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撰写要求及框架结构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撰写要求及框架结构

教育科研的课题选择教育科研是发现、选择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发现和选择问题是教育科研的第一个环节,这一环节一般称为教育科研选题。

在教育科研选题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样的问题才是课题?第二,从哪里去找课题?第三,在众多问题中,如何选定自己的课题?下面我们和大家一起来讨论这些问题。

一、什么是教育科研课题人生处处有问题,也在天天解决问题。

在五花八门的问题中,教育科研要解决的是什么样的问题呢?也就是说,教育科研课题和一般问题有什么区别?教育科研课题有什么特性或特殊要求?对此,可以从几个不同角度来分析。

(一)科研课题是专业性的问题每位教师每天在学校里都会碰到大量的问题,如上课问题、备课问题、学生作业问题、班级管理问题,等等。

可以说,教书育人的每个环节,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

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看,这些问题都是专业性问题。

也就是说,教师每天工作中遇到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问题,都是专业性问题,都属于教育科研可能研究的对象。

从这一意义讲,教育和科研是不可分的。

(二)科研课题是有价值的问题做科研是有目的的,它要追求某种价值的实现。

科研有没有价值,和研究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分不开。

问题的价值主要有几类:一是认识价值,即问题本身蕴涵着新现象,可能潜藏着新联系,有可能提出新原理或发现新规律。

二是实践价值,即解决这个问题能推进工作,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三是工具价值,即解决这个问题能促进研究者的发展,或促进研究手段的改进,研究方法的创新。

(三)科研课题是需要探究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探究。

常规的生活和工作问题,许多是靠常识、习惯和已有经验就能很好解决的。

但也有问题是常识、习惯和已有经验解决不了的,这就得诉诸科学探究。

科学研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独特方式,即一种诉诸理性、探寻根本、追求创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科学探究的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人类已有的认识和实践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或虽有所认识和实践,但尚未完善的问题,总之是探索性问题、新问题。

当然,中小学教育科研所研究的问题,未必是整个人类未知或没做过的问题,它可能只是此地此时需探索的问题。

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个性和艺术性,别人研究过、做过的工作,在我这里可能仍需探究,因为条件有差异。

教育科研有创新性科研、验证性科研和推广性科研之分,各自创新程度和创新点有区别,但终究都得有新意。

(四)科研课题是能解决的问题从问题解决角度看,有已经解决的问题,有尚待解决而基本能解决的问题,还有当前不具备解决条件的问题乃至无法解决的问题。

科学研究要探究的是第二类问题,即尚待解决而基本解决得了的问题。

套用维果茨基的一个术语,就是“最近发展区”。

当然,问题能不能解决,有的取决于人类总体认识发展水平,有的则和个人能力有关。

通过个人努力,原来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可能转化为通过研究能基本解决的问题。

个人专业素养越高,就越能有效解决专业问题。

总之,教育科研课题都是教育领域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是在当前有价值的、有待探索的和能基本解决的问题。

二、从哪里去找教育科研课题不少人有做课题的兴趣,却不知到哪里去找课题。

这就涉及课题的来源问题。

总体来说,教育科研课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

(一)工作经验是教育科研课题的重要源泉从本职工作中找教育科研课题,把研究和工作结合起来,这就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显著特点。

本职工作是科研课题的重要源泉。

也许,我们每天的每项工作都蕴涵着需要研究的问题,都可以找到课题。

成功的做法可以上升为课题来研究,失败的教训中也隐含着需要研究的课题;老问题需要研究,新事物也需要探索。

可以说,中小学的每件事情,都是可以研究的。

自然,实际工作还不是直接的课题。

日常工作只有通过一个专业化的加工和转化,才能成为课题。

比如,每位教师都会遇到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并要提高他们的成绩,这是日常的工作问题。

这个问题进行专业化加工后,可能变成几个课题:(1)学生学习障碍机制问题研究;(2)学习困难生转化研究;(3)关于学生学业失败现象的调查研究、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等等。

把日常工作转化为研究课题,要注意的事项有:第一,要用专业术语来表述问题,比如,把学生学业成绩不好及提高问题,表述为学习困难生转化问题,学习障碍问题,学业失败问题;第二,要界定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一个实际问题可能涉及方方面面,而做研究就要划好范围,不要无所不包,要在内涵和外延上有所限定;第三,要明确看问题的角度,比如是侧重于机理分析还是行动策略,是侧重于把握真实状况还是要探寻优化模式。

注意从这些方面把工作问题加以改造,有助于把一般问题变成科研课题。

(二)行政指令与工作规划中隐含着教育科研课题具体教育工作总是受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发展规划指导的,新的政策与规划的出台,必然带来学校工作的变化,从而产生新问题、新需求,也就出现新的研究课题。

近些年来中央和地方推出的各项教育改革工程,就包含着大量与中小学教师有关的课题。

比如,教育信息化工作,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大课题;高考设置综合课程的改革,就提出了高中综合课程及其教学研究课题;正在加紧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变革与优化的大课题;国家提出的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使得研究性学习、研究性课程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等等。

把握国家和地方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方向,并结合学校和个人实际开展研究,就有可能找到好课题,并使研究和工作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使自己走在时代前列。

