM-3:38.0 ;38.1 ;38.3 ;38.5
11 、关节手术ICD-9-CM-3:81.0 ,81.1 ,81.2 ,81.3 ,81.4
12 、颅脑手术ICD-9-CM-3:01.2 ,01.3 分子:首选使用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的例数分母:所选范围内12 类手术的例数除外病例:
1、在病历中的主要诊断与次要诊断为感染者
2、有记录明示手术前患者正处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的进程之中。
3、临床医师认为有使用抗菌药物预防的禁忌证者
围手术期预防感染质量控制指标—4
指标代码:PIP-2
指标名称:手术前1 小时开始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标准类型:过程质量
表达方式:比率提高
设置理由:
1、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通常是在手术前1 小时内开始使用,若将万古霉素或喹诺酮类药物用于预防,则为手术前2 小时。
2、未按要求使用者应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由。
信息采集:追溯性调查住院病历、麻醉与手术记录中相关预防抗菌药使用(预防性抗菌药选择与应用时机)的信息。
对象选择:使用手术名称与ICD-9-CM-3 范围同PIP-1 分子:手术前1 小时开始使用的例数
分母:所选范围内12 类手术的例数
除外病例:
1、在病历中的主要诊断与次要诊断为感染者
2、有记录明示手术前患者正处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的进程之中
3、临床医师认为有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禁忌证者,在病程记录中说明。
指标代码:PIP-3
围手术期预防感染质量控制指标—4
指标名称:手术超过3 小时加用抗菌药物一次
标准类型:过程质量
表达方式:比率提高
设置理由: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手术时
间超过 3 小时、或双侧关节同时手术,术中出血量超过1500ml 者,术中应加用抗菌药物1 次,以维持血内药物浓度。
未按要求使用者应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由。
信息采集:追溯性调查住院病历、麻醉与手术记录中相关预防抗菌药使用(预防性抗菌药选择与应用时机)的信息。
对象选择:使用手术名称与ICD-9-CM-3 范围同PIP-1 分子:手术时间超过 3 小时(或术中出血量超过1500ml )追加一次的例数
分母:所选范围内手术时间超过 3 小时(或术中出血量超过1500ml )的例数
指标代码:PIP-4
指标名称:在手术结束后24 小时、48 小时、72 小时内停止预防性
抗生素使用的时间
标准类型:过程质量表达方式:比率提高
设置理由: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外科患者在手术结束后24 小时,停止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心脏外科、脑外
围手术期预防感染质量控制指标—4
科、骨关节置换等深部大型手术在手术结束后48-72 小时,停止预防性抗生素使用。
未按要求使用,用药时间超过规定者应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由。
信息采集:追溯性调查住院病历、麻醉与手术记录中相关预防抗菌药使用(预防性抗菌药选择与应用时机)的信息。
对象选择:使用手术名称与ICD-9-CM-3 范围同PIP-1 公式一
分子:在手术结束后24 小时内,停止预防性抗生素使用。
分母:所选范围内12 类手术的例数。
公式二
分子:在手术结束后48 小时内,停止预防性抗生素使用。
分母:所选范围内12 类手术的例数(明确术前无感染者)
公式三
分子:在手术结束后72 小时内,停止预防性抗生素使用。
分母:所选范围内12 类手术的例数。
公式四
分子:在手术结束后72 小时内,继续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分母:所选范围内12 类手术的例数。
除外病例:
1、在主要或次要诊断中术前有感染,或具备潜在高危感染因2 、术
前24-48 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者。
3 、在手术后2 天,被确诊为感染并行治疗者。
4、临床医师认为有继续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的适应证者,在病程记录中说明。
围手术期预防感染质量控制指标—5
指标代码:PIP-5 指标名称:手术野皮肤准备与手术切口愈合标准类型:过程与结果质量表达方式:比率提高
设置理由:
选择适宜的手术野皮肤准备,是预防术后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手术的种类选择适宜的手术野皮肤准备方式甚为重要,但应避免对皮肤造成的损害而增加发生感染的机会
1999 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 )发布的《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准则》指出:如果不涉及手术区,毛发可以不去除。
如果要去除毛发,去除的时间距离手术时间越近越好,最好使用剪毛的去毛方式。
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①传统的剃毛手工刮毛;② 电动剃刀剪毛;③仅做皮肤清洁;④脱毛剂;⑤清洁+刮毛+无菌巾包裹;
⑥不做手术野皮肤准备;⑦其他方式。
信息采集:追溯性调查住院病历医嘱记录或护理记录的信息。
对象选择:使用手术名称与ICD-9-CM-3 范围同PIP-1 公式一分子:在手术前选用各类备皮方法的例数分母:所选范围内12 类手术的例数
公式二
分子:手术切口I 甲愈合的例数
分母:所选范围内12 类手术的例数
公式三
分子:选用各类备皮方法的手术切口I 甲愈合的例数分母:在手术前选用各类备皮方法的例数
除外病例:
1、在主要或次要诊断中术前有感染,或具备潜在高危感染因2 、术
前24-48 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者。
3 、在手术后2 天,被确诊为感染并行治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