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报告1953年3月19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一举占领南京,自此南京成为太平天国首都。
马克思密切关注中国革命,于5月20日写下这篇评论《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同年6月14日,此文作为社论载于《纽约每日论坛报》上。
时间回到19世纪中期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当时的欧洲经历了1848年革命的洗礼后进入了资本主义稳定发展和繁荣的时期,但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一切问题都掩盖在繁荣的外表下,新一轮的危机即将来临。
而当时的中国,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压迫的加剧,爆发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马克思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时期的矛盾,这篇文章主要是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所造成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爆发农民起义的原因以及中国的农民起义对欧洲革命的影响,并对欧洲即将到来的新的政治、经济危机做出了预言。
这篇文章中,马克思分析问题的方法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统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初读此文,有些不理解马克思在开头所引用的关于“两级相联”的目的,直到反复读了好几遍全文,才渐渐理解马克思所要表达的思想。
马克思运用对立统一的原则,分析说明中国与侵略中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两极”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说明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时代的大环境下,全球逐渐连成一体,中国也不再闭关锁国、与世隔绝,它的一举一动深刻地影响着欧美的经济体系。
而欧美强行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后,对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马克思在这里用了一个绝妙的比喻,“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在这篇文章中,矛盾是中国和英国及一些欧洲国家。
表面上看来,他们是相互对立的,英国用战争的方式打开中国市场,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这些固然是出于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市场的要求,英国也借此保护了罪恶的鸦片贸易,随着中国市场的打开,大量外国商品的流入对中国的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由原来的贸易顺差转为了贸易逆差。
白银大量流出,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经济赔款使税收负担加重,导致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中国部分官员纵容贩卖鸦片的恶行,贪污腐败,腐蚀了中国封建家长制的权力体制。
还影响了社会风尚等其他方面,中国社会开始解体,而太平天国运动是推动中国封建社会解体的重要一环。
百姓不堪负重,当最终天灾出现的时候,百姓走投无路揭竿而起,接下来便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起义。
太平天国,中国几千年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全盛时占据中国半壁江山,坐拥最为富庶的江南。
中国爆发了革命同样又深刻地影响了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
资本主义的扩张的原因在于他们需要寻找广阔的市场,而中国这个广阔市场在爆发了革命之后,必然造成市场的缩水。
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完全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产出没有限制的增加,依靠不断扩张的海外殖民地和市场才能消耗那么多的产出,但市场的扩大人赶不上工业的增长,一场危机潜伏已久。
马克思以茶叶为例分析了中国农民起义对英国及欧洲的影响。
英国急需扩大市场,于是降低了茶叶税,而这一做法导致中国茶叶涨价,农民革命给当地的政局以压力,茶叶商家决定不给现金不能进行交易,当时正处于金银缺乏的时候,对英国的茶叶进口带来影响。
外国势力如果干涉农民起义,那么中国与外国的一切茶叶贸易联系会受到严重的阻碍,英国的市场进一步扩大的想法也会受影响。
从欧洲的角度,“茶叶这样一种必需品涨价和中国这样一个重要市场缩小的时候,将正好是西欧发生歉收因而肉类、谷物及其它一切农产品涨价的时候。
这样,工厂主们的市场就要缩小,因为生活必需品每涨一次价,国内和国外对工业品的需求量都要相应地减少。
”这些都影响到欧洲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这个普遍危机一旦扩展到国外,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
”马克思得出了这个结论,可谓一针见血。
这次农民革命沉重地打击了西方列强,加深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马克思在文章中写道,“欧洲人民下一次的起义,他们下一阶段争取共和自由、争取廉洁政府的斗争,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决定与天朝帝国(欧洲的直接对立面)目前所发生的事件,而不是决定于现存其他的政治原因,甚至不是决定于俄国的威胁以及其带来的可能发生全欧战争的后果。