在教育改革的大政方针指导下确立个人研究课题时,要注意把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与学校、个人实际结合起来,努力避免出现照搬文件、脱离实际、内容空洞、新瓶装旧酒等常见的现象,这是真正形成研究课题的关键所在。

(三)新理论、新发现带来不少教育科研课题新理论、新发现意味着对事物的一种新认识,或认识问题的一个新角度。

依据新理论、新发现,就会发现一些原来视而不见的问题,或对一些习以为常的现象产生研究兴趣,这样,研究课题也就出现了。

不少研究课题,都和某些新理论、新发现分不开,或者说,不少教育研究课题是源自新理论和新发现的。

比如,中小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育改革研究,源自主体教育理论和教育主体哲学的研究;美国学者戈尔曼提出的情商理论,启发了不少地方开展情商教育方面的研究;建构主义心理学现在成了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的重要理论基础;脑科学的新发现带来智力开发的教育改革探索;等等。

如果我们注意学习各种新理论,就会找到不少课题。

当然,新理论也有一个学用结合问题,不应脱离工作实际简单套用。

(四)时代变革与历史传统是科研课题的永恒源泉社会总是在不断发展的,时代变革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而变革和传统又是相反相成的,这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教育科研课题的永恒源泉。

只要我们能立足时代,关注传统,就会不断发现需要研究的问题。

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这带来了大量需要研究的教育问题。

比如,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农村城市化的教育问题;社会现代化、信息化的教育问题;入世对中小学教育的挑战和对策问题;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矛盾与对策。

这些问题是全局性的问题,但又和每位教师的工作息息相关,从而需要我们从自身角度开展研究。

时代变革总能引起大家对传统的批判和反思,因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对历史传统的分析和反省,也会产生需要研究的教育问题。

只要稍加观察,就会发现,身边已成传统的东西,未必就是自觉的,研究它们,就能甄别真正的传统和不良的流俗。

因而,传统永远都是提出课题的基点之一。

可以说,教育作为充满艺术性和创造性的工作,随处都有可以开垦的科学园地。

如果真能放开眼界,就会发现,工作处处都有需要研究的问题。

三、怎样确定教育科研课题确定教育科研课题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现状分析、价值评估和可行性论证的过程。

要合理选题一个研究课题,至少必须做好三件事情:一是要了解问题的研究状况,二是要分析问题的研究价值,三是要考虑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一)选题必须分析已有的研究基础科学研究本质上是探求未知的活动。

要探求未知,就得先明了已知。

因此,科研选题一定先要对已有的研究基础进行分析。

既要找出已知因素如已解决的问题、已形成的共识和已验证的方法,又要找出未知因素,即现有研究的缺陷在哪里,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只有对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都心中有数,才能合理确定一个课题,正确把握研究方向。

举例来说,许多教师都对如何优化师生教学关系问题很感兴趣,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状况也许并不太了解。

要研究这个问题,就要查找有关材料并加以分析。

分析国内的有关研究资料不难发现,关于优化师生教学关系,国内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达成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基本共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家关注的焦点是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和发展学生主体性。

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是,一直没有明确师生教学关系优化的标准和依据,同时,对不同教学模式中主导和主体的多样表现形式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以至于师生之间的主导主体关系难以具体丰富地在各种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弄清楚了研究状况,就能大体确定当前优化师生教学关系研究的努力方向,这就是要重点朝具体化方向努力,全面研究在各种各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组合的多样方式,探讨不同教学模式中主导和主体的存在方式和优化组合方式。

我们相信,朝这种方向去研究师生教学关系,不仅有利于搞好自己日常的教学工作,而且对广大教师都会有帮助。

这样的课题研究价值也更大些。

(二)选题要注意评估问题的研究价值商业上有个利益最大化原则,科研选题则需要坚持价值最大化原则。

也就是说,要尽量选最有意义的题目来做。

前面已讲到,课题研究可能具有三种价值:认识价值、实践价值和工具价值。

一个课题如果能在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自然是最好不过了。

如果不能兼顾三种价值的话,我觉得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一般应把实践价值放在优先地位。

中小学教师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科研是服务于教育工作的,因而实践价值是第一位的。

那么,如何去评估一个项目的价值呢?这可以大致从外部效益和内部效益两个方面来考虑。

所谓外部效益,是指一个项目的研究成果可能产生的推广使用价值。

也就是说,一个项目的研究,可能的受惠人群有多大,可能的推广面有多宽。

评估项目的外部效益的主要指标是问题的普遍性,即所研究的问题是在一个学校、一个地区还是在全国、全球共同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不同的问题普遍性指数是大不一样的。

比如,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备受关注的问题,这就是普遍性指数最高的问题;学生课业负担重的问题,在东亚地区各国都是普遍存在的,因而很有普遍性;女童辍学问题,在我国中西部地区都存在,而在西部地区较严重些,因而是一个区域性的共同问题;而粤语区的普通话教学问题,则主要是广东一些地方面临的问题,属于有地方特色的问题;等等。

一般来说,越具普遍性的问题,越体现了教育发展或时代发展的共性,因而外部效益就越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