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的历程第一章笔记

美的历程第一章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第一章·龙飞凤舞在参观博物馆时,面对一部分国宝,你是否曾经疑惑:面前这一堆石块瓦片、铜铁草纸,我既无法欣赏到它们的美,也不理解为什么它们价值倾城。

难道仅仅因为它们是古人制作的吗?如果你曾有过这样的困惑,不妨让我们一起从《美的历程》开始,了解中国古典美的历史,触碰古典美的脉搏。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撰写的一部中国美学经典著作,是对中国古典文艺的一次回顾和巡礼。

这部美学著作,在1981年一经发表,就成了真正的畅销书,引领了中国大地上的“美学热”,并且影响深远,至今不衰。

书中,李泽厚以美为脉络,将文物、文学、音乐、建筑等不同领域完全打通,叙述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之美。

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一直讲到明清工艺,囊括了历史悠久的中国美学的整个历史,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

该书为中国美学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

01.远古图腾爱美之心,不仅人皆有之,而且古已有之。

本章将带领你从原始的远古图腾开始,了解“美”在中国大地上是如何萌芽和初步发展的。

1-1. 原始人的项链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是从猿人进化到人类的阶段。

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70万年前-20万年前)和丁村人(12万年前-10万年前),他们手中的石器是纯粹的生产工具。

但那时候的石器,既不规则,也不好看。

到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2.7万年前-3.4万年前),他们手中的石器,已经被打造得均匀规整,甚至出现了石制的“装饰品”。

而且有部分装饰品的穿孔都染成了红色。

(原书图1)这说明,人类从原始人开始就是爱美的。

他们对事物的形体、色彩、和尺寸均匀度,都已经有了朦胧的偏好。

这时候的石器,既可以作为劳动工具(物质基础),又可以制作成装饰品(精神领域)。

山顶洞人喜欢染红自己的穿戴,还在尸体旁撒红色的矿物粉,这些颜色、事物和活动逐渐被赋予了人类社会独有的象征意义,形成了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也就是远古图腾活动。

这个时候的宗教、艺术、审美等因素是混杂在一起,都包含在巫术礼仪之内。

1-2. 女娲伏羲中国古代传说中很多的神,比如女娲、伏羲、盘古、共工、轩辕等,他们是远古中华文化的代表,形象多是巨大的龙蛇,绝大部分时候被描绘成人面蛇身。

如下图,传说中伏羲女娲的形象:“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闻一多认为,它的形象是蛇加上各种动物而形成的:以蛇为主体,加上兽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

据推测,蛇的形象,是远古华夏氏族的图腾。

华夏部落在不断兼并其他部落的同时,也把其他部落的图腾形象合并到自己的图腾中,直到“蛇”逐渐演变成为“龙”。

渐渐地,以“龙”为代表地华夏部落,控制了中国的西、北部。

而“凤”则象征着占据着中国东方的部落。

以龙、凤为代表的两大部族,经历了长期的战争,逐渐融合。

斗争的结果,推测是是龙(西方华夏集团)战胜了凤(东方夷人集团)。

所以至今中国人还自称为“龙的传人”。

但是,“凤”代表的部落也很强悍。

“龙”虽然赢得了战争,却没有办法完全吞并“凤”。

因此凤的地位虽然低于龙,却还是保持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形象和地位,最后形成了龙飞凤舞这样的图腾旗帜,也为后世留下了龙凤呈祥之类的文字和画面。

龙飞凤舞的图像符号,凝集了原始的社会意识,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

02.原始歌舞原始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

面对很多影响部族存亡的事情,比如人丁繁衍,战争胜败等,他们只能寄希望于通过虔诚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来祈求上天神明保佑。

所以他们对这种活动倾注了强烈的感情和信仰。

巫术礼仪活动,除了龙飞凤舞之类的图腾标记,还包括身体激烈地跳动、口中念念有词、狂呼高喊、以及器具的敲打击奏……这些行为在后世逐渐发展成舞蹈、歌唱、诗歌、咒语、以及器乐等等。

活动中表达出的情节和内容,后来发展成了戏剧和文学。

(原书图3)这是1973年在青海出土的一个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舞蹈纹陶盆。

盆上的舞者,手拉着手,步调一致,翩翩起舞。

不要以为它只是呈现了原始人欢快起舞的场面。

考古学家们相信,它主要是用来表现的当时严肃的巫术礼仪的。

在原始人看来,巫术礼仪(礼)和原始歌舞(乐)密不可分,它们与部族的兴衰命运息息相关。

发展到奴隶制社会以后,中国人将它们分化成两条路径,分别代表精神生活的两面:相对约束的“礼”——正刑典章;相对解放的“乐”——文学艺术。

后世总是将“礼”和“乐”同列并举,并且与政治兴衰联结起来。

朝气蓬勃的时期总是“礼乐并重”的。

但当人们谈起某个朝代“礼崩乐坏”,往往表示这个王朝已经衰败了。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的发展,随着先民对自然的认识逐渐增加,巫术礼仪被不断理性化,逐渐让位于政治和历史。

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基本完成了这一替代转换的过程。

03.“有意味的形式”3-1.从动物纹到几何纹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纹饰,出现最多的不是动物纹,而是抽象的几何纹。

这一点,中国和全世界各民族都是一致的。

这是一只1950年出土于甘肃的马家窑彩陶瓮(新石器时代晚期)。

从上到下的纹饰,分别是漩涡纹,水波纹和平行线。

有人解释为,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状态的水面,如:波涛汹涌、涟漪荡漾和平静如镜。

