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中文言文赏析大全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下面是分享的精选高中文言文赏析大全。
欢迎阅读参考!精选高中文言文赏析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魏晋〕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赏析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语言朴素,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
结构安排严谨周密,散体序文重在叙述,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成“双美”之势。
辞前有序,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
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
其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及“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写出过去出仕时一度真实有过的欣然向往,足见诗人天性之坦诚。
从“及少日”到“乙巳岁十一月也”这后半幅,写出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是弃官的根本原因。
几经出仕,诗人深知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丧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
因此,“饥冻虽切”,也决不愿再“违己交病”。
语言虽然和婉,意志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
至于因妹丧而“自免去职”,只是一表面原因。
序是对前半生道路的省思。
辞则是渊明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起二句无异对自己的当头棒喝,正表现人生之大彻大悟。
在诗人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
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
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
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是说自己使心为身所驱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怅惘而独自悲戚呢。
过去的让它过去就是了。
诗人的人生态度是坚实的。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出仕已错,归隐未晚。
这一“悟”、一“知”、一“觉”,显示着诗人把握了自己,获得了新生。
“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此四句写诗人想像取道水陆,日夜兼程归去时的满心喜悦。
舟之轻r,风之吹衣,见得弃官之如释重负。
晨光熹微,恨不见路,则见出还家之归心似箭。
这是出了樊笼向自由的奔赴呵。
连陆行问道于行人,那小事也真实可喜。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一望见家门,高兴得奔跑,四十一岁的诗人,仍是这样的天真。
僮仆欢喜地相迎,那是因为诗人视之为“人子”而“善遇之”(萧统《陶渊明传》)。
孩儿们迎候于门,那是因为爹爹从此与他们在一起。
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排中,已隐然可见诗人妻子之形象。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出处同上)。
在欢呼雀跃的孩子们的背后,是她怡静喜悦的微笑。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望见隐居时常踏的小径已然荒凉,诗人心头乍然涌上了对误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荒径中的松菊,又使诗人欣慰于自己本性的犹存。
携幼入室,见得妻子理家抚幼,能干贤淑。
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温情。
多么温馨的家庭,这是归隐的保证。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饮酒开怀,陋室易安,写出诗人之知足长乐。
斜视庭柯,傲倚南窗,则写诗人之孤介傲岸。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诗人的心灵与生活,已与世俗隔绝,而向自然开放。
日日园中散步,其乐无穷。
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也只有高天阔地的大自然,才容得下诗人的傲岸呵。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此四句之描写,显然寄托深远。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评上二句:“此陶渊明出处大节。
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
”云“无心”而“出”,鸟“倦飞”“知还”,确乎喻说了诗人由出仕而归隐的心路历程。
清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评下二句:“闵晋祚之将终,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谷隐,置身理乱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节也。
”日光暗淡,日将西沉,是否哀悯晋祚,姑且不论,流连孤松则显然象征诗人的耿介之志。
本辞中言“松菊”,言“庭柯”,言“孤松”,一篇之中,三致意矣。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诗人与世俗既格格不入,还出游往求什么呢。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亲人之情话,农人谈庄稼,是多么悦耳,多么真实。
什么“应束带见”官的讨厌话,再也听不见啦。
除了琴书可乐,大自然本来也是一部读不尽的奇书,何况正逢上充满希望的春天。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驾车乘舟,深入山水,山道深幽,山路崎岖,皆使人兴致盎然。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大自然充满了生机、韵律,令人欢欣鼓舞,亦令人低徊感慨。
万物畅育,正当青春,而自己呢,已近老年。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
”省察生命之有限,愈觉自由之可贵。
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又何须汲汲外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帝乡即仙乡,指道教所说神仙世界,其实亦可兼指佛教所说西方净土。
富贵功名非我心愿,彼岸世界也不可信。
由此即可透视渊明的人生哲学。
他既否定了世俗政治社会,亦摒弃了宗教彼岸世界。
在士风热衷官职、同时佛老盛行的东晋时代,其境界不可谓不高明。
他的人生态度是认真的、现世的。
他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求得人生之意义,实现人生之价值。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此四句是诗人理想人生的集中描写。
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
劳动、自然、人文,构成诗人充实的全幅生命。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结二句是诗人人生哲学的高度概括。
《周易・系辞》云:“乐天知命故不忧。
”化、天命,皆指自然之道。
让自己的生命始终顺应自然之道,即实现了人生的意义,此足可快乐,此即为快乐,还有何疑虑呢!这是超越的境界,同时又是足踏实地的。
《归去来兮辞》是辞体抒情诗。
辞体源头是《楚辞》,尤其是《离骚》。
《楚辞》的境界,是热心用世的悲剧境界。
《归去来兮辞》的境界,则是隐退避世的超越境界。
中国传统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积极用世为人生理想。
在政治极端黑暗的历史时代,士人理想无从实现,甚至生命亦无保障,这时,弃仕归隐就有了其真实意义。
其意义是拒绝与黑暗势力合作,提起独立自由之精神。
陶渊明,是以诗歌将这种归隐意识作了真实、深刻、全面表达的第一人。
《归去来兮辞》在辞史和文学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在两宋时代,《归去来兮辞》被人们所再发现、再认识。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
”宋庠说:“陶公《归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
”评量了此辞在文学的重要地位。
李格非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
”朱熹说:“其词意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尤怨切蹙之病。
”(上引文见陶澍集注本)则指出了此辞真实、自然、冲和的风格特色。
宋人这些评论,是符合实际的。
(邓小军)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
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
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
”(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
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
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
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
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
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
如“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
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语文人生・最后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同于劳动人民。
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