”西方列强的炮火打开了中国国门,间接引起了中国革命,同时中国革命也间接引起了欧洲一场更大的革命,太平天国既是一场动摇“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统治基础的农民革命斗争,也给予英法等殖民主义者以最沉重的打击。
这次革命加深了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欧洲大陆各国的政治革命。
这一次的天平天国革命,轰烈并且涉及范围广,其反帝爱国的精神和促中国劳苦民众觉醒反抗的意识力量,不仅仅限制于中国,并且也蔓延到了欧洲大陆,让欧洲大陆在这种摧毁封建腐朽统治和反对列强干涉的氛围下,开展了他们的政治革命。
马克思始终密切地注视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展,发表了许多热情赞扬太平天国革命的文章,他以鲜明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立场愤怒谴责外国侵略者的卑鄙和野蛮,对中国人民所采取的海盗政策。
他在这里运用了对立统一,两极相连的分析方法。
同时,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中国已经融入了世界市场,尽管是处在提供原料的低级位置,但中国的一举一动,开始受到世界的影响,也将深远的影响着整个世界。
马克思指出,“这次革命对于欧洲的影响一定比俄国的所有战争,意大利的宣言和欧洲大陆上的秘密社团所起的影响大得多……”虽然说在太平天国革命时期,欧洲大陆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政治民主革命和暴力的起义,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地酝酿,欧洲大陆与中国革命时期有了共通的一点便是,在人的思想上,对封建腐朽的专制统治出现了批判和觉醒的现象。
“当西方列强用英法美等国的军舰把“秩序”送到上海、南京和运河口的时候,中国却把动乱送往西方世界。
”中国与英法美是对立的,但是他们也相互依存与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倘若外国列强对中国农民起义进行干涉,那么会引发危机,阻碍贸易的进行。
但是,读完此文,我对于马克思的看法也并不完全同意。
例如马克思对于鸦片的论断,“中国人不大可能戒吸鸦片,就像德国人不可能戒吸烟草一样,新皇帝颇有意在中国本国种植罂粟和炼制鸦片”。
鸦片毒害着中国人民的身体和精神,而且鸦片作为一种毒品,已经在全世界被禁止。
中国人意识到鸦片的危害之后,一定会努力戒吸鸦片。
当时,中国禁止鸦片的决心是坚定的,林则徐到广州主持禁烟,拉开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序幕。
中国对鸦片的态度是坚决抵制和毁灭,不可能为了收回流失的经济利益而打算自己种植罂粟炼制鸦片。
不知马克思为何会做出这样的论断。
另外让我十分不解的一点,是马克思提出的“鸦片破坏了中国古老的君主制度”。
马克思指出,中国的那些纵容鸦片走私、聚敛私财的官吏的贪污行为,腐蚀着中国封建家长制的权力体系,“随着鸦片日益成为中国人的统治者,皇帝及其周围墨守成规的大官们也就日益丧失自己的权力。
”在我看来,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一件事。
我想是马克思过于高估了经济的力量,或者说低估了其他因素。
他十分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在他看来,似乎社会所有的问题,包括政治斗争,革命起义等问题的根源,或许都来自经济问题,经济问题似乎影响了社会的所有方面。
马克思忽略了文化对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鸦片的力量还不足以毁灭中国根深蒂固、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即使轰轰烈烈的革命也不能完全斩断的观念何以凭借鸦片而得以实现?而且贪污一事在中国历来就有,鸦片只不过是将这个问题严重的暴露了出来,而阳奉阴违之事,在古代的中国政治里是玩的最多的把戏了吧,马克思不是中国人,对于中国的政治没有透彻的理解,可能才有此一说。
马克思所在的年代,资本主义发展,金钱似乎成为了人们的所有。
马克思一方面对现有的社会制度痛恨着,一方面又不由自主的收到了当时金钱观念的影响,加之他所在的国家缺乏中国悠久的文化奠基,所以他在看待问题的时候难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并且不能符合中国的国情。
我对这篇文章更多的是赞叹。
对于我,我之前的理解就是: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中国肆意掠夺,对中国造成了极为深重的影响。
而中国在当时除了给他们带去利益之外并不能产生其他大的影响。
而马克思的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那个年代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
本来在近代史资本主义发展中没什么地位的中国突然让我觉得它的地位很重要。
我也是第一次将太平天国起义与当时的大环境联系起来。
在我看来,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内部的矛盾,列强们需要一个傀儡的中国,所以它才会帮助清政府灭杀太平天国。
而现在看来,太平天国运动显然影响了中国市场的稳定,加之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激化,它必然成为了众矢之的。
我看到了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些必然关联,它们之间不再是相互独立的。
世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历史好像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能把他们从世代相传的愚昧状态中唤醒似的”。
中华民族已经被唤醒了,当年被奴役被侵略被压迫的中国已经一去不返,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渐渐崛起。
经过数次战争与革命,中国更加紧密的和世界联系在一起,中国对世界有着以往任何时候都没有的巨大影响。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而今后在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时候,也应当使用“对立统一”之原则,才能更全面地看待和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