作者李泽厚更倾向于,漩涡纹和水波纹分别代表蛇的盘曲状和爬行状。

而蛇,是古越族的图腾。

原始人在陶器上描绘蛇、鸟、鱼、蛙的手法,从写实模拟,到写意抽象,甚至符号化。

几何纹中融入了原始人强烈情感和特殊意义:既作为崇拜图腾的标志,也是同一族群共同体的标志。

3-2. 美的形成20世纪初英国美学家克乃夫•贝尔(Clive Bell)说,“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就像之前提及的,从具象动物纹向抽象几何纹的演变,并且融入特殊意义的过程,就是“美”形成的过程。

越是了解表象背后的“意味”,就越是能欣赏到包含着这种意味的美。

比如条纹,在现代人看来只有颜色宽窄的不同;但看在原始人眼中,则可能代表蛇鸟鱼蛙和种族繁衍,从而产生喜爱、崇拜、厌恶、害怕等情感。

所以,对历史产生兴趣的最好方法,不是填鸭式的背书;而是到博物馆,对照着实物听工作人员作一场精彩的讲解,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3-3. 陶器造型线条和色彩是造型艺术中的两大因素。

色彩是相对原始的审美形式,而对线条的掌握,则要困难得多。

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爱使用红色,说明他们已经对“颜色”有了审美感受。

而对线条和造型的审美,一直到新时期时代的制陶工艺上,才体现出来。

这里谈陶器的造型。

这是一只仰韶文化的三足陶器,被收藏在西安历史博物馆中。

从实用功能来讲,它下方通透,便于烧火;容量宽敞,有利蒸煮,用起来很是方便。

从视觉效果来看,三足的造型,比两足稳定,比四足简洁,给人庄重神秘的感觉。

这种造型,和宗教仪式中严肃神秘的氛围非常切合。

所以三足器后来成为主要的礼器绝非偶然。

但是,“有意味的形式”也可能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原本的意味。

而且器物一旦摆脱了纯粹的模拟写实,具有了“美”的意味之后,将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性格和道路,影响人们的观念和感受。

而后者也会反过来影响前者的发展。

比如,三足器的演变。

在礼乐并重的商周时期,用青铜铸就的三足鼎,造型雄浑厚重,成为国之重器。

而在礼崩乐坏的东周,三足器就逐渐衰落,不再具有神秘崇高的地位。

等到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宋代,三足器却追求灵巧秀美,成为了“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清赏文玩之物。

比如著名的汝窑三足洗(左图)和三足樽(右图)。

问:同样都是三足器,为什么“楚王问鼎”代表楚人窥视中原的雄心壮志,而三足洗却成了宋人的旖旎柔情?04.炎黄尧舜的时代原始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和不同阶段。

在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4000年)早期,是母系氏族社会,相对平和安定。

之前我们看过这一时期的舞蹈纹陶盆(原书图3),纹样活泼淳朴,生机勃勃。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社会被父家长制替代,社会进入了炎黄尧舜时代,中国大地长期陷入大规模战争中,斗争剧烈而残酷。

这个时期的陶器纹路变得威吓恐怖,使人感受到权威统治的力量。

黄帝(前2697年~前2597年)统一中原后,龙山文化的黑陶器,造型上直线压倒曲线,纹饰上封闭重于连续,多是机械静止状态的纹饰,显得神秘严峻。

这正好也反映了之前提到的,社会背景和人的主观感受,影响器型纹饰的发展。

尤其是龙山文化(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晚期的石锛(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一种生产工具)纹样,连性质都开始起了根本变化,成为接下来的夏商文化中青铜纹饰的前导。

(龙山文化晚期的石锛纹样)05.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审美艺术的未来21世纪的今天,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汹涌来袭,由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物联网、机器人、新能源等等一系列创新,正在重新改变和塑造我们的日常生活。

伴随着时代洪流,审美艺术将发生怎样的巨大变革?我们有必要在人工智能的视野下探讨审美艺术的未来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人工智能的基础是哲学。

有人说,在人类思想史的长河中,有几个星光灿烂的黄金时代。

第一个黄金时代,是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时期和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第二个黄金时代是文艺复兴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三个黄金时代,从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开始,普朗克、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等人提出量子力学,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络出现,阿波罗计划将人类送上月球,人类文明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正是在这一时期,人工智能变成一门正式的学科。

前三个时代的哲学和科技发展,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奠定了思想之源、技术之基。

可以说,人工智能是主流思想和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类智能源自自然的造化,是人类大脑进化的结果,也因此,最早拥有智能的人类被称为智人。

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法国哲学家、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指出,人类进化到现在,生物的自然进化过程已经结束了,今后的进化是技术推动下的人类自我进化。

人工智能的出现,便是人类增强智能的一次伟大进化。

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人工智能在语言识别、图像分类、自动驾驶、机器翻译、问答系统等方面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甚至于,微软的机器人“小冰”已经可以写出媲美于人类诗人的诗。

前不久,美国一位名为戴维·柯普的音乐教授写了一套计算机程序,用其谱出了协奏曲、合唱曲、交响乐等。

虽然人工智能似乎已经可以创作出形式上的艺术作品,但是,要判定其作品是否是艺术品,以及人工智能是否拥有审美,我们仅仅对艺术的外部特征进行描述和定义是远远不够的。

人类在自然进化和社会演化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人类精神价值体系。

人类精神价值体系可分为三个板块:科学认知系统、宗教信仰系统、审美艺术系统。

这三个方面不分离、不隔绝、不同质,共同推动着人类精神的进步。

其中,“超越”是贯穿这三个板块的核心概念。

科学认知是对现实的超越。

历史上每一次科学的发展,都是对人类未知领域的开垦,对自然和现实世界的改造,对人类原有生存方式和认知状态的超越。

迄今为止,这种超越为人类力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福祉。

相关主题